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多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但是这样一位明主,他的一生也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一直处于养母刘太后的阴影之下。那么宋仁宗到底有着怎样悲悯的一生呢?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宋仁宗赵祯(1010~1063),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天圣元年(1023年)即位,由于年纪尚小,一直由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赵祯才开始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收回权力。但是由于他一直处在刘太后亲政的阴影之下,再加上他性情文弱温厚,在武功和谋略上都不及太祖、太宗,所以在与西夏和大辽的长期对峙下表现平平,没有出现过一些过人之举,使得大宋在军事上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宋仁宗知人善任,善于纳谏,提拔和重用了许多贤能之人,因而其在位期间有许多名臣辈出。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虽说仁宗在大宋的历史上并不是太出众的帝王,但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不过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据史料记载,赵祯继位之时年纪尚小,所以朝中的一切政事都由其养母刘太后处理。但是皇上和太后之间一直都存有很深的隔阂,矛盾重重,尤其是在赵祯的婚姻大事上,太后一再干预,不允许自己选择心爱的女子为后。从这件事情上,让仁宗明显感觉到刘太后的专横,他们的矛盾更加深了。这件事情给年少的赵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此事之后,太后开始为15岁的赵祯准备大婚一事。她挑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女子进宫作为皇后的候选人,在没有和赵祯商量的情况下,刘太后自作主张册立郭氏为皇后,封张氏为才人。这件事情又深深地伤害了仁宗皇帝的感情,以至于后来出现长期冷落正宫的行为。郭氏自从当上皇后,就开始流露出原来的本性,不懂得谦让与宽容,而且还养成了蛮横自私的性格,没有一点母仪天下的姿态。在太后死后,郭皇后沿袭刘太后的规矩,想要垄断后宫,但是宋仁宗并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仁宗一直都想从太后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所以开始宠幸后宫别的妃子。那时最受仁宗宠幸的妃子是杨氏和尚氏,尤其是对尚氏的宠爱引起了郭皇后的极大嫉妒,二人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正是因为此事,仁宗皇帝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一次,尚氏与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就发生了冲突,郭皇后上前便要打尚氏的耳光,仁宗过来劝阻的时候,不料皇后打到了仁宗的脖子。仁宗大怒,找来宰相为自己“验伤”,这也为他废后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之后,仁宗便下诏称皇后因无子嗣。此事虽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没能阻止仁宗废后的决心。这也是仁宗发泄自己多年来被刘太后控制的愤恨之情。虽然现在仁宗已经开始亲理政事,但是在选择皇后这件事上,他一直都没有如愿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后。当时,仁宗想要立一个毫无门第的商人女儿陈氏为后,此决定一出,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仁宗无奈,只得心有不甘地将名将曹彬的孙女立为后。但是在仁宗步入中年以后,他最宠爱的是贵妃张美人,虽然没有被立为皇后,但是其各方面的待遇并不亚于曹皇后。张贵妃在几年的时间里就从末等嫔妃升迁为贵妃,可见仁宗对其是宠爱有加的。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但不幸的是,在皇祐六年(1054年),年仅31岁的张贵妃就香消玉殒了。张贵妃死后,仁宗皇帝非常伤心,时常想念其生前的种种柔情与贤惠。据有关史书记载,仁宗皇帝决定用皇后的礼仪来安葬张贵妃。就这样,一直梦想着成为皇后的张贵妃在死后终于得到了正宫的待遇,穿上了皇后的殓服,“接受”众大臣的参拜。仁宗知道定会有人反对此事,于是在张贵妃出丧的第四天,就宣布追册张贵妃为皇后。可此时的正宫曹皇后还健在,却出现了另立皇后的事情,于是便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的荒唐局面。虽说众臣都极力反对,但是仁宗对此置之不理。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由于仁宗早年一直受到养母刘太后的管制,造成了他文弱、优柔寡断的性格。但是仁宗对自己看中的臣子都予以相当的信任,广纳贤臣。不过他仍然没有解决宋朝当时存在的社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空虚和赋税过重的现象,致使人民起义不断爆发。虽然推行了“庆历新政”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实行起来,反而遭到皇亲国戚和贵族的反对,使宋朝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仁宗是一个明睿之君却为何又是悲悯的一生呢

宋仁宗赵祯就这样在无奈与悲悯中度过了一生。虽说宋仁宗可能是北宋九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是他驾崩的时候,人民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