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 【導讀】 ------

本文的重點是,告訴你在巨頭們爭相佈局物聯網的背後,蘊含的中小型“傳統”企業集體“逆襲”的機遇。而在這些中小企業中,製造型相關企業佔到絕大多數。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物女心經專欄|寫的第068篇文章。




本週的熱點事件莫過於3月28日阿里高調宣佈將全面進軍物聯網,IoT是阿里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後新的主賽道。阿里雲IoT事業部總經理庫偉表示,阿里巴巴IoT將主要聚焦4個領域,即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製造、智能汽車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目前阿里雲Link物聯網市場上線6個月,已有超過1,200家服務商進駐,呈現了2.2萬個方案,並且每時每刻都在迅速為IoT領域注入新鮮的解決方案“血液”。

就在阿里領銜BAT,宣佈將IoT作為“主賽道”的當日,作為IoT“老兵”的華為表示“熱烈歡迎”新選手。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我們暫且不論這對哥倆兒一個從“雲”到“端”,一個從“端”到“雲”,如何相愛相殺。本文的重點是,告訴你在巨頭們爭相佈局物聯網的背後,蘊含的中小型“傳統”企業集體“逆襲”的機遇。而在這些中小企業中,製造型相關企業佔到絕大多數。

協作式IoT生態系統日漸盛行

物聯網的使命是數字化整個物理世界,基石是連接數字虛體和物理實體的“雲”、“管”、“邊”、“端”以及由其衍生而出的各種應用。由於設備之間的連接一開始就具備數字化的特性,和人與人、人與設備之間的交互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只要在某種程度上解決智能化的問題,物聯網是相對容易實現的。

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物聯網的碎片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設備和場景的個性化、定製化導致不同行業之間,甚至同一行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在單點上進行深入佈局,做專做透往往不是巨頭的思路,而

B2B領域的“傳統”企業恰恰具備聚焦單點持續發力的獨特優勢

首先,就各種業務應用與IT系統深度融合方面來看,巨頭對實際場景和痛點往往難有深刻的理解,因為這並非是巨頭擅長的領域。其次,隨著邊緣計算和智能化的推進,業務邏輯正在朝著“邊緣即中心”的方向轉變,“端”和“邊”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在當下這個關鍵時點,“邊緣”這把利器恰恰握在“傳統”企業手中。

這些“傳統”企業的類型包括技術產品廠商、系統集成商、生產製造企業…遍佈於產業鏈上下游,雖然面對著不同的個性化應用場景,但卻具備著明顯的共同特徵。這些企業身處新一輪的產業快速迭代週期中,普遍生存壓力大、資金捉襟見肘、出口受到壓制,不過沒人能比他們更加了解所處行業的現實情況,懂得在階躍和進化之間權衡,知道如何滿足相似場景中的共性需求。

巨頭與“傳統”企業在物聯網領域的前進之路,極有可能複製雅虎和谷歌當年在互聯網領域的不同抉擇。2000年的雅虎是互聯網的王者,然而它選擇從大而全的“門戶網站”切入,採取全線出擊,廣泛佈局的方式卻導致了自身兵力過於分散無法專注的弊端出現;谷歌則另闢蹊徑,選擇從搜索引擎這一“共性需求”入手,獨創了一片天地。可以說,如今強大的谷歌與其當初篤定“精而專”的戰略是分不開的。

在物聯網時代,所有的實體資產並不是真正的資產,只有數據才是最真實的資產,而數據最喜歡能夠用好它的主人。而在數據這一方面,“傳統”企業有著極強的駕馭能力,倘若能借力巨頭搭建的物聯網平臺和基礎設施,在單點上擊穿做透,通過“共性需求”打造重度垂直的協作式生態系統,通過與巨頭共贏實現自身轉型和發展,那麼“傳統”企業的IoT之路可以走得如高鐵般既快速又平穩。

比如在這次雲棲大會上與阿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步科,是專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在阿里雲的底層架構和技術支持下,步科可以將數字工廠解決方案擴展到雲端,實現“雲”、“邊”、“端”的整合計算,幫助用戶打造最容易落地的智慧工廠。

物聯網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找到其中的確定性最為關鍵,這種確定性並非來自於為了獲得數據的跑馬圈地,也並非來自於跟風推出各種IoT平臺,而是來自於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

每當遇到用戶在實際應用中的痛點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是價值創造的最佳時刻。如果能將這些經驗持續迭代,提煉形成共性需求和通用功能,無疑是一種核心能力。

步科正是如此起步,他們基於在工業領域的經驗積累,推出了XW-設備數據自動採集系統、輕數字化生產線解決方案、智慧工廠模擬演示系統等創新產品,與阿里共同構建了讓中小企業用得起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再比如另外一家電子加工企業,針對自身對於貼片機生產線遠程維護的痛點,研發了設備運維繫統和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通過基於IoT的數據採集和設備互聯能力,設備運維繫統可以提前發現設備的異常狀態,將停機時間減少10%,整體效益獲得顯著提升。

更進一步,由於貼片機的遠程運維和供應鏈管理是電子製造中普遍存在的一個應用場景,這家“傳統”企業現在有能力通過“製造+服務”的模式,將解決方案構築於物聯網平臺之上,並迅速複製到其它工廠,在垂直行業打造協作式IoT生態系統。

“傳統”企業位於IoT平臺生態中的“咽喉”地位

目前沒有一家物聯網平臺巨頭能夠提供從設備、連接、應用到分析的整體解決方案,這時就需要具備專業能力的服務提供商或系統集成商幫助IoT平臺補足短板,這幾乎是物聯網平臺變身“一站式”完整方案的唯一路徑。

為什麼說傳統企業位於物聯網平臺生態的咽喉地位?這要從B2B與B2C商業邏輯底層代碼的差異性談起,此處借用寶鋼前首席研究員郭朝暉之前關於工業電商的一段分析來說明這個特徵。

B2C領域的電商邏輯是把中間商打掉,將原來屬於中間商的利潤分享給用戶。但在B2B領域,電商的主要客戶其實是中間商,或者說服務商,再通過中間商為最終用戶提供服務。這一事實早已被多家工業電商充分驗證。

那麼工業電商為何打不掉中間商?B2B企業的本質特徵之一就是追求確定性,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很低。而克服不確定性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服務商的收益,就是用戶願意付出的代價。這些服務商對用戶的需求比較瞭解,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掌握特定用戶的特定需求,因此用戶寧願多花些錢,也願意為確定性買單。

對於B2B物聯網應用來說也是如此,只有滿足用戶需求的SaaS應用才會被使用,而各種B2BSaaS應用的呈現形態與手機端應用商店中B2CAPP程序又有本質不同,這種不同從以下3種實際場景中得以體現:

場景1:SaaS應用中包含一些標準模塊,比如OEE設備綜合效率、ROI投資回報率等常用指標的計算,用戶雖然可以直接調用,但行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服務商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指導。

場景2:由於B2B業務場景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徵,大部分的SaaS應用要經過一定的配置才能被使用,這時服務商就成為與SaaS應用對應的標配選項,用戶往往傾向於將SaaS應用託管給服務商配置和提供技術支持。

場景3:如果用戶需要的某種SaaS應用在標準庫中暫時沒有,這時定製化開發的工作將主要由服務商完成。

除了SaaS應用的配置之外,針對存量市場,為了將數據進行有效採集,各種網關的部署也是關鍵問題之一。由於應用場景的差異性,產業中使用的網關還沒有演進到標準產品即裝即用的狀態,存在必要的協議適配、點表填寫和配置調試工作。當現場不具備通訊條件時,還要通過加裝數據採集模塊實現數據上傳。

因此物聯網平臺和最終用戶之間的斷層勢必需要大量的服務商來彌補,而最有能力充當服務商角色的恰恰是最為了解業務場景的“傳統”企業。

利用這次由巨頭們觸發的物聯網機遇,“傳統”企業最有可能完成業務轉型。當然,過程必定充滿艱辛,“傳統”企業首先需要屏除原有的工程項目思維,從以前的方案型運營模式中提煉共性需求,構造通用技術架構,接著從“不起眼兒”的小處著手鍛造標準產品的實施能力,一個SaaS應用接著另一個SaaS應用,通過為用戶提供實際價值構築自身的競爭壁壘。

從知識“倒掛”到“傳統”企業“逆襲”

這種“傳統”企業的“逆襲”正在從二線企業迸發,在全球範圍內擴散。

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過一種知識“倒掛”現象。由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相比於一線城市和大型集團,來自二線城市和中小企業的工程師們,不僅掌握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區塊鏈等最新知識,有時候他們比巨頭們還門兒清什麼是物聯網。

而在這些企業的工程師們是以結果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不論是使用人工智能還是物聯網。他們具有的極強動手能力及極快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能更快速地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痛點,從而找到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在這些中小“傳統”企業中,往往潛藏了不少的行業“隱形冠軍”。只要巨頭們提供的物聯網平臺和基礎設施具備實際價值而又兼顧經濟性,他們會是身先士卒的一批人,也是最有能力構建垂直領域協同生態的一批人。

國內已然如此,那麼全球如何呢?IBM最近針對全球企業的一份廣泛調查恰恰印證了這一觀點:“傳統”企業正在全面逆襲。他們對全球12,854位企業高管進行了調研,高管們一致認為,最令他們擔憂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巨頭們,而是銳意創新的“傳統”企業。積極創新的傳統企業在競爭中表現得更加智慧,也更具競爭力。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你應該注意到了,通篇我都為“傳統”企業這一名詞打了引號,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傳統思維,沒有傳統企業。

物聯網不像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互聯網的產品大多都與硬件無關、非常“輕”,因此物聯網常常被認為是一個偏“傳統”的行業,設計、生產、製造都需要深厚的行業積累,需要傳統背景的人來參與,這也就形成了物聯網在各個領域的准入門檻。

就像戈壁投資合夥人徐晨投了3年當年最新潮的智能硬件項目之後,感嘆“我發現智能硬件是個‘傳統’行業!”一樣,那些試圖將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在設備端落地的公司,又何嘗不是滲透到了物聯網這個“傳統”領域,成為了“傳統”企業。這些新銳公司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積累對於傳統行業業務邏輯的認知和know-how,往往難以與“傳統”企業抗衡。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阿里“領銜”BAT進軍物聯網背後是“傳統”企業的一次集體逆襲

因此在看慣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波波炒作之後,我更加確信,“傳統”企業不會被各種“風口”顛覆,恰恰相反,各種“風口”終將被“傳統”企業吸納、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