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法臺:易地搬遷“三問”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乾淨寬敞的硬化道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二十步就有一個太陽能路燈,紅磚白牆綠大門,一個嶄新的村莊映入眼簾。

4月初,走進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上法臺村,村容村貌乾淨整潔,村裡的文化活動廣場上,只能看見幾個老人在閒聊,年輕人的身影更多出現在田間地頭。

易地搬遷後的上法臺村,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群眾丟掉了以前貧困落後的帽子,爭先恐後奔小康。

一問:為什麼要搬

上法臺村為什麼要易地搬遷?

“路不好”、“房子破”、“位置偏”是上法臺村所有村民對以前村子的普遍認知。朱守存的認知卻要比其他村民更深刻。

朱守存一家4口人,兩個娃娃在上學,大兒子患有先天性偏癱,身體左半部分沒有知覺,屬於二級殘疾,如今在海東第二中學就讀。

以前的上法臺村處在山腰的陡坡處,村民的民居坡度平均有50多度,朱守存家居住的房屋坡度更是達到了70多度,是上法臺村居住最陡的一戶。

“以前孩子上學放學,這麼陡的村道下也下不去,上也上不來,每天都是上學我背下去,放學後我等在村口,又揹回家裡。”談起以前的那些日子,朱守存滿是苦楚,一年到頭也出不了門,掙不上錢。

很多人可能很難想象70多度的一個坡度有多陡。農用手扶拖拉機,在農村沒有它到不了的地方,可是卻偏偏到了朱守存家,即便是硬化道路,拉一車糧食也上不去這麼陡的坡。

“空車上來還可以,要是裝滿一車糧食,壓根就上不去,因此,每年,地裡的糧食,我家都是寄存在坡度低的村民家,磨面榨油的時候都是一點一點到他們家裡去拉運。”朱守存的心裡坡陡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真是刻骨銘心。

村子坡度大,蓋房子所需的鋼筋水泥紅磚,也很難拉運到村民家裡,因此,村民們蓋新房的也是少之又少,居住的房子院牆都是土夯牆,房子都是用泥塊木頭蓋搭建的,年久失修,房屋也已經破敗不堪。

村子坡度大,對村民們的另一個影響就是隻能季節性喝自來水。冬天,自來水水源地結冰,水流量小,自來水無法上到這麼陡的坡,群眾只能吃窖水,只有春夏秋三季才能喝上正常的自來水。

因此,上法臺村實施易地搬遷,是村民的迫切需要,也是黨委政府踐行“脫貧路上不落下一個人”的錚錚誓言。

二問:搬遷變化大不大

2016年4月,經過認真選址準備,上法臺村易地搬遷項目開始動工,2017年底,易地搬遷戶實現全部入住,此次易地搬遷為上法臺村易地搬遷一期項目。

上法臺村全村156戶1008人,建檔立卡戶78戶,易地搬遷81戶,建檔立卡戶54戶,每戶庭院房子的成本價9萬元,建檔立卡戶政府補貼8萬元,自籌1萬元,一般戶自籌和政府補貼都是4.5萬元。

房子怎麼分?村委會主任祁連鵬介紹:“我們採取群眾自願的基礎上,建檔立卡戶優先分配,再按照居住地理位置以及坡陡的大小,對易地搬遷房屋進行分配。”

搬遷之後,上法臺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部完善,村裡還實施了寬帶進村,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鉅變,正如朱守存所說,“搬下來之後方便多了,娃娃放學不用接了,下雪天也不用愁要去掃雪,現在一門心思要增收,今年種植了100多畝的耕地,在這片耕地上謀致富。”

其實這僅僅是變化之一,易地搬遷後的上法臺村,還有更多的變化。村委會主任祁連鵬介紹,“村子沒搬遷之前,村子裡有七年沒辦過喜事,本村的姑娘們都往外嫁,往好的地方出嫁,外村的姑娘嫌棄村子遠,位置偏,沒人願意嫁到村子裡,村子的光棍漢也一年比一年多。”

搬遷之後,去年一年,村子裡就有三個年輕人娶了媳婦,這對於村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變化。

今年54歲的祁延珍是上法臺村建檔立卡戶,家中有12畝(0.8公頃)耕地,祁延珍一年到頭就靠這片耕地生存,再就是農閒時節村裡打點零工,補貼家用。29歲的兒子,一年到頭在外打工,父子兩相依為命,祁延珍對於兒子娶媳婦也是一籌莫展。

“沒想到易地搬遷後,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變化,兒子娶媳婦也是水到渠成,這得要感恩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實話說,要不是搬下來,壓根就沒想著給兒子娶媳婦。”祁延珍滿臉都是喜悅。

上法臺村易地搬遷帶來的變化不僅於此,還有更多,諸如帶來思想觀念的轉變等等。

三問:搬遷之後怎麼辦

上法臺村易地搬遷的後續產業是一家養殖場,但是環保督查導致養殖場關停,該怎麼辦?如何讓村民們既能搬得出、還能留得住,並且能致富。

村“兩委”在村裡的種植大戶身上做文章,做種植大戶的思想工作。

上法臺村全村160公頃耕地,是個純農業村,村民們依靠的主要還是農業,通過養殖大戶帶動,建檔立卡戶入股,年底分紅,以此來逐步解決上法臺村的後續產業發展的問題。

村民樑龍賢,早些年在山東做玉石生意,這些年,隨著玉石市場行情的下跌,梁賢龍歲數也大了,就想著回家幹一些事。

2015年,樑龍賢回到上法臺村,成立了平安龍賢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村民們的20公頃耕地種植大黃。2017年,樑龍賢吸收村裡建檔立卡戶44人,將每人5400元的產業到戶扶持資金投入到合作社,種植當歸,並按照每年入股資金的27.8%分紅,每人分紅1500元。

去年,又有建檔立卡戶3戶11人的產業到戶扶持資金入股到合作社,去年一年下來,雖然中藥材市場行情下跌,樑龍賢也賠了不少,但是入股到合作社55人,每人1500元的分紅資金全部發到了群眾手中。

每年,樑龍賢的合作社栽苗、除草的時候,都需要工人,而這些用工基本都是本村群眾以及附近村莊的群眾。

記者在樑龍賢用工及發放工資的花名冊上看到,70歲的梁生彪,去年一年出工96天,工資10315元,老伴魏吉英,出工70天,工資5420元。

梁生彪老兩口,去年一年,在合作社打工是收入最多的,除了梁生彪老兩口,還有很多建檔立卡戶也加入到合作社,土地也流轉給合作社,再到合作社務工。

上法臺村像樑龍賢一樣種植藥材的種植大戶有三戶,三戶種植大戶中,均有建檔立卡戶參與入股,建檔立卡戶通過種植大戶帶動,實現了穩定分紅。

上法臺村,通過易地搬遷,徹底解決了生存環境艱苦、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平安區脫貧摘帽中依靠政策扶持,群眾爭先脫貧奔小康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