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解密“太陽神鳥”當選文化遺產標誌幕後:千里挑一

4月8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

消息傳出後,在成都文博界引起不小的轟動。成都人最熟悉的文物,莫過於金沙遺址博物館出土的“太陽神鳥”了,這個標誌不僅在成都廣為人知,而且因在單霽翔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時被評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而聞名於世界各地……

2005年12月18日上午,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隨著兩扇紅色大門的緩緩開啟,國家文物局在此豎立的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正式揭幕。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介紹,“金沙太陽神鳥”圖案的畫面是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中心的太陽向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呈現出強烈的動感,象徵著光明、生命和永恆。

单霁翔解密“太阳神鸟”当选文化遗产标志幕后:千里挑一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

環繞太陽飛翔的四隻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整體的圓形圖案寓意民族團結、和諧包容,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太陽神鳥原物是一件金飾,2001年出土於四川成都金沙遺址,是21世紀我國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體現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成果。

應該說,2001年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作為“成都標識”,最後又當選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和單霽翔的努力、推動分不開。作為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在汶川大地震以後,他來四川的次數最多。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和四川、和成都頗有緣分的前故宮院長。

在成都的一次演講中,時任成都博物院院長、金沙博物館館長的王毅就直接問及單霽翔關於金沙太陽神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經過,單霽翔當時的回答是:

太陽神鳥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我覺得是智慧的選擇,因為故宮沒有太陽神鳥。為什麼是非常理想的選擇呢?

第一,它在我形容是新世紀的曙光第一次照耀中華大地的時候出土的,它是剛剛進入新世紀的時候在成都出土的。

第二,它是先人的智慧,今天傳承下來,它不是今人的創造。三千年前,人們這麼精美的圖案,這麼貴重的金屬能夠製作出來,是一個奇蹟。

第三,它的圖案非常適合文化遺產的標誌,端莊、大氣,同時又動感,中間一個太陽,12個光芒,外邊四隻神鳥飛翔,我覺得是非常漂亮的一個圖案。它也有利於給人美感和記憶,所以我認為非常好。今天可能還沒有看到第二個能取代它的,我倒覺得這個文化遺產標誌是非常理想的,我們故宮將來有些活動也要使用這個標誌。

解密文化遺產標誌幕後:千里挑一

單霽翔還曾向紅星新聞透露,2005年8月17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佈採用金沙“四鳥繞日”金飾圖案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四鳥繞日”金飾於2001年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畫面是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專家也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這是本世紀中國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由國內著名專家聯名推薦的這一金飾圖案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

单霁翔解密“太阳神鸟”当选文化遗产标志幕后:千里挑一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單霽翔那時正是國家文物局局長,“那時有1000多個方案,起初,大家比較看好一條魚的文化遺產標誌。我一直覺得太陽神鳥最好,但個人說了不算,要專家們的共同意見。”單霽翔表示,太陽神鳥寓意豐富,代表新世紀的陽光照耀神州大地,也讓當代人重新認識了前人智慧。“這意味著傳承。”單霽翔還覺得這個標誌很有動感,“最後符合程序,成了第一名。後來也有兩三家有異議,但最終還是認可了這個標誌。”

單霽翔和四川緣分:到四川共40次

單霽翔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達10年之久,任職期間,他和四川有很多緣分,包括當時金沙遺址的發現。

“它的發掘非同小可。”單霽翔說,自己一共到四川近40次(後來恐怕更多),其中,2008年汶川地震後29次,“四川文物部門很了不起,抗震救災同時還做了很多事,文物普查沒停。”他對當時的境遇還記憶清晰,“那年5月19日我來到成都,滾動廣播說有七八級餘震,結果就看到2萬多人進了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大廣場,還有武侯祠、草堂等地,都住滿了人……一個城市要有這樣的地方。”

今年1月底,單霽翔還在故宮接受了紅星新聞的專訪,他提到,“成都打造西部文創中心,我認為這是切合成都發展實際的。”成都博物館開館展乾隆大展,就是他大力支持成都文博事業做出的努力。

“這個展覽,兩個月有63萬人次觀眾,在以前這是很少有的,說明成都人將文化需求作為自己生活的常態。成都輻射西南,對西北影響也很大,不管是定居還是路過,這是一座人們經常來來往往的城市,所以在文化需求方面會比較旺盛。”

紅星新聞記者 謝禮恆

单霁翔解密“太阳神鸟”当选文化遗产标志幕后:千里挑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