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长期打胰岛素好不好?

jrtshe


一提到胰岛素,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对它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为什么?一是因为注射胰岛素有痛苦,远不如口服药物的依从性更好。二来,担心胰岛素的副作用,担心会不会以后就停不掉了等等。

其实,现在的观点,胰岛素的强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何谓胰导素强化治疗?是指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很高,如空腹达到了11毫摩尔每升以上时,就积极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来迅速纠正高血糖。既使血糖下降,又保护了胰岛B细胞(以前的方法是先采用口服药治疗,口服药效果不好的时候,才注射胰岛素)。

这种强化治疗的周期,一般是2周至3个月。在这个时间段内使用胰岛素,血糖越早恢复正常的,日后胰岛的功能恢复越好。临床观察说明,停用胰岛素注射后,亦有很多患者采用运动、饮食相结合的方法,即便不再使用降糖药,也会有数年的缓解期。效果非常好的,控制非常好的,完全有可能达到十年甚至更长的缓解期。

所以,需要打胰岛素了,糖尿病患者不要拒绝,不要害怕。早期的胰岛素治疗,是保护胰岛功能不再下降,或延缓下降的重要方法。

注射胰岛素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低血糖。如果能提高认识,把这个避免了,其他的副作用,与其带来的获益相比,都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的,完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殷殷期盼话健康


打过胰岛素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一个担忧:胰岛素会不会打上瘾,如果上瘾了,一直打胰岛素对身体好不好?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胰岛素的一些事儿。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药物,其疗效好,副作用也比较小,目前医学界许多专家主张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就采用胰岛素。

但是否采取胰岛素治疗,仍需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果是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已经控制不住高血糖的,就需要注射胰岛素。再来,一些存在并发症,不适宜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也应通过胰岛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一点,如果是长期需要打胰岛素的朋友,注射时应选择未破损的皮肤,并尽量避免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避免造成皮肤不适。

比如注射可采取轮换,按照左右对称,有规律的更换注射部位和区域,建议两次注射的部位间隔2.5厘米(约两个手指的宽度),腹部注射需避开肚脐至少5厘米。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的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注射,直到症状消失。

此外,也无需担心使用了胰岛素之后就上瘾离不开了。通过治疗,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会好转,高血糖得以控制,胰岛素用量可以减少,甚至可以停用而改服口服降糖药,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家庭医生杂志


糖尿病人长期打胰岛素好不好,很多人认为胰岛素打了就会上瘾,一辈子都需要依赖胰岛素,还有人认为,胰岛素打了之后会出现耐药,越打越没有效果。还有人认为,打胰岛素对身体很痛,无法耐受。还有人认为,打胰岛素就是因为病情太严重了,是病情恶化了。

其实,糖尿病人长期打胰岛素并没有大家说的这些问题,都是谣言。胰岛素是身体分泌的激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身体利用葡萄糖,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的,并不是什么毒药。

糖尿病人的身体里面由于胰腺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从而出现血糖升高。糖尿病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一型糖尿病,一个是二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的患者,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吃药没有效果,必须打胰岛素,而且需要终身打胰岛素,是必须的,不打胰岛素会要命的,所以,没有好不好,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打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是可以分泌胰岛素的,但是,胰岛素分泌的量可能不足,或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尽管分泌了很多胰岛素,但是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所以,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注射胰岛素的。有的是一确诊糖尿病之后,就立即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后,可以停用胰岛素,靠饮食和运动来控制,或者改用口服降糖药物。也有的是先口服降血糖药物,等胰岛功能渐渐丧失后,出现类似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表现,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治疗。


普外科曾医生


如果是一型糖尿病,体内绝对缺少胰岛素,或者因为特殊状况需要紧急调控,打胰岛素是迫不得已,但是对于二型糖尿病,如果因为药物降糖效果不理想,就鼓励患者长期打胰岛素,未免有点草率。

糖尿病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型,二型,应激性和妊娠期糖尿病。

相信你一定知道有一型和二型糖尿病,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最容易被误判的,就是应激性糖尿病,又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前仅特指少量烧伤病人等情况,但是现在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应激反应。必须引起重视。

压力、紧张、熬夜、失眠、酗酒、高负荷工作、饮食不及时、频繁低血糖都是常见的应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老糖友都知道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有时严重低血糖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日之久。这是因为身体为了规避低血糖伤害,体内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均显著分泌增加,故每次低血糖后会出现高血糖。

当前,医院确诊糖尿病的检查主要有:生化检查(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

通常只要血糖超过标准值(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医学检查认定:只要你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出问题,无论胰腺功能是否受损,无论胰岛素分泌是否减少,然后一般都会按照二型糖尿病即胰岛素缺乏来降糖治疗。

敲黑板!这是重点要圈起来!只看血糖指标无法判定糖尿病类型!医院几乎从不检查肾上腺皮质激素(GC)、胰高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不排查应激反应和其他因素引发血糖高的情况。又如何知道你是不是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血糖高?是不是继发性糖尿病呢?


应激性糖尿病是指在严重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的暂时性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是暂时性糖尿病,只需要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避免应激伤害,血糖自然会平稳。新糖友千万千万要注意,如果日常触发了大量压力紧张等应激因素,很可能就属于应激性糖尿病。这是可以治愈的继发性糖尿病,不要被错误治疗耽误康复!

有一点必须明确,只看血糖指标无法判定你的糖尿病类型!

也许你一直认为的二型糖尿病,其实正是应激性糖尿病却被错误治疗!

大量应激性糖尿病被误判为二型糖尿病,这绝不是开玩笑。二型糖尿病中只有15%胰岛素减少,85%存在胰岛素抵抗,我有理由相信,应激性糖尿病占比,超过其他类型。

当前,由于压力、高负荷工作等应激导致的血糖高情况异常普遍,去年,全国医院中的护士由于熬夜加班,新增一万多例糖尿病,这一类大多应该属于应激性糖尿病,而不是二型糖尿病。

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经揭示,持续紧张与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大脑为了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体会出现低血糖状况。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低血糖情况发生,身体会启动低血糖应激反应(苏木杰反应),胰高糖素升高,胰岛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质以及脂肪都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血糖,提高身体的血糖储备。

如果紧急情况反复出现,身体会处于战备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拥有最强的升糖作用),持续提升胰高糖素(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来规避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会有致命损害)血糖居高不下。而且,每一次的低血糖都会加重应激反应,每一次应激反应出现,都会使下一次应激反应更容易发生,造成恶性循环,并不断升高身体血糖储备。

如何自我识别出应激导致的血糖高呢?

先反思有没有过度熬夜、压力、紧张、悲痛等情况,然后要看有没有饥饿、头晕、易怒等低血糖反应,或者有血糖无端的异常升高,进一步可以去检测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GC)的含量。

从诊断到治疗,医疗和医生都刻意回避了这一大类应激性升糖的状况(为什么呢?)

从药物治疗到胰岛素治疗,不理解身体的调节机制,不消除应激反应,血糖很难正常。

不论是二型糖尿病还是应激性糖尿病,作为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得了糖尿病,你的生活习惯需要全面改善,医疗作用只影响8%,更需要在识别清楚类别之后,通过饮食、运动、呼吸、放松训练等多方面调理方可。

医生调理不好你的血糖,又不帮你排查应激反应和其它升糖因素,就不应该要你为胰岛素买单!二型糖尿病大多并不是胰岛素缺乏的问题,能好好走路干嘛要坐轮椅呢?至于有人说胰岛素副作用小,对并发症控制好,那是不懂调理的人说的话,宋美龄活过一百多岁也没有并发症,难道不比打胰岛素的好吗?

胰脏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如果胰腺功能下降,就会导致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无法足够地分泌,那么这个病人食用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淀粉、脂肪,都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反而会造成负担。

那些注射胰岛素的人,你们或许以为这样可以控制血糖,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一定会影响胰腺本身的功能,而导致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是内分泌医生都知道的事实。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们并未做出更进一步的思考,那就是胰腺功能一旦受到抑制或者损害,就将连带引起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分泌缺乏,这样就会令身体从那一刻开始,体内蛋白质不断缺乏、脂肪代谢异常,这就必定导致患者只有肚子变大而身体更消瘦,同时,身体内部细胞死亡速度加快,身体堆积大量由死细胞所释放出来的蛋白质碎片和脂肪,这些属于机体的老旧材料变成身体的负担,引起尿蛋白升高、血脂升高,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但凡有办法,不要轻易用胰岛素。如果不是一型糖尿病,即使使用胰岛素,也尽可能短暂使用。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糖尿病精细调理,生酮饮食,应激反应等可搜索我的问答。有问题评论区留言。

希望对你有帮助,感谢点赞关注转发!关于糖尿病精细调理,生酮饮食,应激反应等可搜索我的问答。有问题评论区留言。

vista给你全是干货!在悟空问答第358回答。


vista说养生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我们机体在进餐后会分泌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避免血糖过快升高,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的减少或缺乏,机体血糖会明显升高,继而会导致一系列症状损害的发生,不利于健康。

我们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协助血糖控制,所以说,只要是具备使用适应症的人群,长期使用胰岛素是对健康很好的维护,是利大于弊。



胰岛素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或2型糖尿病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无效者。同时对于空腹血糖水平≥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0%的糖尿病患者,也建议使用胰岛素加强降血糖作用。建议维持空腹血糖在4.4~7.0mmol/L以内、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内为宜。

胰岛素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要充分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当然,胰岛素使用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如低血糖、水肿、过敏等,我们在使用要注意监测。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切勿偏听偏信,听从专业医生指导很关键,以长期稳定控制血糖。


全科扫地僧


段医生答疑在线🔑长期打胰岛素的优缺点🔑

糖尿病需不需要长期打胰岛素,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判断。需要明确的是:胰岛素是所有降糖药物中降糖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少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打,也有可能是终生打。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打胰岛素?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物质,糖尿病的发生就是胰岛素的缺乏。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依赖打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大多最终也需要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因此, 胰岛素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最有效、最终的治疗手段之一。

什么情况下长期打胰岛素?

(1)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应用。

(2)在饮食和运动控制的基础上,服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然很高(糖化血红蛋白>7%)的情况下,需要打胰岛素,而且可能是长期打。

(3)合并一些其它严重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肝病、肾病、血液病。

(4)出现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


什么情况下短暂使用胰岛素,病情稳定后有可能调整为口服药?

(1)妊娠糖尿病。(2)糖尿病的任何时间出现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严重感染。(3)手术、创伤。(4)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血糖非常高。

在必须长期打胰岛素时,有哪些副作用?

(1)低血糖,与剂量过大或饮食不当有关。(2)水肿,大多可自行缓解。(3)体重增加,多发生在注射开始,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4)过敏。(5)视力模糊,与初期打胰岛素时血糖下降有关,数周后恢复。(6)注射部位脂肪萎缩,皮下脂肪增生等。

从上述来看,胰岛素的副作用少而且轻,只是很多人嫌麻烦或者痛苦不愿意打而已。



所以,请大家正确认识糖尿病和胰岛素,正确使用胰岛素。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段医生答疑在线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愿意打胰岛素,一是因为注射胰岛素比较痛,二是认为打胰岛素会上瘾,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糖友是吃药还是打胰岛素是根据病情以及个人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决定的,对于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或者降糖药的剂量和种类已经用至最大还不能达到理想血糖标准的糖友,此时不用胰岛素,是留着过年吗?

至于“胰岛素上瘾”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胰岛素不是毒品,而是身体内的一种激素,如果体内含量不够,就会影响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所以坚持打胰岛素是补足身体里胰岛素的缺陷,而并不是注射之后上瘾。

哪些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呢?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2 型糖尿病患者在任何3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或患者病程长伴胰岛功能明显衰退,或刚刚诊断需要强化治疗时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3)对新发病并与 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4)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5)特殊情况下为控制血糖,应考虑使用胰岛素,包括妊娠、围手术期、急性并发症或应激状态、严重慢性并发症、特殊类型糖尿病、合并其他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血液病、肝病等。

糖人健康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糖人健康网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的皮下注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那么关于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

一、哪些人需要胰岛素注射?

对于哪些人需要注射胰岛素呢?首先是一型糖尿病的患者,一型糖尿病是患者属于先天胰岛功能缺陷或者是胰岛素功能障碍!此类人群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再者就是使用药物控制不佳的糖尿病!还有就是急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或者需要手术的患者,为了度过急性期需要使用胰岛素!随着大家对胰岛素的认识逐步加深,现在主张刚刚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都建议开始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在选择是胰岛素还是药物治疗。


二、长期使用胰岛素好不好?

很多人担心的是使用胰岛素以后是不是有依赖性,然后长期使用胰岛素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其实这些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使用胰岛素没有依赖性,其对胰岛素的依赖主要是我们的胰岛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的!其次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使用胰岛素以后能够把血糖控制达标,那么其获益是明显会大于风险的,所以我们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三、使用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首先是要把胰岛素正确的保存和存放,胰岛素保存不当,很快就会失效,而每支胰岛素有300个单位可以使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如果保存不当,那么胰岛素失效以后再皮下注射,就会使得血糖控制不达标。再者就是需要注意正确的注册方式,因为胰岛素是自己皮下注射,所以注意消毒卫生,避免注射部位感染,也非常重要。第三,就是使用胰岛素以后,注意监测血糖,使得血糖达标,同时还要避免低血糖的出现。


看懂了吗?胰岛素使用不会出现依赖性,也不用过度担忧其副作用,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心健康


你好!养生君以为 ,好与不好,要看你与什么比较了。若是拿口服药与胰岛素比较,那么长期打胰岛素,肯定是好的。若是拿胰岛素与“裸奔”比较,那长期打胰岛素就比不上了。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糖尿病的致病原理

我们体内升糖的激素比较多,如:胰高血糖、糖皮质素、肾上腺素等,但是降血糖的激素,却只有一种,那就是胰岛素。因此,当我们胰岛素表现为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的时候,就会引起糖代谢紊乱,最终引起糖尿病。

1型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的绝对不足,这类人群没得选,想要控糖,目前来讲,只能用胰岛素。没得选的东西,也就没有比较,怎么谈好与不好呢?

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胰岛素的相对缺乏。这类人群,体内的胰岛功能尚存,主要原因是体内有胰岛素抵抗的存在。他们可以选择用药物,或者是胰岛素来降糖,也可以两个都不用,只选饮食和运动来控糖。这三种比较起来,那自然是什么药物都不用,只用饮食和运动来控糖的最好。但这仅仅只有少部分自律性强的人可以做到。

大部分2型糖尿病人,还需借助药物或胰岛素的帮助来控糖。这两个比较的话,那就是用胰岛素比较好了。因为胰岛素本身就是体内的激素,它进入人体后,不会产生副作用。而其它口服药,你懂的,是药三分毒,长时间服用对机体的肝肾都或多或少有些损害。

因此,作为2型糖尿病人,只要你不嫌麻烦,那么长时间注射胰岛素,肯定比口服药要好。

但也需注意,用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和腹部脂肪堆积等现象。

因此,养生君以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控糖是饮食加运动,其次是胰岛素。

最后,养生君祝你控糖成功!


希望以上建议可以帮到你,获取更多糖尿病资讯,请关注养生细谈!


锐光医线


胰岛素注射是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需要终身陪伴;2型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无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胰岛素长期治疗的,但前提必须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注射剂量。



对于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的人群,还真有几点要额外注意:

(1)注射部位定期轮换。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首选皮下脂肪丰富,神经分布不丰富的部位,主要为腹部,大腿,上臂,臀部,其中腹部的吸收率最好。如果需要长期注射,请务必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避免脂肪增生,影响胰岛素使用的效果。



(2)胰岛素的存放。未开封的胰岛素需要放在冰箱2~8度冷藏层,注意不要紧贴冰箱内侧,避免温度过低出现冷冻,也不宜放在冰箱门,防止来回开关发生震荡;使用中的胰岛素可以在室温下20度左右保存30天。超出30天即便没有使用完毕,也不可继续使用。

(3)针头选择与留置时间。目前胰岛素注射最小的针头是4mm,进针角度为90度垂直进针,若针头是12mm,则需捏起皮肤45度角注射。不论选择何种长度的针头,注射完毕都不要马上拔出皮肤,而是停留10秒后再拔出,防止胰岛素外渗。

此外胰岛素的注射针头需要一次一换,反复使用针尖会越来越盾,增加注射疼痛感,消毒不彻底还容易增加感染几率。所以千万不能因为省钱诱发感染加重病情,本末倒置。

(王芳,主管护师,注册营养技师,好食营养工作室创始人,王兴国营养特训班5期学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