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香港”跑出灣區“加速度”

<table> “惠州+香港”跑出灣區“加速度”

陳鴻宇。

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灣區“加速度”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灣區“加速度”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灣區“加速度”

製圖:糜朝霞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灣區“加速度”

掃碼觀看精彩視頻《90秒解碼“惠州+香港”24小時》

/<table>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去年12月,廣東省委強調,惠州要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重大機遇,以新擔當新作為把惠州打造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

伴隨著大灣區建設,惠州迎來“高光時刻”,正深化與香港等城市的交流與合作。3月29日,在港舉行的2019惠州(香港)春茗活動上,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表示,惠州作為大灣區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擁有發展空間大、生態環境好、人文環境好的優勢,發展潛力無限。近日,在惠州縣區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話題也引發廣泛熱議。

好風憑藉力,奮進正當時。近年來,惠港合作勢頭如何?接下來參與大灣區建設,惠州應當如何“出招”?如何展現擔當與作為?《南方日報·惠州觀察》、南方+客戶端惠州頻道聯合推出“灣區爭先 惠港擔當”策劃報道,通過採訪省內專家學者、香港企業家等,為惠州建言獻策、凝聚智慧,敬請垂注!

●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策劃:柯鴻海 統籌:周歡 羅銳

南海之濱、大亞灣畔,港資企業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工人和機器都在忙碌,一臺臺智能手機快速完成組裝下線。作為華為、OPPO等“明星企業”的合作廠商,這家A股上市公司平均每天生產電子產品20萬臺。帶著“香港資本+深圳技術+惠州智造”的印記,它們最終銷往全球各地。

“公司二期項目已經投產,三期項目計劃下半年開建。”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副主席、光弘科技董事長唐建興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非常看好惠州的前景,因此加足馬力在這裡增資擴產。

風起灣區,潮湧東江。像光弘科技這樣,越來越多港資企業正在“用腳投票”。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根據惠州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梳理發現,去年惠州與香港的經貿合作創歷史新高:惠州平均每天簽約5宗港資項目、平均每天新增2家港資企業、平均每天實際利用港商投資1200萬元……惠港合作跑出“加速度”。

隨著廣深港高鐵、蓮塘口岸等基礎設施互聯,惠州與香港的合作將更加密切。

灣區紅利▶▷去年新增724家港資企業創紀錄

滔滔東江水,綿綿向深港。與江水順流而下相反的是,越來越多深港企業選擇溯源而上,來到惠州這座大灣區東部城市。

位於惠陽區的港資企業伯恩光學,就嚐到了這樣的甜頭。

落戶惠州以來,伯恩光學多次增資擴產,如今在惠陽已擁有秋長、永湖、三和、淡水4個生產基地,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玻璃製造商之一,是蘋果、三星等國際知名品牌手機背後的“隱形冠軍”。

伯恩光學的崛起,是惠港產業合作共建的縮影。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惠州憑藉緊鄰香港、深圳和廣州的區位優勢,加上土地空間廣闊、綜合成本較低、生態環境良好、產業家底雄厚,成為華南地區投資興業的熱土,也迎來港資企業“落戶潮”。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記外商企業實有7945家(不含分支機構等)。其中,香港企業5609家,首次超過5000家,比2017年末的4885家增加724家,平均每天新增2家,創下歷史紀錄。

梳理最近12年惠州新增港資企業數量情況可發現,在2017年之前,惠州每年新增港資企業數量大多維持在100家左右。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惠州新增港資企業311家,比2016年(新增63家)增長了近4倍。在高基數的情況下,2018年新增港資企業數量仍比2017年再翻一番。

港資企業接踵而至的背後,是惠州的政務環境、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對於我們港資企業來說,公平透明的政府環境就是為企業提供機會、降低成本。”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惠州新動力”主席、萬城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樓家強如是說。

全國政協委員、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楊建文也為惠州的稅收營商環境點贊。“現在辦稅可一廳通辦、一網通辦,更智能化、更便捷。”

隨著廣深港高鐵通車運營,從惠州坐高鐵到香港只要70多分鐘,“一小時生活圈”呼之欲出。蓮塘口岸開通後,惠港的距離將進一步拉近。

“春江水暖鴨先知。最近一兩年大灣區建設,哪些城市機會多,企業是最敏感的。”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豔華表示,隨著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未來香港等地企業到惠州投資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在毛豔華看來,在大灣區中,惠州的發展空間大,關鍵還要建設好一流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集聚效應▶▷1914宗港資項目“扎堆”落戶

除了工商登記的港資企業數量激增,去年惠州港資項目合同簽約數量也創下歷年之最。

2018年12月28日下午,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三樓會議室裡,3宗項目簽約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香港塑鎔集團有機薄膜電容器總部及生產基地項目落戶智慧區。該項目規劃建設新能源有機薄膜電容器生產線,將用於承接香港塑鎔集團旗下公司在深圳的產能。同時簽約落戶的是兩家深圳企業。

在惠州,類似這樣項目集中籤約、“扎堆”落戶的場景並不少見。特別是隨著大灣區建設,東進惠州成為很多深港企業的共同選擇。

一組官方數據很好地印證了這種跡象。去年,惠州共簽訂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合同2006宗,增長203.5%。其中,簽訂港資項目合同1914宗,佔比高達95.41%,大增228.87%,平均每天簽約超過5宗。

從最近12年的情況來看,惠州對項目的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2017年,惠州簽約港資項目582宗,比2016年的112宗大幅增加。2018年簽約港資項目更是多達1914宗,再創歷史新高。

“這是必然趨勢。”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在大灣區中,惠州的區位競爭力逐步顯現了出來,逐步構築起引資引智引才的吸引力,特別是在吸引香港的資金流入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競爭力。

吸引項目紛紛落戶,離不開惠州深化改革的努力。

近年來,惠州深入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中介超市和“數字政府”建設。最近,惠州又啟動了第4輪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以“信用快審”促產業項目落地“加速跑”。

不過,陳鴻宇建議,惠州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產業高端化。惠州學院教授胡瑞卿也表示,針對自身產業鏈中的短板鏈條,惠州要精準擇商引智,吸引廣州的人才、深圳的技術、香港的資金。

眼下,惠州已經樹立更加遠大的“灣區雄心”,正迎接產業發展新風口。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平臺上,我們要有逐鹿一流的雄心壯志,未來十年,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基本建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今年1月,在惠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第四次會議上,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擲地有聲地說。

互利共贏▶▷香港是惠州最大外資來源地和出口市場

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珠三角,惠州的外向型、開放型經濟特徵非常明顯。從早期靠引進“三來一補”企業起家,到如今越來越多的港資企業把總部基地放在惠州……變化的是合作方式,不變的是源源不斷來自香港的資本在惠州這座城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惠州的最大外資來源地。

這樣一組數據足以說明港資對於惠州的重要性:去年,惠州實際利用外資63.49億元。其中,實際利用港資達43.82億元,平均每天超過1200萬元,增長36.7%,佔所有外資的比重接近七成,達69.02%。

另外一組數據同樣引人關注。去年,惠州出口2208.89億元,其中出口香港609.65億元,佔比達27.6%。實際上,香港是惠州的最大出口市場,惠州對香港的出口額連續多年超過600億元。

一個是資金引進來,一個是產品走出去,一進一出的背後,是惠港合作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從伯恩光學、光弘科技等港資企業多年來深耕惠州市場、接連增資擴產,到香港塑鎔集團等新項目進駐落戶……它們的選擇與行動,是對惠州發展前景投上看好的一票。

開放合作贏未來。近日,在2019惠州(香港)春茗活動上,李貽偉也明確表示,希望旅港鄉親和香港各界搶抓新一輪改革開放和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機遇,積極來惠州投資興業,不斷推進惠港合作深化發展。

同處大灣區,惠州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目前,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平均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祖籍惠州。如果說特殊的歷史淵源和鄉情聯繫,是不少香港企業家首選惠州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優良的區位條件、較好的產業基礎以及不斷提升的營商環境,則是他們堅定投資信心的關鍵。

“這幾年惠州發展很快,營商環境也有改善。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惠州推出企業‘直通車’,提高政府效率,可增強港澳投資者的信心。”已在惠州投資30多年的惠州籍香港企業家、旭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釗頗有感慨。

惠州學院教授胡瑞卿則認為,相比香港、深圳,惠州仍然還存在營商環境等短板,政府效率有待提升,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還偏低。“應加快補齊短板,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對話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

惠州將成大灣區建設很大的受益者

“惠州土地空間廣闊,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很大的受益者。”近日,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看好惠州在大灣區中的發展前景。

陳鴻宇告訴記者,從國際三大灣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交通先行、產業為基是普遍規律。惠州要藉助贛深高鐵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契機,與深圳、東莞打破行政邊界和區域阻隔的壁壘,加快深莞惠一體化發展。同時,要密切與香港的對接合作。

交通先行 灣區才能高效配置資源

南方日報: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擺在重要位置。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何這麼關鍵?

陳鴻宇: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的是國際一流灣區。從全球來看,一流灣區的發展都有一個規律,就是把灣區所擁有的區位優勢發揮到極致,其中最根本的優勢就是交通優勢。灣區經濟的效應就是所有要素能夠高效、合理地配置,只有各種資源要素高度、密集配置,才能放大它的效應。而資源要集聚和擴散,交通先行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國際一流灣區中,不管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還是東京灣區,都是交通先行,然後產業為基。如果沒有交通先行,產業不可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舊金山灣區是通過修建幾座大橋,構築環灣區的放射狀和環狀高速公路等網絡,加上橋樑、空港、海港,形成一個立體式的交通樞紐網絡。東京灣區更是軌道交通網絡密佈,軌道交通成為當地人跨城出行的首選,而且各種交通工具之間形成無縫對接。

香港和深圳東進 惠州將是首選

南方日報: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給惠州帶來怎樣的機遇?去年惠州平均每天新增兩家港資企業,這種趨勢今後是否會更加明顯?

陳鴻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有較好基礎,交通網絡已有一定的密度。但交通連接點和樞紐的建設質量和水平還有待提升,如高鐵、地鐵、城際鐵路、港口、高速公路相互之間的銜接還不夠,軌道交通主要還是集中在廣州、深圳。大灣區的交通網絡要向粵東粵北擴散,惠州是必經之地。

贛深高鐵不僅連接大灣區內部的惠州、東莞、深圳,也是大灣區對外輻射帶動粵北、贛南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泛珠三角地區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幹線。加上廣汕高鐵,將給惠州帶來很大的機遇。當然,惠州也必須交通先行,主動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對接和互聯互通。

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惠州逐步構築起引資引智引才的吸引力,特別是在吸引香港的資金流入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競爭力。未來,香港和深圳東進,首選也將是惠州。

推動港深莞惠融合發展

南方日報:在大灣區中,惠州除了土地面積廣闊,也是海洋大市,濱海旅遊比較有特色。規劃綱要提出探索開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如果實現,對惠州的發展有何作用?

陳鴻宇:惠州與香港的海上距離很近。從香港到大鵬灣、大亞灣一直延伸到紅海灣,沿著海岸線連接各海灣、海島,這樣的一日遊航線,非常便捷,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大亞灣這段海岸線也是廣東省最美的海岸線之一,旅遊市場潛力比較大。

由於鄰近香港深圳,又擁有土地、空間、海域廣闊等優勢,惠州的區位競爭力逐步顯現出來,這也是必然趨勢。大灣區的建設,空間資源廣闊的惠州將是很大的受益者。

然而,對比周邊其他城市,惠州轉型升級的步子還不夠快,要加快體制機制的創新變革,引領和拉動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同時,還要強化合作,推動港深莞惠融合發展。惠州要更多借助香港、深圳的力量加快自身發展。

觀察眼

惠州可以向香港學什麼

正在爭創國內一流城市的惠州,需要一流的營商環境作為支撐。然而,對比周邊城市,營商環境仍然是制約惠州創新發展的一大短板。

今年1月,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在惠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第四次會議上強調,全市各部門各領域要以香港、深圳等先進地區為標杆,每個人都要繃緊“快人一步”的效率意識,打破條條框框、罈罈罐罐,革除積弊、追求卓越,全面汲取全國自貿區解放思想的力度、擴大開放的模式、創新體制機制的做法,同時構建起信息暢達、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系統,打造服務效率最高、綜合成本最有競爭力、創新創業活力最強的開放新高地。

在這方面,香港有不少經驗值得學習借鑑。香港在2006年1月成立了方便營商諮詢委員會(方諮會),負責督導方便營商的工作。方諮會由商界、學術界、專業界別和政界的代表,以及有關決策局的官員組成;業界代表也可通過參與各方便營商專責工作小組的工作提供意見。2007年初起,香港還推行“方便營商及精明規管”計劃,重點改善政府發牌制度的“方便顧客程度”“效率”及“透明度”,減低商界遵從規管的成本負擔。正是由於特區政府持續推動方便營商的環境,香港的營商環境排在全球前列。

除了營商環境,惠州還可以學習香港在教育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經驗。惠州的高校缺乏,高端人才稀缺,而香港名校雲集,在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方面有好的做法。在學習借鑑其經驗的同時,惠州還可以通過共建研究院所、打造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等方式向香港引智引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