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自称“淮左布衣”的朱元璋起于乱世之中,荡平群雄,驱逐蒙元,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洪武皇帝朱元璋

然而,建国之初,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制度设计上,表现出了让后人扼腕的短视,由他所亲手肇造的一系列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口制度、军事制度、藩王制度在内,不仅没能做到期望中的“万年不易”,反而在实际发展中,与现实出现了严重的背离,最终将明朝变成了一个极其低效、保守和封闭的社会,从而成为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如“寸板不许入海”的海禁政策,酿成了嘉靖万历年间的倭寇之乱,还有藩王分封制度,不仅导致明初“靖难之役”,历经200多年的恶性发展后,更是成为明朝财政的巨大包袱,最终拖累明朝一起走向覆亡。

一、分茅胙土还是造反作乱?——事与愿违的藩王分封

朱元璋建立分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屏藩帝室”,在位期间,共有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明初藩王分封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分封藩王,前两次分别是西汉、西晋,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这两次王朝内乱都是由分封的诸侯王引起,尤其是“八王之乱”,前后历时十六年,最终引发社会危机,导致了西晋亡国,使之后的中国进入最为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

究其原因,就在于藩王势力一旦过于膨胀,必然会对王朝统治造成潜在威胁,为叛乱的发生埋下隐患。

这是权力游戏的必然规律。

正因为有着惨痛的历史教训,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都不再采取分封制度。然而朱元璋却执意忽视历史,按照他“藩辅帝室”的理念,明初分封的藩王,虽然没有土地、人口,但却领有实打实的军队,“就某地租赋,乃至理某地诸卫军务”。

比如秦王、晋王、燕王等都有2,3万人左右的军队,至于其他诸王,也有上万的军队。一旦发生战争,亲王即为统帅,异姓将领即使位至公侯,也要受亲王节制。

如此一来,人人有军权,自然人人皆有“帝制自为之意”。

因此当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发难,历经数年血腥厮杀后,成功推翻建文帝皇位,篡位自立,年号永乐。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靖难之役

藩王分封,不仅不能“藩辅帝室”,反而直接武力推翻了朱元璋一手制定的继承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朱元璋的一大讽刺。

朱棣上台以后,继续采取手段削藩,从永乐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先后废黜齐王、晋王、谷王、代王、岷王等,同时收缴王府护卫军。

但在朱棣死后,仍然发生了两次藩王叛乱,分别是1426年(宣德元年)的汉王朱高煦之变,1519年(正德十四年)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不能不说,这都是朱元璋当初设计藩王制度所埋下的恶果。

二、无德无能——刻意圈养的寄生阶层

上文说过,朱允炆即位后迫不及待执行削藩政策,先后废周王,逮代王,扣齐王,系岷王,湘王惊恐中阖府自焚。

此外,朱允炆还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王府官员不得担任地方职务,试图从制度上切断藩王干政之路。但由于朱允炆在削藩上操之过急,导致朱棣造反,削藩不了了之。

然而,作为朱元璋分封藩王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朱棣正是打着朱允炆违背祖训为借口发动叛乱。因此,尽管他本人“心知其(藩王分封)弊”,却不能从根本上对此予以废除。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洪武年间藩王守边形势

明初的藩王政策,历经永乐一朝在政治上不遗余力的阉割、削夺之后,对中央的威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弱化,可以说,已经彻底失去了当初朱元璋设计时的“屏藩帝室”作用。

不仅如此,在汉王朱高煦之变后,历代明朝皇帝对藩王越发严苛,所谓“防闲过峻,法制日增”。

如在亲王来朝问题上,洪武前期,诸王能按照朱元璋的规定同时来朝,父子兄弟济济一堂,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但从宣德至正统前后二十多年,有明文记载的只有淮王、荆王于正统八年获批来朝。

此后弘治八年,皇太后因为年岁已高,颇为思念分封在外的崇王,孝宗特批来朝,但在朝臣的竭力反对下,最终收回成命。此后终明一朝,再无亲王来朝。

此外,明朝中后期藩禁异常严格,朝廷规定亲王出城扫墓必须事先打报告,获得批准后才可出城。同时规定,亲王之间彼此不准见面。

还规定所有宗室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不得与封地官府交往,不许自置王府官吏。甚至连与宗藩联姻的也不得被选任当京官。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宗藩们变成无所事事的低能儿,寄生虫。

即便在这样苛刻毫无人性的背景下,明朝还在凤阳设立了名为"高墙"的监狱,专门囚禁被认为犯禁的宗藩,在狱的经常有数百人。

南明时期,曾经被立为皇帝的隆武帝朱聿键,就曾经因为在崇祯九年热心国事,擅自率兵勤王,离开封地南阳,获罪被囚禁于凤阳高墙,一直到弘光即位后才被释放。

可见,这些被称为"天潢贵胄"的龙子龙孙们,实际上只是被圈养起来,只能从事人口生产的囚犯而已。

即便朝廷宗庙覆亡在即,他们也不准有任何济世匡时的能力。

三、吞金怪兽——恶性膨胀的财政包袱

大概是童年时的父母双亡和颠沛流离的乞讨生涯的影响,朱元璋在设计藩王制度之初,就对子孙后代异常慷慨:后代子孙无论男女,无论远近,都有起码的官职(奉国中尉)和基本工资(八百石)。

“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明史·诸王传》

在政治待遇上,朱元璋同样关怀备至,颠覆了自唐宋以来,宗室爵位不再世代承袭的惯例。他规定分封全部一步到位,宗支无论远近与否,嫡子庶子与否,在继承权上一律平等。

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呈加速度繁衍,“百姓税粮有限,而宗支繁衍无穷”,漫无限制的滥封,必然成为国家财政上的沉重负担。

看一组数据:洪武初年,宗室人口仅仅58人,到了正德年间,已经增加到2945人。嘉靖四十三年,宗室人口已经一跃超过四万。

以至于嘉靖三十二年,礼部尚书欧阳德上疏称,“天下财赋,岁计京师储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

也就是说,岁供京师的粮食,还不及供给王府宗禄的一半。

嘉靖四十一年,河南王府宗禄总额为192万石,而全省留存的米只有84万石。这一年,山西宗禄总额为312万石,而存留米只有152万石。

也就是说,即使这两个省所收粮食没有任何折扣,不给官吏俸禄,不给军士月粮的情况下,仍然还不够供给宗禄的一半。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禄的急速增长已经使得明王朝的财政不可挽回地走入绝境。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出行图

朱元璋奉行节俭,多次指示亲王“务从俭朴”,但从朱棣开始,历代皇帝们在政治上严厉压制藩王的同时,却在经济待遇上越发宽厚。

明神宗的同母弟弟潞王大婚,耗金3869两,青红宝石8700块,各样珍珠85000余颗,珊瑚珍珠24800余颗。

户部不堪重负,请求稍减,被明神宗痛斥驳回,最后共耗银88000余两。

明神宗之子瑞王大婚,耗银18万两;福王大婚,耗银超过30万两。

惠王、桂王大婚之时,正值后金起兵作乱,辽东战事异常紧张,国库无比空虚,朝臣们请求将耗费降至“七万金”,然而明神宗强硬拍板,要求朝廷必须拿出“十四万金”。

皇子们排场大,公主们同样不能小。明神宗同母妹瑞安公主出嫁,向朝廷索要“各色金2300余两”(后因户部实在拿不出来,减去三分之一)。明神宗长公主婚礼,朝廷耗银12万两;七公主婚礼,神宗向朝廷索银数十万两,户部拿不出钱,一再力争,最后按长公主的旧例,也耗银12万两。

此外,万历十三年,修潞王府第耗银30万两,则其后修福王府花费增至60余万两。

除了禄米,开销,尾大不掉的宗室,还在庄田上与民争利。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从明仁宗开始,朝廷赏赐给藩王们的数额越来越大,形成了亲王前往封地之前奏请,皇帝直接赏赐土地的惯例。

据《明实录》,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土为8570623顷,至弘治十五年,距离开国不过140年,天下田土仅仅剩下4228058顷,一半还不到!

当问题越发严重时,赏赐仍然毫无收敛。万历四十二年,即1614年福王朱常洵前往封地时,仍然狮子大开口,奏讨40000顷土地。

尽管朝臣们和万历皇帝据理力争,仍然在“尺寸夺自民间”的情况下,搜刮田土20000顷,地跨河南、山东、湖广三省。

此时,距离明朝覆灭仅剩30年不到的时间。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在成都的蜀王,一向被公认为“检饬守礼法”,仍然侵吞成都沃野十分之七。到了天启年间,辽东战事已起的情况下, 依旧不顾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大手笔赏赐瑞王、惠王、桂王各自庄田30000顷。

尽管此时的各省,都已经是“土膏殆尽,搜刮力穷”,天启皇帝依然指责户部不能为藩王搜刮足额的田土,有失他厚待藩王的圣恩。

四、覆巢之下无完卵——朱元璋种下的恶果

历经200多年的政治压制,到明朝末年,尽管宗室总数繁衍已经达到几十万之多,但他们对于明王朝来说,不仅起不到朱元璋当初“屏藩帝室”的目的,反而成为彻底压垮王朝的大山。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应运而生的李自成

当明朝覆亡之际,这些宗室自然也要成为社会怒气的发泄对象,迎来被残忍诛杀的悲惨命运。上文提到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枭首。

汝宁的明崇王朱由樻及弟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连同家属一起被李自成处死于河南泌阳。

封地大同的代王朱传齌城破不降,与世子朱贻埄一同被杀。大同总兵姜镶记载:

云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

此外,成都的蜀王,重庆的端王,武昌的楚王,襄阳的襄王都是被张献忠满门处死。

潞王投降满清后,以私藏印信为由,被斩首示众,同时被处死的还有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

据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明朝覆亡的原因固然有多种因素导致,但在明初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宗藩制度,无疑正是给国家带来无穷祸害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果终有报——谈谈遗祸300年的明朝藩王制度

而这一切恶果,正是朱元璋本人一手所栽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