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環峭壁,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安徽蕭縣天門寺景區

天門寺,又稱鑽天峪、小黃山。位於安徽蕭縣白土鎮戴村,始建於公元425年,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之子劉義隆在天門山興建寺院,因一山中劈,雙峰壁立,過此步步登高,如上天門,故名此山為天門山。天門寺因山得名。

三面環峭壁,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安徽蕭縣天門寺景區


該寺建於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歷經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後在日本侵華期間遭日寇炮擊,殿宇毀壞,但殘垣斷壁仍可顯現盛時的規模。由於該處古松修竹,清雅幽靜,明、清兩朝常有學者借讀於此,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最有名的為清道光二十四年蕭縣知縣賴以平所作文詩,該詩辭麗句美,清新氣雋永,正倒讀皆押韻,膾炙人口,詩云:前來翠靄積煙村,興觸詩人醉酒樽。懸澗水聲琴入韻,列屏山景畫留痕。泉飛帶雨穿虹架,樹曲蟠崖抱石吞。天接路高登步步,煙去起落碧當門。寺院內有古銀杏樹一株,樹齡近1400年,枝盛葉茂,四人方能合抱,其樹幹既高且直,據有關人員考證,該樹幹高為國內銀杏樹之最。

三面環峭壁,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安徽蕭縣天門寺景區


主要景點;益泉又名螞蟻泉,當地人因雨後水漲時,如成堆螞蟻湧,故稱之螞蟻泉。明代蕭縣一知縣鄭公遊天門寺,知其泉大旱之年不竭,每於春旱時為山下百姓提供澆苗點種之便,便將此泉改名為"益泉"。最旱時水深也是一米餘,且水位不再下降,解放初在此辦天門學校,可供數百人食用。

三面環峭壁,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安徽蕭縣天門寺景區


硯墨池又名洗墨池、硯墨泉、墨泉,水池一米見方,深二米餘,泉水旺盛,旱時不涸,雨天不溢,四周石壁及池底石塊皆呈黑色,故觀水色墨黑,相傳當年孔聖人曾在此洗墨,故名洗墨池。

三面環峭壁,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安徽蕭縣天門寺景區


藏書洞是相傳此洞是孔子當年藏書的地方,大小有4、5平方米,藏書洞為天然形成的,洞內平坦。

寺內有眾多古樹,包括2600年樹齡的銀杏樹,還有生長在岩石間形態各異的青檀樹。寺院內有古銀杏樹枝盛葉茂,四人方能合抱,其樹幹既高且直,據有關人員考證,該樹幹高為國內銀杏樹之最。

桃花洞在天門寺上方十餘丈處,倒懸的松柏廕庇洞門。相傳過去桃花洞口一狐狸精常變作美女立於洞口,手持桃花勾引寺內僧人,但全寺眾僧無一人為女色所動,妖女怒而將桃花拋灑,因之洞門周圍又於蒼松翠柏間長滿了桃樹,每年陽春三月,這裡翠柏生輝,桃紅片片,蔚為奇觀。

曬書檯;傳說孔子在蕭縣講學,聽說天門寺的風景迷人,也來欣賞,當孔子曬書檯 從這個山腳下經過時下了一場大雨,孔子隨身攜帶的書被雨水打溼。天晴以後孔子就把書放到草叢上晾曬,後來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頭來了。後來人們就把此地叫作 "孔子曬書檯"了。曬書場山坡各種野草茂密,但唯其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坦處野草長勢奇特,歪斜一方。

蹬石門步道兩側的懸崖峭壁上有文字石刻數十處,其中"石刻 仰之彌高"、"可階高升"、"異境天開"等字體較大的石刻準確地表述了遊人到達此處的心境。

2000年,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授予天門寺院所在地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2006年,天門寺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