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比亞迪 長城 吉利的核心特點

前一陣的業績會上,比亞迪承認,12萬以下和25萬以上的新能源車是有真實需求的,12萬以下靠低端電動車去替代燃油車,25萬以上主打性能。待成本和市場成熟後,再進軍12-25萬元市場,避開在15萬元上下的市場與競爭對手做無謂的血拼。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總結,顛覆了比亞迪過去的戰略方向,也顛覆了市場的普遍認知。

然而這個認知不是比亞迪首發,真正首發的是長城汽車,那個在電動車戰略上看似最落後的企業。只不過長城只做不說。

看下長城的新能源產品佈局,25萬以上的wey p8(因為投入資源不足,產品力和銷量遠不如唐),9-12萬的歐拉iq和6-8萬的歐拉r1。完美契合比亞迪剛剛總結出的戰略方向,在低端電動車上佈局的更是早於比亞迪。

比亞迪摸索了五六年的時間,在秦和宋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到頭來承認佈局錯了,應該搞低端。長城眼睜睜看著比亞迪和北汽試錯,很快就瞧出了門道,趕緊下手佈局。在長城看出門道之後,又過了一年,比亞迪才恍然大悟。

然而,吉利上汽廣汽還在12-25萬的方向上矇眼狂奔,至今沒有瞧出門道。

或許兩年後,坊間會有這樣的評論,長城只是運氣好,是自主一線廠商裡最早佈局A00電動車的,趁著別人沒注意,吃到了市場紅利。

正如過去幾年盛傳的,長城只是運氣好,最早佈局SUV,吃到了市場紅利。

果真是靠運氣?

在此我提一個問題,比亞迪S6的佈局更早,當年產品力更強,怎麼最後哈弗H6成為了霸主,S6哪裡去了?

這裡我要提出三大民營車企的核心特點:

比亞迪執著於用最新的技術,去進行最前沿的產品探索;

長城執著於技術的高效轉化,構建最典型的產品標準;

吉利執著於根據不同客戶的細分需求,打造個性化產品矩陣。

新技術的產品探索、產品標準、產品矩陣,這是製造業商品從探索到成熟的三級體系。

對於產品標準,大部分人應該一臉懵逼,我來講一下我的理解。

(報告)比亞迪 長城 吉利的核心特點

這是幾款主流合資緊湊轎車的價格,有沒有發現,他們的尺寸相似,定價都非常接近,都是大概11-17萬的區間,只有軒逸便宜1萬。為什麼不是9-15萬,也不是13-19萬?而都精準的定在了這個價位?

(報告)比亞迪 長城 吉利的核心特點

這是幾款主流合資緊湊SUV的價格,基本都是18-27萬,只有探嶽比較裝x,加了兩個基本賣不出去的頂配。

為什麼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非常接近的定價?因為長期的經驗告訴他們,這個類型這個尺寸這個定價,最好賣。這就是產品標準。

新技術拓展,最難的就是這個產品標準,因為面對的是未知的市場,要去跟完全不同類型的對手去競爭,如何定義這個標準,多大多貴、採用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結構、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配置,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

從探索者比亞迪S6,到第一個大獲成功的H6,H6是通過不斷的迭代更新,去尋找那個典型的模式,最終成為了標準,後邊才有了一堆成功的模仿者CS75、GS4、博越、RX5。然後每個車企再往下做拓展區間的產品矩陣,如H2/H4/帝豪GS/繽越/GS3等。

做開拓性的產品,一定是先摸索出產品標準,努力把產品做精做透,成為市場共識,才能圍繞著這款產品,去拓展挖掘產品矩陣。

喬布斯迴歸蘋果,立刻砍掉了大多數的項目。然後從蘋果1到蘋果4,歷經幾次更新換代,才終於把一個產品給打磨成熟。特斯拉創立16年,至今只有3款量產產品。

在沒有摸索出產品標準之前,冒然拓展產品矩陣,大概率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比亞迪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以鳥槍法的產品思路,從元、秦、宋、宋max、唐,燃油、純電、混動,十幾種產品往下鋪,完全沒有打磨產品的意識,打到哪個算哪個。現在開始搞e網,規劃了e1、e2、e3、s2、s3、s5,還加上原來的e5、e6,又是車海戰術。

一大堆車型,大部分都是月銷1000-3000,元ev去年將近上萬,今年很難了,因為競品多了很多。合起來銷量很大,但是沒有哪款車型是世界級的爆款。

我覺得這種東西沒用。如果能做出一款車,月銷1.5萬,然後明年月銷2.5萬,後年月銷4萬,這個時候再去做產品矩陣,才是靠譜的發展思路。那些月銷幾千的車,很容易就被競爭對手追趕上,並沒有長期的競爭優勢。

長城是很善於樹立產品標準的,哈弗H6是自主品牌SUV的標準,風駿5是國產皮卡的標準,但凡進入的領域,都要做第一。

長城很雞賊,研發上跟隨,先不投資生產線,看別人試錯,看出門道後自己才真正動手。

長城夠專注,不把戰線拉得過長,一旦進入某個領域,就會投入非常大的精力,類似於“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對手的小股部隊”。誰讓比亞迪總是同時推進十幾個項目呢。

但長城也有冒進的時候,H8這個後驅平臺的開發,沒有采取跟隨戰略,而是自己冒進了。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方向。

長城在新能源上已經看清了未來的方向,開始下重手佈局。

先說低端的歐拉。

歐拉R1目前看有爆款的可能性,有可能成為A00裡的銷量冠軍。

長城的三電技術不如比亞迪,但對於低端車型來說,三電技術的水平不太重要,車型開發的思路方向更重要。其它家的A00純電車,包括比亞迪,都是油改電的方式,但是燃油車的車型和純電車是有很大區別的,油改電的匹配度不高,有點像是在西式廚房裡做中餐。只有新的純電平臺才能物盡其用。

歐拉r1的純電平臺有兩大優勢:

1 更大的軸距比,以A00的長度實現了A0級的車內空間。

2 更輕的車重,更低的百公里電耗。這樣節省大量的車身成本和電池成本,實現高性價比。

其餘的優勢,比如外觀 內飾就不詳說了。

再觀察半年,看歐拉R1能否成為繼H6、風駿5之後長城定義的第三個產品標準。

再說中高端的pi4平臺。

對於混動該如何做,目前有三種方向。

1比亞迪以P3(+P4)為核心,電動機直接驅動前輪。

2 大眾寶馬以P2(+P4)為核心,電動機經過變速箱驅動前輪;吉利採用P2.5,電動機只驅動雙離合中的其中一個。

3 兩田以DHT為核心,進行發動機和電動機的耦合連接,取消傳統變速箱,改為專用的變速器。

從P3到P2(P2.5)到DHT,研發成本越來越高,動力效率也越來越高,但是物料成本越來越低。換句話說,在技術不成熟、產量較低的時候,P3最具優勢,因為上手就可以用;在技術越來越成熟、產量越來越高的時候,DHT最具優勢,因為動力效率高,物料成本低。

可以對比下,目前的各插電混動車型裡,混動車與普通燃油車的差價,比亞迪幾乎是最大的,就是因為比亞迪選擇了P3的模式。比亞迪唐DM賣的很好,秦DM和宋DM賣的不好,很大的原因是P3的物料成本太高,對於緊湊型混動車來說,P3太貴了。

我認為比亞迪陷入了一個怪圈,唯“加速”論,似乎加速就是一切。對於絕大多數的車型來說,加速只要達標就行了,價格和品質是消費者更關注的事,只有高端車型裡,加速才會成為最重要的指標。

但比亞迪有個優勢,自研自產了高壓電動系統,這帶來了高端車型碾壓般的性能優勢。

目前歐系車正在迅速推廣P2技術,P2技術掌握在歐洲供應商手裡,舍弗勒和博格華納。長安CS75混動,採用的就是舍弗勒技術,外購的成本比較高。

長城的PI4平臺,先用P0+P4的wey P8試水,未來會以自研自產的P2為主佈局產品線,同時也在進行DHT的研發。另外長城也跟隨了比亞迪的高壓系統,低壓高壓並行。

目前三電工廠都已經開工,預計今年底方鋁電池量產,明年上半年合資的軟包電池量產,明年下半年電驅動和帶P2模塊的8dct陸續量產。

這仍然是一個先跟隨,看清楚方向後再迅速跟進,取各家之長(歐系的P2、比亞迪的高壓)的套路。

那長城的缺陷在哪裡?為什麼這幾年不如吉利?

就在於長城只會打造標準車型,對於如何個性化,去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基本是白痴。

過去幾年長城在H6成功之後,也試著去搞車型矩陣,搞了一堆H2S H2 H4 H6C H7 H7L,但是車型差別太小了,基本就是不同的底盤套同樣的模子,放大縮小而已,看起來都傻傻分不清楚。

這方面吉利是頂級高手。看吉利的車型,沒有哪款是頂級的,最多也就是月銷2萬,但是月銷1萬的特別多,所有車型出一款就成一款,極少有失敗的,這就是吉利的功力。

吉利各車型之間的定位定價區分,車型定位與外觀內飾的匹配度,連秀帶打的營銷能力,全都是頂級的。

對比下哈弗H4和帝豪GS:H4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更好;H4底盤是真正的SUV底盤,帝豪gs是轎車加高;H4後懸掛是獨立懸掛,帝豪gs是板車懸掛。從技術上來說,H4全面吊打帝豪gs,但是銷量上被帝豪gs吊打。這就是吉利的實力。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幾年前的時候,魏建軍全面放棄了營銷,從此失去了眼睛和耳朵,與市場的距離越來越遠,不瞭解市場需求的變化。

當年的長城過於成功,魏建軍自大了,長城成為了成功的受害者。

深層次原因是,魏建軍是造車達人,是真正的喜歡汽車,一門心思全在車上,對於市場的理解,對各色消費者的細微區別,缺乏敏感度。

李書福是“人精”,情商極高,能精準的搞懂別人在想什麼。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時候,去與工會談判,工會讓他用3個詞說明為什麼吉利是合適的競購企業,李書福直接說I Love You。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書福的個人特色。

王傳福是技術達人,沉醉於前沿的技術,汽車只是其實現技術的一個載體,還可以有很多的載體,比如光伏、雲軌等。

三家企業的風格,完全是企業家個人風格的外延。

但也要看到一點,長城在改變。

去年七八月份開始,長城招聘了幾個營銷主管,魏建軍開始放手讓別人去做,自己去忙乎戰略規劃的事情了。從這半年的情況來看,營銷有不少的改善。

產品矩陣拓展上,長城好像有點上道了。F7目前來看相當成功,且仍處於上升期,歐拉R1有希望成為最爆款的A00純電車型。

在歐拉品牌的車型上,長城其實採用的不是過去H6或風駿5這樣的標準化打法,而是一開始就採用了類似目前H6和F7這樣的雙車戰略,同一個平臺搞了R1和R2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車型,從一開始就做好了細分市場的產品拓展,把吉利的工作給做了。這是一種新嘗試。

從vv7到F7到歐拉r1 r2,到新的p3011皮卡,到這兩天剛公開的wey概念車,長城的車型設計已經越來越有特點,對於細分市場的把握越來越有心得,基本甩掉了過去的中庸、不懂年輕消費者、千車一面的缺陷。

我從來不指望長城的營銷能達到吉利的水平,也不指望長城的產品矩陣會有吉利那麼強,因為這不可能,這是吉利的看家本領,不是招聘幾個主管就能達到的。

但長城的看家本領,吉利估計也學不會。只要長城在營銷和車型規劃上能達到中等水平,再結合長城自身的優勢,應該不至於混的比吉利差。

結合三家企業目前的市值來看,我個人認為長城的投資價值最高,吉利也不錯,比亞迪的投資價值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