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隴上窯,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

隴上窯,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

原創: 蘭州老王 隴史薈 2016-08-04

華亭自古就以瓷器而聞名。作為明代中國北方三大窯之一的“隴上窯”就是指華亭的窯場。“隴上窯”始於周代,興於唐宋,揚名於明。然而,這座有3000年曆史的中國名窯,長期卻養在深閨人未識。

我們走進華亭,探尋“隴上窯”3000年來爐火不滅的秘密,尋訪被歲月遺忘了的“隴上窯”。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3000年爐火不熄

華亭以煤而聞名。早上起來,站在縣城賓館五樓的窗戶前,就發現華亭縣城已被一層濃濃的晨曦所籠罩,空氣若有若無地飄蕩著一股煤城獨有的硫磺氣息。

10點多鐘,我們出華亭縣城,直奔安口鎮。一路上滿載著煤炭的車輛不時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留下漫天煙塵。20多分鐘後就到了安口鎮。在想象中安口鎮似乎是一個具有典型煤城特色的小鎮,實際上,鎮子上的情形和我們想象的大相徑庭,街道乾淨而整潔,連落葉都很少看見。

在安口小學門口我們找到了何玉峰先生。何玉峰是甘肅輕工業志陶瓷卷的主編,退休前又是安口陶瓷廠的辦公室主任。他既精通陶瓷燒造,又瞭解陶瓷發展脈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開始尋訪隴上窯。

“甘肅的陶瓷業說起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了,在距離華亭不遠的秦安大地灣就曾經發現了8000年前的陶器。”何玉峰說。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何玉峰:瞧瞧找到了一塊裝匣(攝於2009年)


華亭生產陶瓷的歷史由來已久,拋開周邊的秦安大地灣不說,在安口鎮邊上就曾發現過齊家文化的陶器。這說明至少在4000年前後,生活在華亭的原始先民們就已經開始製作陶器了。周朝時,有秦虞閼父擔任陶正時曾經在華亭燒製過土陶(明代八才子之一趙時春的考證)。唐代華亭為當時重要的瓷器產地之一。宋代這裡瓷器曾是貢品。華亭陶瓷極盛時期是明代。《天工開物》中將華亭的窯口列為中國北方三大窯之一。

說起安口的陶瓷來,何玉峰總是滔滔不絕。毫無疑問,這是一位視陶瓷為生命的人。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散落的瓷片

穿過乾淨的小鎮,出鎮不遠,就看到一個煤場,煤場邊的山坡上是就是宋代陶窯遺址。甘肅省政府將這裡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山坡上立碑予以保護。

今年雨水充足,蒿草濃密,已經將大半個石碑遮住了。石碑後面是收穫過的田野。站在石碑前,視野異常開闊,山間田地一覽無餘。何玉峰在田野中四處尋找著瓷器的殘片。果然被他找到了不少的殘片。可惜的是大部分是裝匣的殘片,只有一塊是黑色的瓷片。他一邊給我們展示著撿來的瓷片,一邊講述著這座陶窯的發現過程。

楊家溝是宋代陶窯遺址,發現於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人們在平整農田時,意外地發現了大量的陶瓷碎片,這一發現引起了極大的關注。1972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李知宴、李輝炳等人來到安口鎮楊家溝,專門進行了考察,他們將發掘出的瓷片帶回北京用碳14進行了測定,發現這些瓷片均為宋代產品。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北宋時期,華亭的陶瓷業已經非常發達了。這裡燒製出來的細瓷名氣很大,其質地僅僅次於“汝窯”的青瓷,在中國北方眾多的陶窯中可謂佔盡風流,連遠在銀川的西夏皇帝都動心了。當時,華亭瓷器的主產地並不在安口鎮,而在硯峽。硯峽的青瓷在北宋天禧、天聖年間很出名,被秦鳳路經略安撫使貢獻給皇帝。然而在宋夏、宋金、金夏交戰的戰火摧殘下,宋代的陶瓷業不過是曇花一現。後來成吉思汗攻滅了西夏,環境穩定了,華亭的瓷器生產才艱難復甦。這時,位於華亭城外的硯峽窯場已經能燒製出和磁州窯相媲美的新品種了。

在何玉峰的帶領下,我們又來到了安口鎮子邊的高鎮村。一走進村內,眼前一亮,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一排用大缸修築的牆,這是安口鎮特有的景象。不僅很多人家的院牆都是用殘損的大缸修築起來,就連路面也是用殘缺的陶瓷片鋪墊起來的。似乎這裡是一個陶瓷的世界。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我們穿過一座座大缸圍起來的院落,來到了村邊一個殘破的窯邊。在已坍塌的陶窯頂上停住了腳步,這是安口鎮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陶窯。窯周圍長滿了荒草,窯裡面也似乎正在變成村民的垃圾場。

看見來了陌生人,村民都圍了過來。當得知是尋訪“隴上窯”的,村民都異常高興。這些年來這裡調查的人不少,記者來的次數卻很少。村民唐新軍是高鎮村人,祖祖輩輩都以製陶為業。他本人曾在安口陶瓷廠當過燒成車間主任。他給我們講述了這座窯的情況:這是一座典型的倒焰窯(也叫饅頭窯),高約15米,直徑約6米。燒出一窯瓷器,用煤量達30噸。在村民的指點下,我們看到了好幾座窯殘跡。這些窯背靠村落,面臨南汭河,交通便利,用水方便,可以想象得出當年他們多麼紅火。關於這些陶窯修建的具體年代已經模糊了,人們只記住了這些窯修建於明清,1978年前後廢棄。從村民的講述中我們能想象到當年客似雲來、爐火照天的興盛場面。

一段古窯的傳奇


華亭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漢代從關中通往蕭關的回中道就穿華亭而過。這裡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山川兼有,汭河等4條河流流經華亭。豐富的物產,便利的交通,再加上3000年製造陶瓷的傳承,註定使“隴上窯”在中國陶瓷史上閃亮登場。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隴上窯是明代人們對華亭陶瓷窯場的統稱。”華亭縣博物館副館長楊慶寧說。明初,大批移民的到來,再加上韓王(封地在平涼)的需要,華亭的制瓷業恢復很快,開辦了燒造精細瓷器的“隴上窯”。同時,韓王利用藩王的身份從全國各地著名窯口中招募了不少的能工巧匠。明嘉靖年間,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隱居華亭硯峽,在這裡開煤礦,同時資助窯工到外地學習技術,“隴上窯”細瓷製造水準又上了一個臺階,尤其是這裡生產的“白素瓷”、“白底青花瓷”成為僅次於“成化”官窯的瓷器,一舉將隴上窯列入了北方三大名窯。

可惜的是,在明末戰亂中農民起義軍兩次攻佔華亭。在戰火的摧殘下,開辦隴上窯的窯工和鄉紳們四散逃命,隴上窯從此一蹶不振。聲名顯赫的隴上窯從此消失在歷史煙塵中,人們只能從明末著名學者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找到關於隴上窯的隻言片語。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進入清朝,華亭的瓷器雖然在生產,然而大批能工巧匠流失,這裡只能生產最簡單粗瓷,終究無法達到進入中國名窯的願望。有人曾經評論說:“安口窯雖然繼承了隴上窯,但卻沒有繼承隴上窯的技術。”

離開高鎮村,回到鎮內。午後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大地上。我們又去了鎮子上的古玩店和銷售陶瓷的店鋪。古玩店內已經看不到很精緻的隴上窯瓷器了,而銷售陶瓷的店鋪內依舊是粗瓷大缸。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隴上窯,如同午後的陽光,漸漸走向了地平線,只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故事。



隴上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北方三大窯,究竟在甘肅哪裡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