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这怎么可能?绝对是假的。因为当时不只四个国家,当时版图内还有很多个国家,像扶余、鲜卑、挹娄、高句丽、乌桓、南中孟获、康孙、葱芘羌……国家多了去了,可不止四国,当时都可以组成联合国了,所以陈寿错了,罗贯中错了,后世两千来年的史学家都错了,说什么三国时期咋样咋样。幸好今天遇到提问的人和下面这些会扯淡的人,终于纠正历史错误了。



有两个成语:哗众取宠、跳梁小丑,也不知道是啥意思,一会我去翻翻成语词典去。

看着那些写公孙度公孙渊的我就想笑,有的还起个名字“燕国”。你们是生活在战国时代吗?三国时期距离战国时代都过去四五百年了,你们怎么就不进步呢?秦始皇没打疼你们吧?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哪个时代将一个王爷看成一国之君了?封个伪王就成国家了?如此说来赵佗的南越国更是名正言顺了,为什么没人承认他的国家地位?即使承认赵佗为不是皇帝的皇帝,但也没人承认南越国的地位。

西汉初封了那么多王,有百官,有经济独立权,为什么没人承认他们的国家地位?

就是东汉末年,袁术有传国玉玺,建了宗庙,有了国号“仲氏”,为什么没人承认他的国家地位呢?曹操生前加九锡晋魏王,为什么没人认为魏国第一任皇帝是曹操呢?同理还有司马昭。



一个辽东太守,因为没人搭理就成为一个国家了?可笑至极。

我们看看这个所谓的辽东国家是怎么来的,怎么没的。

辽东四郡设置于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到东汉末年公孙域做辽东太守。因亲儿子公孙豹早亡,公孙域提拔了|和儿子同龄的也曾叫公孙豹的公孙度。

后来公孙度见中原战乱,无暇顾及辽东,于是自封(是自封的)辽东侯(只是个侯)。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封他为永宁乡侯。可公孙度看不上这个永宁乡侯,接了绶印就扔在库房了。


公孙度死后,儿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将永宁乡侯封给了弟弟公孙恭。

公孙康在三国里笔墨稍微多点,曾经斩了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兄弟献于曹操。

公孙康死后被曹丕追赠为大司马,因为儿子年幼,弟弟公孙恭掌权。

公孙恭被曹丕拜为车骑将军,封平郭侯。

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后逼迫公孙恭让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来孙权为了拉拢他,封公孙渊为燕王。这就是所谓“燕国”由来。但是公孙渊惧怕魏国,没有接受,斩了孙权使臣。魏明帝为了奖赏他,拜其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这时候也仅仅是个公爵。

再后来,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不过仅仅几个月后,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司马懿率军讨伐。公孙渊大败,灭族。之后辽东四郡一直属于魏国、晋朝,直到晋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这么看来,辽东实在算不上一国,他的爵位最高为公爵,地位甚至不如南中孟获,孟获还一直号称蛮王呢,也被蜀汉官方认可。

如果这也能称为国的话,明天我也自封一个。


别酒怯流年


三国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是汉末乱世的残留。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各路军阀割据混战,历经数十年战乱,最终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吴三足鼎立,是为三国时期。

为什么要说主要部分呢?因为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国家存在,只是它的名声很小,远不如魏蜀吴三国的人物故事,广为人知。

与三国相比,这个国家实力是弱了些,但国祚却是不短,只是因为偏处辽东,没有参与中原争夺才名气极小,这个国家就是公孙氏建立的燕国。

燕国奠基

没有政权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国也是经历公孙氏数代人的努力才占据辽东,自成一国。

燕国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字升济,曾用名公孙豹,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迁居到玄菟郡(在今我国东北及朝鲜北部一带)。

东汉中后期的官场是比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门,而这些名门,到了汉末往往就割据一方,父死子继,朝廷不过给个任命文书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绍。

汉末的群雄争霸,光靠自己而没有祖荫是不太行的,比如刘皇叔同学,空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称号,自己没有资本,历经千幸万苦才站稳脚跟,按他自己说,如果让他从州牧开始,估计就能复兴汉室了。

可公孙度的出身,比刘备好不到哪去,而且还没有汉室宗亲这个名头,说不定混的会比刘备更惨,但他有比刘备更好的运气,这个运气,源于他的名字。

当时的玄菟太守是公孙琙,他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就夭折了,公孙琙很伤心。碰巧公孙度小时候时也叫公孙豹,而且他跟公孙琙的儿子年纪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不仅送他去学习,还给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当儿子对待,公孙度也不傻,自然以父礼侍奉公孙琙。

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被举荐为尚书郎(一说为郎中) ,不久升任为冀州刺史,但因为谣言,很快就被罢免。此后十数年,公孙度都没做什么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的同乡徐荣(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向董卓推荐公孙度,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带着家眷走马上任,但因为他的出身,辽东郡的那些豪门贵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回事。

然而,公孙度不是刘备,什么仁德,他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严刑峻法,以各种小事为由诛杀了一百多家豪强,使得辽东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威权。

公孙度对内高压,对外也不软弱,“汉独以强亡”不是白说的,公孙度以一郡之力,就能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让夫馀国王尉仇台主动成为辽东附属。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大乱,中原士人大多避难于辽东,如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孙度冷眼旁观,敏锐看出汉祚将绝,开始与亲信商议图谋王位。同年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对辽东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还追封公孙延为建义侯,为祖先立庙宇,设祭坛祭天,诸多仪驾都效仿皇帝,正式脱离汉庭建国。

公孙度可没有袁术那么傻,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没有称帝。

势力扩张

之后十余年,中原陷入混战,公孙度雄踞辽东,也没人来招惹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还曾征召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表示:"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何用!"当然为了不跟曹操撕破脸,他也没有拒绝任命,只是把印绶藏在武器库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辽东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孙恭继承永宁乡侯。

公孙康没有其父公孙度那么出众的军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丢了公孙度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至此,公孙氏的政权与曹操的地盘开始接壤,公孙氏要直面这个可怕的敌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乌桓及袁尚军,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

袁尚、袁熙虽然是来投奔的,但手下还有几千骑兵,他们打算做掉公孙康,自己占领辽东。

公孙康岂是善类,他为了讨好曹操,早准备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斩杀,人头被公孙康送给曹操。

公孙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丽他是说揍就揍的。因为高句丽不断侵扰辽东,公孙康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高句丽王的长子拔奇率自己统领的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后来公孙康去世,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还小,辽东官员于是奉公孙恭出任辽东太守。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派使者任命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恭身体不好,之前就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继任之后也因病难以处理政务,在位期间并无多大建树。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恭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迫,无奈退位 。

盛极而衰

公孙渊能够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么善类,事实上,他是公孙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称帝的目标。当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没有擅自称帝,而是周旋于两国之间,寻找机会。

公孙渊先是向曹魏称臣,接受魏明帝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的任命,同时,他又派人向东吴联络,企图向东吴称臣来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举朝反对,孙权固执己见,依旧派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要立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开始重新考虑起来,最终他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诱斩吴使,吞了那些珍宝,还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当曹魏使节抵达辽东时,公孙渊又开始作死。听说使团中有人力大无穷,他就派兵包围使团住所,在之后的交谈中,又对使节出言不逊,多有侮辱之词。曹魏使节回国后,把此情况想魏明帝报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人带兵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出兵阻击毌丘俭,一番激战后,毌丘俭无奈退兵。

既然已经跟曹魏开战,公孙渊也不藏着掖着了,当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他还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来打他。同时他再次向东吴称臣,希望东吴向曹魏发动进攻。

此后魏明帝曾两次进攻辽东,都以失败告终,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封其为太尉,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

作为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自然是个狠角色,他一出马,没多久,拥兵数万的公孙渊就全军溃败,与儿子公孙修突围后被司马懿大军追上并砍杀。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

公孙渊时代是公孙氏政权的全盛时期,数次击退曹魏军队,偏偏盛极而衰,公孙氏政权至此而终。

燕国四十九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六年,在历史上却没留下多少身影,被并入了《魏书》,不可谓不可惜。


平沙趣说历史


说起三国,大家都知道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但其实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个国家一直留存到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期,它就是盘踞辽东,由公孙氏建立的燕国。这里,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讲解燕国这段近五十年的历史,全文共计近4000字。

燕国的建立,最早要归属到公元189年,当时正值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后天下大乱,地处东北位置的辽东更是匪徒猖獗,身旁还有高句丽虎视眈眈,经常出兵杀掠,环境十分恶劣。然而,这时候有一个人只身来到了这里,彻底改变了整个辽东的历史,这个是叫公孙度。

公孙度作为被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他来到辽东后,对当地的豪强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公孙度命人大规模的搜罗郡中那群鱼肉百姓,横行不法的豪强大族们的罪行,然后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处死。

据史书上记载:“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

短短数月,辽东豪族数百家,全部被夷灭,那些曾经欺压在百姓头上的豪强贵族们,纷纷倒在了绞刑架下,鲜血染红了整片辽东,公孙度也由此彻底控制辽东。其后,公孙度又对邻国高句丽用兵,在他的指挥下,高句丽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举国投降。

两年后,公孙度又发动他的第二场对外战争。这一次,他要征服的对手是乌桓。因为,乌桓当时占据了辽东西界的大片领土,公孙度要想统一整个辽东,这一片土地必须夺回来。

于是,公孙度亲率两万大军向辽东西界进发,一战就将乌桓打得溃不成军,并成功夺回辽东西界的领土,史书上也由此对公孙度评价:“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后来,公孙度又出兵吞并了玄菟郡,将势力延展到朝鲜半岛之上,将朝鲜半岛西北部乐浪郡也并入了他的控制范围。此时,公孙度的领土范围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他一个人管理三个郡,已然不再是一个小小的辽东郡太守。于是,他给自己控制的领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平州,公孙度自封为平州牧。

其后,公孙度又建立起了一支海军,命令大将柳毅统率海军从辽东顺流直下,一举攻占了山东半岛的几个县,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营州。同年,倭国(今日本)也因畏惧公孙度的威名而开始朝贡,公孙度的势力开始从东北亚拓展到了北亚,以及海外诸国。

到了这一步,公孙度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亚大霸主,辽东侯,平州牧,营州刺史;他还追封了自己的祖宗,把汉高祖和光武帝的庙一厢情愿拉来辽东,用冷猪头供奉起来。

公元204年,曹操成功灭掉袁尚后,打算去进攻袁谭,但害怕公孙度趁其后方邺城空虚而出兵捣乱,于是上表奏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只是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孙度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55岁。



因为公孙度没有嫡子,继位的是庶出的公孙康。在公孙康继任的第二年,袁熙、袁尚领着一众残卒向辽东跑来,公孙康迫于曹操的威名,下令斩杀二袁,并将首级送到曹操军营,以表达自己的忠心。曹操对此很满意,于是率领大军撤退。

曹操撤军后,公孙康松了口气,转身又开始继续扩大地盘。他率领军队再次攻打高句丽,一举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高句丽迁都丸都城。

不久,他又派遣公孙模开发乐浪郡以南的荒地、设立带方郡;还派兵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韩濊;同时以武力压服三韩,还效法父亲的和亲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前途的百济。

此时,公孙家的势力范围包括:玄菟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韩濊,以及附属国夫余,三韩,日本九州岛诸国。

公元209年,公孙康坐拥辽东,割断了朝廷与东边诸国的一切来往,俨然以中央的东北区代理人自居,几乎独断整个东北,其“东北亚霸主”的霸业达到了鼎盛。



公孙康死后,公孙康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小,就由弟弟公孙恭继位为辽东太守,公孙恭为了向曹操表明忠心,就把哥哥的大儿子公孙晃送到洛阳做了人质。七年后,公孙恭忽然大病一场,又错服草药,丧失了性功能,搞得如同阉人一般,实在不堪再为君。

与此同时,公孙康的小儿子公孙渊也长大成人,于是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发动政变,将公孙贡赶回老家囚禁了起来,自己则当上了辽东的新主人。当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明帝曹睿无暇顾及,于是只好顺水推舟,派遣使者任命公孙渊为新任辽东太守。

然后,雄心勃勃的公孙渊并不甘心臣服于魏国,他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自称孤家寡人,不用再向魏国称臣进贡。所以他暗中结交东吴,为此他还在海上开辟了一条航线,以方便他和东吴的来往。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全新的海上航路就这样产生了——“江左——辽东”航路!

公元232年,公孙渊派遣使者带着东北的特产——貂马,扬帆远洋来到了吴国。五十多岁的孙权感动得痛哭流涕,作为回报,他当即搜罗了一堆金银财宝外加吴国的特产及绫罗绸缎,装了好几百船,命令使者带去辽东赏赐给公孙渊。



公孙渊的这番举动,惹恼了魏明帝曹睿。公元232年九月,明帝曹睿钦点曾经威震北疆的大魏名将田豫率领青州诸军从海路进攻辽东;同时调遣曾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的幽州刺史王雄率领幽州诸军从陆路奔赴辽东。

然后,因为东北天气寒冷的缘故,加上公孙渊凭险固守,田豫和王雄两路大军最后都是无功而返。虽然这一场军事胜利取得也使得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公孙渊再次使者抵达吴国,表示要正式向孙权称臣。

孙权则派遣出一支多达万人的庞大舰队,携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奇珍异货以及九锡全礼,乘船渡海到辽东赏赐给公孙渊,并封他为燕王。这也是东吴自建国以来最豪华、最顶级、最奢侈的封赏。

然而,当孙权的万人使团抵达辽东后,面临的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屠杀,孙权的那几百船金银财宝全部被公孙渊收入了囊中。接下来,公孙渊又把孙权使者的人头全部送到了洛阳,表示要向曹睿尽忠,永为臣子。

那时候,明帝曹睿正忙着对付诸葛亮的北伐,还腾不开手来收拾公孙渊,于是就借坡下驴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并好言安抚他,免得他在北边捣乱。

公孙渊的这番行为传到孙权耳朵里后,孙权差点被气死,他咬牙切齿的骂道:“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踊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三年后,曹睿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召公孙渊进京朝见。公孙渊自然不愿意,他还派出士兵将魏国使者团团围住,然后口出狂言把他们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于是明帝曹睿派遣毋丘俭出兵辽东。但可惜的是,这一战魏军被公孙渊打得大败而归。

自此,公孙渊已连续两次击退魏军的进攻,并先后打败魏国名将田豫、王雄,以及毋丘俭,此刻的他,足以傲视北方。这一年,公孙渊正式自封为燕王,并设置了文武百官,建立起大燕帝国,他还给这一年取了一个新名字——燕绍汉元年。

魏明帝曹睿也被彻底激怒,他决定不顾一切也要将公孙渊这颗钉子给拔掉。公元238年正月,曹睿一纸诏令将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了洛阳,曹睿决定动用魏国的王牌。

在出征前,曹睿询问司马懿这番平定公孙渊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说:“去的时候用100天,灭他用100天,回来用100天,再用60天作为休息时间,差不多一年时间就足够。”

曹睿很是满意,当日他亲自驾车将司马懿送出西明门,同时还命令司马懿的司马孚和司马师从洛阳一直护送司马懿到他的老家温县,并且赏赐给司马懿很多酒肉,让他在老家和亲朋好友饮宴几天,好好地风光一回。



公元238年3月,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出征,公孙渊则派大将卑衍率七万大军迎战。六月,双发在辽遂遭遇,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一连三战,三战三捷,大破燕军。自公孙度称雄辽东以来,历经三代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就这么在一月之内全部覆灭。

卑衍至此胆气俱丧,他率领剩下的几千士兵退进了襄平城。司马懿紧随而来,不久就把襄平城给围了起来。此时已到了七月份,司马懿算了算日子,刚好过去一个月。当初他说的是100天荡平辽东,如今刚过去30天,七万辽东精锐就几乎全军覆没;留下的,不过只是一座襄平城和仅有的一万守军而已。

在接下来的30天里,司马懿命令大军从四面八方将襄平城围个水泄不通,不许任何人进出,违令者斩无赦。八月,等到公孙渊的大军的粮食已经全部吃完后,司马懿正式展开对公孙渊的灭国性攻击。

这一场攻城战,一直持续到八月底,在襄平城被司马懿攻破的那一刹那,公孙渊跟他的儿子公孙脩,在数百骑兵的保护下突围而出。但很快就被司马懿的大军追上并围住,公孙渊父子均被魏军士兵斩杀于马下。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公孙氏政权中自公卿以下官吏兵民全部被诛杀,共计二千余人,而城中十五岁以上的兵民约七千余人也悉数被杀,公孙家也遭到了最残忍的处置——灭九族。刹那间,鲜血满地,惨叫声响彻了整个辽东。

这一日,是襄平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襄平顿变成一座血城、鬼城和哭城。血洗之后,司马懿还命人把尸体码在一起,再用土累积在群尸之上,堆成高丘,谓之“京观”,以见证司马懿的赫赫战功。

紧接着,魏军乘势横扫了整个朝鲜半岛,公孙氏原统治的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均向魏国投降,辽东六郡自此列入曹魏版图,司马懿征辽东大获全胜。此次征战,司马懿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并将中原流民悉数迁回原地。

至此,公孙氏政权历经五十年的统治,于公元238年宣告结束,曹魏完成了对北方的大一统。


我是赵帅锅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数十年,经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实际上,在当时,确实还存在第四个国家,只不过这个燕国在哪里呢?在当时的辽东,就在现在的辽宁省。

燕国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公元190年,董卓雄踞洛阳,公孙度同乡徐荣向董卓推举公孙度。而出于为了牵制公孙瓒和袁绍的目的。复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公孙度上任之后,正至中原混战,这给了公孙度很好的机会,公孙度聪明的利用了这个机会,并没有好高骛远的试图攻占中原,与天下群雄争锋,而是趁此对内实行严刑峻法的高压制度,对外则向东征伐高句丽,向西击败乌桓,依靠着自己的能力与当时汉族的强大,公孙度不但控制住了辽东半岛,还把隔海相望的胶东半岛也收入囊中。


公元204年。公孙度逝世了,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在历史上唯一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他砍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头颅给曹操当见面礼。正好这个时候曹操的重点是平定南方,就暂时放公孙康一马。公孙康死后,因为儿子年龄小,辽东太守由弟弟公孙恭接替。公孙恭身体不好,不能生孩子,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侄子公孙渊上位,统治辽东。

公孙渊上位后,知道自己很难对付魏国,就跨海向东吴孙权称臣。孙权当然高兴,以孙权的智慧当然看得出公孙渊的打算,但是孙权还是高兴,为什么呢?因为终于有人承认他的政权了,说个题外话,其实孙权建立东吴特别尴尬,曹魏称帝是汉室禅让,不说是不是被迫,起码法理上人家站得住脚,蜀国就不说了,汉室宗亲,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称帝,也名正言顺,就孙权尴尬了,所以此时公孙渊来了,孙权自然高兴的不得了,终于有人承认我的政权了!于是派人送大批财宝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可过了一阵可能是公孙渊觉得东吴和辽东隔着大海,自己真有事,孙权帮不上忙。公孙渊又翻脸不认人,杀了东吴使者,向魏国称臣。气得孙权大骂公孙渊。


而看到公孙渊这么活跃。魏明帝曹叡也曾在公元237年,派幽州刺史毋丘俭进攻燕国,被公孙渊揍得鼻青脸肿。这给了公孙渊一个错觉,自称燕王,设置百官,改元绍汉。更联系了鲜卑单于,夹击曹魏。这一次,曹叡就不爽了,于是派出司马懿出战。司马懿老谋深算,带兵进入辽东后,佯攻辽隧,吸引燕军主力,然后转军突袭燕国都城襄平(辽宁辽阳),燕军回援又被司马懿埋伏击溃。此时又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辽河暴涨,魏军船只从辽河口直抵襄平城下。

围困一个多月后,城内弹尽粮绝,燕军将领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极其狼狈的和儿子公孙脩(修)带着几百个骑兵向东南方向突围,结果没跑多远就被抓了回来,人头落地,送到洛阳展览,燕国灭亡。


文渊君


何止四国!

三国时期名义上是魏蜀吴三国纷争,实际上中前期势力最强大的并非曹操、袁绍、孙权等军阀的势力,而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除了大家熟知的黄巾军,众多势力不一的农民军聚啸山林,互相交通,成为一直不容小觑的势力,魏蜀吴在这一期间始终未能扑平起义军,起义军也在不断改写甚至创造历史。

拿当时势力最大的一直起义军黑山军举例,这只雄霸太行山脉的农民起义军有百万之众,他们依托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脉与关东地区的各路诸侯,如曹操、袁绍、公孙瓒等纵横捭阖20余载。《汉书》记载,黑山军曾令东汉王朝“河北诸郡被其害”,并曾威胁京师。

这支起义军还曾攻下曾经华北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军阀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吓得袁绍账下诸将“皆忧怖失色,或起而啼泣。”这样一直强大势力不可小觑,足可以作为一大被人遗忘的势力,称为一国。只是因为其农民起义军的身份而被修史的官方贬低、遗忘。


三分近太白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经过无数次的血与火的洗礼,各路军阀优胜劣汰,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态势!我们打开中国地图,我们却能够发现当时还存在第四个国家——燕国!

这个燕国很不起眼,但是国祚却不短,只是因为地处辽东,偏居一隅,再者没有参与汉末军阀混战,所以知名度很低,成了历史上的小透明!

燕国的建立是一个巧合引发的!

燕国的第一代创业者是公孙度,他有一个牛气的曾用名公孙豹,就是这个名字,居然让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玄菟太守公孙琙有一个爱子也叫公孙豹,只可惜天不假年,18岁就夭折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公孙琙伤心欲绝。就在这时另一个公孙豹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之中。一样的名字,相似的年龄,公孙琙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一定是他们父子缘分未尽!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投入到了公孙度的培养之中!

什么豹儿要学习,好,请最好的老师!还不够,好,费用不是问题去洛阳学习!什么豹儿要讨老婆?玄菟名门望族随便挑,谁敢不给你面子?



公孙琙对待公孙度视若己出,公孙度知恩图报,用对待父亲的礼节来侍奉公孙琙。

有了这么一个好老爸之后,公孙度成功的进入了汉朝的官场。在徐荣推荐下,对,就是那个董卓手下打败曹操的人,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走马上任,地方上的那些豪门贵族们对于他的底牌,可谓是摸的门清,在当时拼爹不可耻,拼干爹可耻,这们都看不起公孙度。对此公孙度的应对,颇为光棍,秉承着你们有钱,老子有兵的原则,逮着这些人一点点小过错,就来个抄家灭族!用滚滚人头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公孙度对内凶狠,对外更狠!在我国的历史上通常是游牧民族对汉族地区打秋风,而在公孙度主政辽东时期,一切都反过来了。他时常带着部队去隔壁的高句丽串门,回来的时候总是带着许多人口和物资,充分体现了公孙度狠人的风格!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他们西边的邻居乌桓身上,每次回来都满载而归。有如此凶恶的邻居,乌桓人,高句丽人一定是欲哭无泪。

由此可见公孙度内政以及军事能力都很强,也可算是一代人杰!

公孙度于建安九年去世,由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没有老爸的雄才大略,中原诸侯他打不过,公孙家族伸向中原的触手东莱县被曹操轻松夺走。公孙康怒不可遏,正想找人发泄,可是形式比人强,他可不敢找曹老板报仇,就在这时高句丽跳了出来,成功拉到了仇恨!他们屡次骚扰辽东,面对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跳蚤,公孙康来了一招犁庭扫穴,驾长车踏破高句丽王城,把汉家儿郎的勇武,牢牢地铭刻在每一个高高丽人的心中。


这也是公孙康人生中少有的高光时刻。

公孙康过世之后,他的弟弟公孙恭接过父兄的旗帜,成为辽东的主宰者。只是此人胸无大略,公孙家族的事业在他的手里没有得到发扬光大。没过多久,便被自己的侄子公孙渊发动政变,赶下台了。

公孙渊这个人是一个野心家,他的人生目标很大,他想当皇帝。只是当时在中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三个皇帝了,辽东和这三个帝国相比,如同蚂蚁和大象,蚂蚁要想在这些大象之中生存,这就需要大智慧。公孙渊制定了两头下注,换取好处壮大自己实力的策略。

他首先向魏帝国称臣,换来了太守和将军的任命。一个转身他又向孙权称臣,这可把孙权乐坏了,连忙派人带着大量的珠宝,坐船渡海前来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事情发展到这一个地步,其实他们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除去那几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头衔,弱小的燕国获得了许多金银珠宝这样的硬通货,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有了钱能够发展经济,可以扩充人马。

然而就在此时,公孙渊却送出了令人费解的举动,他竟然把吴国的使者给斩了,把首级现给了魏明帝,又换来了一大堆不值钱的头衔和一对魏国使者。可能是利令智昏,公孙渊居然派兵包围了魏国的使团,并且对魏国使者耍起了嘴炮。



真所谓口嗨一时爽,全家火葬场!得知事情真相的魏明帝大为震怒,派遣毋丘俭带兵讨伐公孙渊,公孙渊到也不含糊,一顿操作猛如虎,三两下就打败了毌丘俭!

这时的公孙渊已经来到了人生的巅峰,他自称燕王,改元设百官,正是撕下面纱,实打实的,搞起了割据!

为了解决燕国这个问题,曹瑞出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司马懿。司马仲达是何许人也?他是连诸葛亮都要畏惧三分的人,一个区区公孙渊对他来说只能起到热身的效果。

司马懿带领的军队如同砍瓜,切菜一般轻松击破了公孙渊的数万大军,顺手把初代燕王变成了末代燕王!

随着公孙渊的首级递解进入了京师,存在了49年的燕国正式成为了历史。这就是三国时期第四国的前世今生。

  


策神历史


三国时期是一个比较长的诸侯割据时期,真正形成三国鼎立的时候,确实有第四个国家,即辽东公孙渊建立的燕国。


公孙渊所建立的燕国源自于其祖父公孙度的遗志,公孙度是于辽东蘘平市夺取了公孙昭的政权,而后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震海外。随后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这也是辽东建国的雏形。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封赏公孙度的时候,公孙度居然懒得搭理曹操,认为自己是土皇帝,曹操没资格封赏。

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但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承“王位”,而将曹操封赏的永宁乡侯的爵位让给了其弟弟公孙恭。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三郡乌丸,袁尚奔逃至辽东投奔公孙康,公孙康却斩了袁尚,并将其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因此封公孙康为壤平侯,拜为左将军。公孙康死后,由于其子年少,曹丕便令其弟公孙恭领辽东太守,并拜车骑将军。

由于公孙恭病重,无法治国理政,太和二年时,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权,曹睿见势便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领辽东太守。期间孙权欲暗通公孙渊,愿尊其为燕王,并派使节出使辽东。而公孙渊知孙权诡计,斩杀来使。曹睿欲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但赐封的使节到了辽东受到公孙渊冷漠以及恶言相待,至此与魏国翻脸。



景初元年,魏国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征辽东,但被公孙渊大败,此战之后,公孙渊便自立为燕王,置百官,并挑唆鲜卑单于侵扰魏国北方边境。后司马懿率军亲征辽东,大获全胜,诛杀了公孙渊父子,燕国覆灭。


棍哥观史


这个第四国,其实就是当时的辽东的燕国,其创立者叫公孙度,该国从190年初创,至238年被司马懿所灭,享国48年。

公元189年,董卓乱政,公孙度被举荐出任辽东太守。此时,汉室已成危卵之室,公孙度已知天下势必大乱,他对手下道:“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于是借中原大乱这机,迅速发展势力,先后东伐高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小政权。

虽然此时的公孙度只有个太守,但已经俨然成了独霸一方的王,他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曾征召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明地里接受了册封,但却对部下道:“我在辽东已经称王了,要永宁乡侯作什么呀!”于是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没过几年,公孙康也也死了,辽东的大权就落到了他弟弟公孙恭的手里。此时,曹操正忙着对付刘备和孙权,向南和向西发展,无暇顾及辽东,公孙家就在中原大乱的时候得到了发展和喘息。

228年,公孙渊夺其叔公孙恭的大位,开始了作死的节奏。他一上位,观察了下中原形势,觉得应该学秦昭王,也来个远交近攻,一图霸业。于是暗通东吴孙权,与之结盟,对东吴称臣,并且接受孙权的册封,成为燕王,联合东吴对抗曹魏。

这下曹魏当然不答应了。于是魏明帝就派遣大军前去讨伐公孙渊,公孙渊一看这架式,害怕了。连忙杀了东吴的使臣,将人头送去了洛阳,除去燕王称号,再一次归顺曹魏,明帝于是既往不咎,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公孙渊暂时得到了安全。

公孙渊实然又不干了。他认为魏明帝只封他为公爵,不承认他的王爵,觉得丢份,于是又想杀掉曹魏的使臣。如此反复无常,自作聪明在魏吴两国间走钢丝,结果把自己也玩坏了。237年,魏明帝派毋丘俭前进讨伐,结果战败,公孙渊于是干脆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大封文武百官,关起门来当皇帝。

这下魏明帝彻底被击怒了。238年,明帝使出杀手锏,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大军前去剿灭公孙渊。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辽东军队打败,公孙渊战死,燕国也就灭亡了。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诚邀,如题。三国时期,名义上只有魏蜀吴三个国家,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地方割据政权


这些政权包括辽东的公孙家族,蜀国南部的南中地区,东吴南方的交州都是半独立的地区,既不给三国政府上税,也不听调遣,最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有着自己的部队,宛如一个小王国。


三国中期,南中孟获公然起兵反抗蜀国政府,魏国的辽东地区也起兵对抗魏国中央,后更是直接自立为王,建立燕国,也许正是如此所以才会有三国非三国的说法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个国家就是燕国。这个小国家原来是公孙度建立的,国家领土主要在当时的辽东地区,自己称自己为燕国国君。这个公孙度原本只是一名辽东太守,董卓祸乱朝纲之时,派遣公孙度镇守辽东,后来董卓身死,公孙度便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这个燕国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弱小到什么程度呢?弱小到曹操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一点点的小国家,而自己没有灭掉他的原因也只是曹操根本没有空理他。


辽东之所以能够在战火纷争的时代中存活下来,不仅是他们运气好,更主要的是他们实时务。燕国的统治者选择了隔岸观火的姿态,虽然不一定能够指望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是起码,不能让中原的战火波及到燕国。燕国当时的君主是公孙家族,公孙家族采取的政治态度就是不参与中原的纷争,在今天看来,燕国统治者的姿态,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高级策略。你们当你们的皇上,我当我的王。而且他依附过曹魏之后,又依附了东吴。也是各种想办法让自己在乱世中活下来,这种心态虽然好,但是当战争结束的时候,魏蜀吴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让他这样一个地方继续逍遥,所以战争结束后,这个地方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现在大家知道了吧,东汉末年还有一个公孙家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