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大家都知道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而

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依次更替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這五個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而稱王稱蕃。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

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由於社會動盪和時代短促的緣故,時常發生叛變弒君事,而君王大多重武輕文,士人也重實輕虛,使得本時期比較少有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由於亂世災禍,人們對前途深感無從把握,大多采行消極避世的思想,部分儒者與百姓轉向佛教與道教。有研讀道籍者,也有隱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個人養生,而有“五季之亂,避世宜多”。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後周”的建立者郭威,

原是後漢高祖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統帥大軍的將相。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劉知遠病逝,郭威擁立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郭威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劉承祐命郭威率兵出征。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後,郭威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劉承祐自繼位後,就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劉承祐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王峻、郭威等,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企圖一舉剷除前朝舊將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立即偽作詔書,宣稱劉承祐令郭威誅殺諸將,致使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後漢軍在七里坡之戰大敗,隱帝劉承祐在出逃途中為郭允名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覲見李太后,讓太后臨朝聽政,並且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隨後,突報契丹南下,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迫太后授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後周。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立國後,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節儉,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生活異常儉樸,衣食住行都很節儉,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土特產品。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他崇尚節儉,仁愛百姓,他對大臣們說:“朕出身微寒,嚐盡人間疾苦,也經歷了國與家的災難,如今當了皇帝,怎麼能養尊處優拖累天下百姓呢!”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他不僅不讓進奉寶物入宮,還讓人將宮中的珠寶玉器、金銀裝飾的豪華床凳、金銀做的飲食用具一共幾十件,當眾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經常對侍臣說:“那些帝王,怎麼能用這種東西!”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在治理國家方面,雖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謙遜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動來改變從後梁以來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他對這些有才德的大臣們說:“朕生長於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只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的治國體制,是通過改革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他所進行的改革不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綜合起來,主要包括:提倡節約儉樸;整頓吏治綱紀;減輕壓迫和剝削;招撫流民,組織生產;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準備統一,開展統一戰爭。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的政治、經濟改革和統一戰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後周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周世宗繼續他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柴榮(日後的周世宗)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壽,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安葬後,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於節儉,遺詔命令用紙衣瓦棺。”又告誡柴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裡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還完好無損。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裡遙祭也可以。他大封群臣,命柴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於範質、王溥,如今他倆並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當晚,郭威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享年五十一歲。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終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取後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在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開始轉向統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也為趙匡胤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太祖郭威在位四年。郭威諸子早在其起兵鄴都時,就被後漢殺害於汴梁,所以只能由養子柴榮繼位。柴榮,是郭威妻柴氏之兄柴守禮的兒子,幼年隨其姑母成長於郭威家,與郭威夫妻關係融洽,遂被收為養子。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深愛其妻,在其妻亡後,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為了紀念忘妻,一方面也看到柴榮的確有才,所以把帝位傳給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其妻侄柴榮。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世宗柴榮即位後,遇到的頭等大事,便是如何抵禦北漢的進攻。北漢主劉旻利用周太祖新喪,世宗剛剛即位,人心不穩之際,聯合契丹發兵南下上黨潞州、澤州二州,妄圖一舉滅亡後周。當時朝中許多人反對用兵,他力排各種干擾,決定親率禁軍出征。高平之戰,柴榮大敗北漢,至此以後,北漢再也不敢輕言伐周了。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高平之戰周世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出驕兵悍將難以駕御的狀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召集諸將,宣佈將校七十多人罪狀,並立即斬首,初步整頓了敗壞的軍紀。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世宗深知僅靠殺若干個人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要想改變五代軍隊長期遺留下來的積習,提高戰鬥力,必須從整頓禁軍入手。返回汴梁後,周世宗任用年輕將領,裁汰禁軍中的老弱病殘,召募天下豪傑,精選驍勇,將善戰之士,選入禁軍。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世宗甚至親自試閱武藝,選拔人才。經過此次整頓後,舊史記載說:“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有了一支精銳的軍隊,只能說為日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並不等於完全具備了統一的條件。於是周世宗又從平均賦稅,發展生產,整頓吏風等方面入手,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革。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世宗柴榮又策劃了征伐南唐的戰爭,目的在於奪取淮南富庶之地。從顯德二年冬開始,至顯德五年,世宗前後三次親征,終於擊敗南唐,完全佔據了淮南十四州,飲馬長江。此戰鞏固了後周的南部邊境,擴大了疆土,達到了削弱南唐,使其俯首稱臣,不敢輕易向北用兵的目的。經過這一系列戰爭,後周形勢更加穩固。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公元959年一月,周世宗正式對契丹用兵,他親率大軍自汴梁出發,直抵滄州,然後統步騎數萬直入契丹境內,大軍一路順利,契丹軍非逃即降,勢如破竹,兵不血刃,連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之地。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正當周世宗準備向幽州進軍時,由於身染重病,只得班師回朝。這年夏天,周世宗病逝於汴梁,終年三十九歲。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世宗柴榮駕崩,繼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 。趙匡胤此時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的最高長官)、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趙匡胤於是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開封。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這時範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柴宗訓禪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改封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史稱“宋朝”、“北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客觀上說也是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後周滅亡。趙匡胤登基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趙匡胤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趙匡胤頒佈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牽連其他親屬。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宋朝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家喻戶曉的小說《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小旋風”柴進家的“丹書鐵券”,看來確實有其歷史依據。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趙匡胤本是郭威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更受到郭威、柴榮兩位皇帝的重用,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部和郭威奪位情節幾乎一模一樣的劇本,而這次的主角卻是趙匡胤自己,他親手推翻了自己老上司建立的王朝。假如郭威,與柴榮地下有知的話,知道自己有這麼個優秀的好學生,怕也是哭笑不得,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戲謔與巧合。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五代十國史上大分裂時期,那些為國家統一而奮鬥卻被遺忘的君王

“郭威、柴榮、趙匡胤這三位帝王,無論其自身用的什麼方式站在政權的頂端,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極其英明的君主,他們都在極力完成國家之統一,極力造就一個能給予百姓安寧富饒的社會,他們都是該被歷史銘記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