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多較纏,飯桌上你說不清汆兒面和打滷麵,他是不動筷子的

尋找老北京的印記(文化,風俗,方言,味道,遺蹟)系列文章之二。

接續上集有關老北京的方言,今天咱們結合老北京方言,閒聊一下老北京人在吃麵條時的講究。

老北京有多較纏,飯桌上你說不清汆兒面和打滷麵,他是不動筷子的

今天在飯館吃飯,經常能聽到什麼臊子面、油潑面、燜面、炒麵、燴麵,那個拌麵這個拌麵等等,這些都是外來的麵條品種,在老北京的飯桌上是見不到的。以至於到今天我也搞不清什麼是臊子面,它和我們常說的打滷麵在澆頭上有什麼區別嗎?

聊到老北京百吃不厭的麵條,那一定是炸醬麵,關於炸醬麵我們再起一篇另聊。今天咱們聊北京老百姓最喜歡的“汆兒面”。汆兒面或是汆兒這是個北京土語,已被現代北京人漸漸遺忘了,10個北京人會有8個不知道什麼是汆兒,他們把汆兒也稱為滷,其實汆兒與滷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製作過程中是否用了澱粉勾芡,用澱粉勾芡的是滷,沒勾芡的那才是老北京人說的“汆兒”。

小的時候,每當聽我媽說,咱們今天吃羊肉汆兒面,一家人立刻變是高興不已。大人忙著做麵條,孩子們圍著廚房轉;當面條出鍋後,濃濃家的味道油運而生。記得一碗香噴噴的羊肉汆兒面入肚後,我們還要將嘴邊的一點油星砸吧乾淨,香啊。遺憾的是今天再也吃不到她做的,正宗的老北京羊肉汆兒面了。

回正題。 所謂“汆兒”,《北京土語詞典》的解釋是:“吃湯麵時臨時澆上的鹹味汁水,包含肉、菜及調料(如蝦米、木耳、蘑菇),這種湯麵叫汆兒面,有別於料與面同煮的熱湯兒面。”

老北京有多較纏,飯桌上你說不清汆兒面和打滷麵,他是不動筷子的

“汆兒”中的肉菜是炒出來的,而且湯汁必須要清,不能勾芡,一勾芡就成了“滷”。《北京土語辭典》說:滷兒是“澆在麵條上的有肉、菜、調料的濃汁。” 所以,一定得是“濃汁”才能叫做“滷”,為了“濃”有時就得勾芡。“汆兒”澆在面上叫“澆汆兒面”或“汆兒面”,“滷”澆在麵條上,就成了“打滷麵”。

所以,老北京在“汆兒”和“打滷”上是講究的,從不含糊。在這個問題上您千萬不要和他們對付,否則他們一定要和您較纏(較真,狡辯),一定要爭出個是非來,最後還要告訴您什麼是老北京人吃麵的規矩。是不是很麻煩?但這就是文化,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永遠忘不了的老北京的味道。

“汆兒面”或是“汆兒”這是個地道的北京方言,已被現代北京人遺忘了,10個北京人會有9個不知道什麼是“汆兒”,大部分人把汆兒也稱為滷,其實汆兒與滷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製作過程中是否用了澱粉勾芡,用澱粉勾芡的是滷,沒勾芡的是汆兒。

所以簡單滴說。汆兒面是老北京的一種代表性麵條吃食,就是煮熟後過水,不勾芡的一種“滷麵”。汆兒面雖然是皇城根底下老百姓的最普通的一種麵食,但是吃法講究卻不奢侈。

夏天人們喜歡把煮熟的麵條用涼水過得涼涼的,澆上各式的汆兒,素的有扁豆汆兒、花椒汆兒、酸菜汆兒、茄子汆兒、榨菜汆兒等等,葷的有羊肉汆兒、肉絲汆兒、柿子椒肉絲汆兒、扁豆肉絲汆兒、西紅柿雞蛋汆兒等等。

傳說花椒汆兒是汆兒面的“鼻祖”,老北京人都好這一口。先用油把花椒炸香,再放入適量的蔥花和醬油調好味道,用它拌麵即可。那就甭提多香了,誰吃誰知道。

茄子汆兒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 茄子切成方塊,油燒六至七成熱放花椒、蔥姜炒出香味後,放茄子煸透再放西紅柿塊兒繼續翻炒,炒出西紅柿汁後放醬油,放鹽和蒜起鍋,“茄子汆兒”就做好了。

老北京有多較纏,飯桌上你說不清汆兒面和打滷麵,他是不動筷子的

要說最“腐敗”和最解饞的要數羊肉汆兒面了。“汆”這種烹調方式,其實就是把食物放到沸水裡稍微一煮。所以說羊肉“汆”面,這肉一定要有入水的動作,不過入的不是水,而是醬油湯,這樣做出來的澆頭才叫做“汆”。 全憑熱汁(即醬油)快速汆熟羊肉片,使肉質軟嫩。汆兒的做法與炒菜類似,只是多放醬油不放鹽,可能有些人在意醬油的顏色過深,也可以放入少量的醬油,兌些水,再放入適量的鹽。

羊肉汆兒的做法也不復雜,把羊肉切成薄片,加入醬油、香油調好味兒(用溼澱粉煨上,如喜歡吃較硬口感的可以不抓溼澱粉),大蔥切成滾刀塊。油鍋燒熱下羊肉片,多加醬油,然後把大蔥扔到鍋裡,羊肉臨出鍋之前順著鍋邊淋一點醋,不要多,要有醋香而沒有醋味才正合適。羊肉汆兒出鍋後再做油鍋炸一勺花椒油出來。麵條煮好後澆上剛才做好的羊肉汆兒,淋上一勺花椒油,撒上一撮香菜;據說羊肉和香菜是絕配,味道融合得天衣無縫。

老北京有多較纏,飯桌上你說不清汆兒面和打滷麵,他是不動筷子的

每次回憶過去的事情,都會讓我想起這口,想起老北京最普通的一碗麵條“汆兒面”。使我回想起過去的生活,想起老北京的味道,想起老北京人“聽著鴿子哨,吃汆兒面日子”。懷舊,傷感,有時也會使我老淚橫流。我怎麼了?是不是真的老了?

(注:圖片來自互聯網)

END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評論,轉發您的朋友圈。別忘加關注喲。

我是夜雨如川,感謝您的光臨,每天在這裡與您分享一個我身邊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