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区”概况

商、周,宝安区为百越地,宝安县设于东晋 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县地,置宝安县(宝安县范围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莞市部分地区、番禺县南部、中山市等地区,这是在深圳地区设立郡、县级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后设今南山区,属东官郡。因境内有一山名曰宝山,山有宝,得宝者安,故而得名。

深圳“宝安区”概况

深圳地区自从唐朝中期起,归入东莞县管辖,毕竟距离较远,治理鞭长莫及,深圳、香港地区频受倭寇、海盗侵扰,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灾不断,因此经南头乡绅的提议,在广东海道副使刘稳的支持与筹划下,明朝万历 元年(1573年),在宝安故地建“新安县”。

1914年,广东省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改回“宝安”县名。

1979年,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撒销宝安县。

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宝安县建制,辖深圳经济特区之外的部分。

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市。

1992年11月11日国务院再次批准撤销宝安县,分设隶属于深圳市的宝安、龙岗两区,宝安区于1993年元旦挂牌办公。

1992年12月底撤县建区成立宝安区和龙岗区,2010年划入深圳特区版图。

2017年,常住人口314.90万人,比上2017年,增加13.19万人,增长4.4%;常住户籍人口53.84万人,增长12.7%;常住非户籍人口261.06万人,增长2.8%。户籍人口出生率22.17‰,死亡率1.58‰,人口自然增长率25.59‰。[2]

宝安区原居民均为汉族。

非户籍常住人口中,有蒙、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族、朝鲜族、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畲、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土族、达斡尔、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京族、独龙族、门巴族等42个民族均有分布,总人口不足2万,其中超过千人以上者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10个民族 。

居民宗教信奉有妈祖信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供奉主要神祗为关公(民间传为武财神)。

气候特点

宝安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22°C,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26毫米。

地形地貌

宝安区属低山丘陵滨海区,背山面海,岗峦起伏。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地貌类型丰富。主要山脉属莲花山系,由羊台山、凤凰山等构成海岸屏障。宝安区地形较为复杂,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最高海拔为宝安区羊台山山顶587.21米。东北部主要为低山,中部及北部主要为丘陵台地,西部主要是冲积平原,并残存一些低丘,而西南海岸多为泥岸,滩涂资源丰富。

宝安旅游形象定位——“万福之城”。这里有全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还有禅宗圣地、闹市净土的凤凰山;荷塘摆渡、泛舟垂钓的海上田园;峰峦叠翠、风景秀丽的羊台山;挥杆洒脱、时尚休闲的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各式各样的美食琳琅满目,这里的 “沙井蚝”、“烤乳鸽” 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这里还有鲜甜爽口的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更令人回味无穷。全区拥有16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6家,1家4A级景区。2013年我区共接待游客589.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3亿元人民币。[7]

在古迹方面,凤凰山上的凤岩古庙、凤凰禅寺、文公祠和文昌塔等。有观光农场、海上田园、凤凰山、石岩湖、羊台山、桃花源旅游中心、玉律保健温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