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原文註釋及譯文(卷十六到卷二十一)

《世說新語》原文註釋及譯文(卷十六到卷二十一)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世說新語》原文註釋及譯文(卷十六到卷二十一)

《世說新語》

企羨 第十六

桓彝贊王導
【原文】
王丞相[1]拜司空,桓廷尉[2]作兩髻,葛裙策杖,路邊窺之,嘆曰:"人言阿龍[3]超,阿龍故自超!"不覺至臺[4]門。
【註釋】
[1]王丞相:即王導。
[2]桓廷尉:即桓彝。
[3]阿龍:王導的小字。
[4]臺:中央機構的官府。
【譯文】
丞相王導受任為司空,就任的時候,廷尉桓彝梳起兩個髮髻,穿著葛裙,拄著柺杖,在路邊觀察他。讚歎說:"人們說阿龍出眾,阿龍確實出眾!"不覺跟隨到官府大門口。
【評析】
王導在少年時代就很有膽識,且容貌不凡,那時候就有名流認為他有將相的才氣。在他官拜司空的時候,桓彝化裝混到人群裡想去一睹王導氣宇軒昂的風姿。當親眼目睹了王導那超然脫俗的神態氣質之後,便深深地被他所折服,不自覺地跟隨王導一行到了臺門。這也正好說明了王導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在。

王右軍甚有欣色
【原文】
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1],又以己敵石崇[2],甚有欣色。
【註釋】
[1]王右軍:即王羲之。《蘭亭集序》: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流謝安等人在蘭亭舉行集會,與會者輪流賦詩,王羲之把這些詩彙編為一集,並寫了序文,這就是《蘭亭集序》。蘭亭,亭名,在今浙江紹興西南。《金谷詩序》: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石崇在金谷園設宴送徵西大將軍王翊回長安,與會者三十人,各自飲酒賦詩,後編為一集,由石崇寫成《金谷詩序》,記載當時的盛況。
[2]敵:抗衡。石崇:字季倫,曾任散騎常侍、侍中、荊州刺史,在荊州劫掠客商而成為鉅富,生活奢靡。
【譯文】
右軍將軍王羲之得知人們把《蘭亭集序》和《金谷詩序》並列,又認為自己和石崇相當,神色非常欣喜。
【評析】
元康六年,石崇在金谷園舉行盛宴。邀集蘇紹、潘岳等[3]0位名士,以文為酒之會。事後,石崇留下轟動一時的《金谷詩序》。金谷園會晝夜宴遊的侈汰與石崇的務競功名及金谷園的奢侈豪闊一致。[5]0年後的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邀集文人雅士[4][2]人,在紹興蘭亭"曲水觴詠,暢敘幽情"。在東晉也作了一個《蘭亭集序》,蘭亭會的高雅瀟灑與王羲之的坦蕩超逸及會稽山水的自然清麗相得益彰;各自記載了當時文人雅士們聚會飲酒賦詩時的歡樂場景,成為中國古代文壇廣為傳誦的佳話!亭因其清山秀水,"一觴一詠"聞名天下,《蘭亭集序》亦成為千古傳誦的經典傑作。

郗超大喜
【原文】
郗嘉賓得人以己比苻堅,大喜。
【譯文】
郗嘉賓得知人們把自己比做苻堅,非常高興。
【評析】
苻堅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君、軍事統率。算是一個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的軍事家。他在位的時候,懂得安撫民心、勵精圖治、抑制豪強、強化王權,懂得整頓吏治、提倡儒學、選拔賢俊;又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使國富兵強。苻堅長於謀略、恩威兼施,一時間人心思勉、人才濟濟。後又派遣軍隊先後消滅了仇池的氏族首領楊纂、前涼、代國等割據勢力,並在東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派大將呂光進軍西域,相繼討平了西域三十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長期紛擾割據的黃河流域,終於重新實現了統一,建下了赫赫功績,也證明了他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所以,當郗超聽到有人拿他和苻堅相比的時候,便會感到十分欣喜。

孟昶贊王恭
【原文】
孟昶[1]未達時,家在京口。嘗見王恭乘高輿[2],被鶴氅裘[3]。於時微雪,昶於籬間窺之,嘆曰:"此真神仙中人!"
【註釋】
[1]孟昶:字彥達,平昌人,為人莊重嚴肅,志向高遠,曾任丹陽尹、尚書左僕射。


[2]王恭:即王孝伯。高輿:高車。
[3]被:通"披"穿著。鶴氅裘:用鳥羽製成的毛皮外套。
【譯文】
孟昶還沒有顯貴時,家住京口。有一次看見王恭坐著高車,穿著鶴氅裘。當時下著零星小雪,孟昶在竹籬後偷偷看他,讚歎說:"這真是神仙中人!"
【評析】
王恭出身顯赫的家庭,而且本身就是個極其出色的美男子。再加上他為人高潔自愛,這無疑為他多增了一分美的感覺。他在雪中乘坐高車,身披用鳥的羽毛製成的皮衣,給人一種神美。比形體更美是氣質,有如神仙中人。這一雪中的景象被歷代文人墨客們視為一種意境,並且在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這樣的說法。如《紅樓夢》中的第五十回中,薛寶琴在粉妝玉砌似的雪地裡披著裘衣的情景,就彷彿如此。

傷逝 第十七

王仲宣好驢鳴
【原文】
王仲宣[1]好驢鳴。既葬,文帝臨[2]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註釋】
[1]王仲宣:即王粲,字仲宣,東漢末山陽高平人,為蔡邕所賞識,"建安七子"之一,先依劉表,未受重用,後為曹操幕僚,仕魏官至侍中。


[2]文帝:指魏文帝曹丕。臨:哭吊死者。
【譯文】
王仲宣生前喜歡聽驢叫。到安葬時,魏文帝曹丕去參加他的葬禮,回頭對往日同遊的人說:"王仲宣喜歡聽驢叫,各人應該學一聲驢叫來送他。"於是去弔喪的客人都一一學了一聲驢叫。
【評析】
據史書記載,古時有一個叫戴良的人,因為他的母親喜歡聽驢叫的聲音,於是他經常學驢叫讓母親高興。王粲也有此愛好。他先依附劉表。劉表死後,隨劉琮降曹,最後被曹操看重,在曹操府任職。後來,他成為"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也是唯一的封侯者。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在他去世以後,曹丕為了表示哀悼,就讓去弔唁的人都學了聲驢叫。這個故事生動地表明瞭王粲當時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同時也反映了魏晉士人不拘禮法、沉溺於真情的風氣。

王戎酒壚憶故人
【原文】
王浚衝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1],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2]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未。自稽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3]。今日視此雖近,邈[4]若山河。"


【註釋】
[1]軺車:駕一匹馬的輕便車。
[2]嵇叔夜:嵇康的字。阮嗣宗:阮籍的字。
[3]羈紲:束縛。
[4]邈:遠。
【譯文】
王浚衝任尚書令時,穿著官服,坐著輕車,從黃公酒壚旁經過。觸景生情,他回頭對後車的客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個酒店暢飲過。竹林中的交遊,我也跟在後面。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就被時勢糾纏住了。今天看著這間酒店雖然很近,追懷往事,卻像隔著山河一樣遙遠。"
【評析】
七個人在竹林之下,肆意酣暢,開懷暢飲,無所顧忌,故世稱"竹林七賢"。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出仕做官,故地重遊,不免睹物思人。而且想到有些故人已逝,大家都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聚在一起了,懷念起以前那些逍遙的日子,想起以前的那些人。追憶往事免不了產生惆悵的情懷,所以會有恍若隔世的嘆息。後來人們就用"黃壚之嘆"形容對亡友的悼念。

孫楚學驢祭王濟
【原文】
孫子荊[1]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2]。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後來,臨屍慟哭,賓客莫不垂涕。哭畢,向靈床[3]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4],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


【註釋】
[1]孫子荊:即孫楚,字子荊。
[2]王武子:即王濟。
[3]靈床:為死者神靈虛設的座位。
[4]體似真聲:《晉書·孫楚傳》作"體似聲真"。體,模仿;仿效。
【譯文】
孫子荊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並佩服別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王武子去世,當時有名望的人都來弔喪。孫子荊後到,對著遺體痛哭,賓客都感動得流淚。他哭完後,朝著靈床說:"你平時喜歡聽我學驢叫,現在我為你學一學。"學得像真驢的聲音,賓客們都笑了。孫子荊抬起頭說:"讓你們這類人活著,卻讓這個人死了!"
【評析】
孫楚,出身官宦世家、才華卓絕,但爽邁不群,又生性剛直。王濟,恃才傲物。很少有人敬佩他,但是王濟憑著他的才華橫溢、風姿英爽氣蓋一時。與姐夫和嶠及裴楷齊名。被世人奉為偶像也不足為奇。所以王濟的死就意味著孫楚失去了一個最值得敬重的人,這對他的打擊很大。在赴喪的時候孫楚不但悲切痛苦,還不顧旁人的恥笑學驢叫,這和前面故事的記敘一樣,充分表現出了魏晉士人蔑視禮教、崇尚率真的風氣。

庾亮念子,諸葛易嫁
【原文】


庾亮兒[1]遭蘇峻難遇害。諸葛道明女[2]為庾兒婦,既寡,將改適[3],與亮書及之。亮答曰:"賢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兒,若在初沒[4]。"
【註釋】
[1]庾亮兒:即庾亮的兒子庾會。
[2]諸葛道明女:即諸葛恢的女兒,名文彪,是庾會的妻子。
[3]適:嫁。
[4]初沒:剛剛死去。
【譯文】
庾亮的兒子瘐會在蘇峻的叛亂中被殺。諸葛道明的女兒是庾會的妻子,守寡後將要改嫁,諸葛道明寫信給庾亮談到這件事。庾亮回信說:"令愛還年輕,這樣做自然合適。只是感念死去的孩兒,就像他剛剛去世一樣。"
【評析】
庾會戰死以後,妻子準備改嫁,他的岳父諸葛恢便寫信給庾會的父親庾亮提起了這件事情。這不禁又勾起了庾亮的喪子之痛,庾亮向諸葛恢訴說自己對兒子的感懷與傷痛。這樣痛失親情的悲痛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也不是短時間能治癒和忘卻的,因為這是人的本性。

劉惔悲痛嘆王濛
【原文】
王長史[1]病篤,寢臥燈下,轉麈尾視之,嘆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2]!"及亡,劉尹臨殯[3],以犀柄麈尾著柩[4]中,因慟絕。
【註釋】


[1]王長史:即王濛。
[2]"如此"二句:王濛儀容美麗,善於清談,三十九歲即早死。
[3]劉尹:即劉惔,劉真長。殯:本指停柩待葬,這裡指入殮,即把屍體裝入棺材。
[4]柩:裝有屍體的棺材。
【譯文】
長史王濛病重的時候,在燈下躺著,轉動著拂塵,一邊看,一邊嘆息說:"我這樣的人,竟然連四十歲都活不到!"到他死後,丹陽劉惔去參加大殮禮,把帶犀角柄的拂塵放到棺材裡,於是痛哭得昏死過去。
【評析】
魏晉時政治鬥爭複雜尖銳,官場險惡,士大夫階層盛行逃避現實的"清談"。"清談"時有意撇開政治,只是高談闊論道家學派玄之又玄、不著邊際的內容。為了表示自己超然物外,這些清談家大都手持麈尾。邊談邊揮動麈尾,當然也順便趕趕蒼蠅,所以"清談"也稱為"麈談"。王濛是個才識廣博的人,也擅長清談,但是還不到四十歲的時候就病危了。他臨死的時候還拿著麈尾,可見他還有很多才華沒有展露出來。劉惔和王濛都為一代名士,二人也因此而交好。但是王、劉二人之間的關係應該說是比較純粹的友情,所以劉惔在看到王濛病逝後留下的那些遺憾,不禁感到一陣悲涼,也為之感到悲哀。

傷心一曲對誰彈


【原文】
支道林喪法虔之後,精神霣喪[1],風味轉[2]墜。常謂人曰:"昔匠石廢斤於郢人[3],牙生輟弦於鍾子,推己外求,良不虛也。冥契既逝,發言莫賞,中心蘊結,餘其亡矣!"卻後[4]一年,支遂殞[5]。
【註釋】
[1]精神霣喪:精神消沉,懨懨不倦。
[2]轉:更加,愈。
[3]匠石廢斤於郢人:語出《莊子》:"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運斤斫之,堊盡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此處喻指知音好友間的默契。
[4]卻後:過了,之後。[5]殞:死去。
【譯文】
支道林失去法虔以後,精神委靡不振,風度也日漸喪失。他常對人說:"從前匠石因為郢人死去就不再用斧子,伯牙因為鍾子期死去而終止鼓琴,推己及人,確實不假。知己已經去世,說話再也無人欣賞,心裡鬱結難解,我大概要死了!"過後一年,支道林便死了。
【評析】
支道林和法虔親密無間、相知相契。法虔去世以後,支道林感覺失去了一個懂得自己內心的人,從此便精神消沉,風貌神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他由此感悟了匠石因郢人的去世而把斧子丟棄不用,伯牙也因為失去知音不再彈琴,懂得了知音一旦離去,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果然,一年後支道林就抑鬱而死了。朋友之間最真誠的表現就在於能夠交心。

白髮人送黑髮人
【原文】
郗嘉賓[1]喪,左右白郗公[2]:"郎[3]喪。"既聞不悲,因語左右:"殯[4]時可道。"公往臨殯,一慟幾絕[5]。
【註釋】
[1]郗嘉賓:即郗超。
[2]郗公:即郗超的父親。
[3]郎:少爺。
[4]殯:出殯。
[5]絕:斷氣。
【譯文】
郗嘉賓死了,手下的人稟告郗愔說:"大郎死了。"郗愔聽了,並不悲傷,隨即告訴手下人說:"入殮時可以告訴我。"臨到入殮,郗愔去參加大殮禮,一下子哀痛得幾乎氣絕。
【評析】
兒子死在父親的前面,這本來就違背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方式。這就是所謂的"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生命順序的倒置給生者帶來的悲哀是何等深重!所以郗超的死,對他的父親來說就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因此他的父親在出殯的時候幾次都因悲傷過度而昏死過去。

王珣弔唁釋前嫌
【原文】
王東亭與謝公[1]交惡。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子敬,道欲哭謝公。子敬[2]始臥,聞其言,便驚起曰:"所望於法護。"王於是往哭。督帥刁約[3]不聽前,曰:"官[4]平生在時,不見此客。"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5]手而退。


【註釋】
[1]王東亭:即王珣,小字法護,是王珣的小名。謝公:即謝安。王珣、王珉兄弟二人都是謝家的女婿,後因產生嫌隙而先後離婚,王、謝兩家就結下了怨仇。
[2]子敬:即王獻之。
[3]督帥:帳下領兵的官,相當於後代的衛隊長。刁約:曾任謝安手下的督帥,生平不詳。
[4]官:下屬對長官的敬稱。[5]末婢:即謝琰,字瑗度,小字末婢,謝安的小兒子,曾任徐州刺史、會稽內史,封望蔡公。
【譯文】
東亭侯王珣和謝安雙方結了仇。王珣在東邊聽說謝安去世,就到京都去見王子敬,說他想去哭吊謝安。子敬起初還躺著,聽了他的話就驚訝地起來說:"這是我對你的希望。"王珣於是就去哭吊。謝安帳下的督帥刁約不讓他上前,說:"大人活著的時候,從來不見這個客人。"王珣也不理他,徑直上前哭吊。哭得非常傷心,結果沒有按常禮握謝琰的手就退出來了。
【評析】
王珣和謝安都把彼此視為仇家。但是王珣並沒有為冤家的死亡而高興,相反,為之深感痛惜。生平視為仇家的人,竟然在死時為之傾情痛哭,或許看上去讓人費解,但是這確實很值得玩味。顯然,魏晉時期人們的感情表達已經超出了功利的範疇之內,因為他們對生命的珍愛是一種普遍的情懷。只要是人,只要有生命的不幸發生在人的身上,就會立刻喚起他們對生命本身的同情與關注,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並不在意生命的主人和自己是朋友還是仇人,都能放開胸懷去悼念和自己結仇的人。

弦既不調,人將焉附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1],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2]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3],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註釋】
[1]王子猷、子敬:王徽之,字子猷;王獻之,字子敬。二人分別是王羲之的第五子和第七子。病篤:病入膏肓。
[2]輿:車架。
[3]弦既不調:調絃定音不成。
【譯文】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一天,子猷問侍候的人說:"為什麼一點也沒有聽到子敬的音訊?這是已經去世了!"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於是就要車去奔喪,一點也沒有哭。子敬平時喜歡彈琴,子猷便徑直進去坐在靈座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琴絃怎麼也調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說:"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說完就悲痛得昏了過去,很久才醒過來。過了一個多月他也去世了。
【評析】
王獻之、王徽之是兩兄弟,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對他的弟弟非常欽佩。王獻之對哥哥也很敬重,兩人感情非常深厚。王獻之先王徽之去世了,家裡人怕王徽之過於傷心,便沒有告訴他,王徽之感到不對勁,意識到王獻之可能已經去世了,於是趕到王獻之家裡,在床上拿起王獻之的琴彈起來。王獻之生前喜歡彈琴,彈著琴就愈發想念王獻之,想起生前兩人關係親密,於是就悲痛得暈了過去。這樣過了一個月,王徽之終於也因為失去一個同是至親也同是好友的弟弟而憂鬱過度,辭世了。

棲逸 第十八

嘯詠之聲,百步可聞
【原文】
阮步兵嘯[1],聞數百步。蘇門山[2]中,忽有真人[3],樵伐者成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踞[4]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5],下考三代[6]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7]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8]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唒然[9]有聲,如數部鼓吹[10],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阮籍
【註釋】
[1]阮步兵:即阮籍,曾任步兵校尉。嘯:吹口哨,以清亮悠遠為佳,魏晉時名士之習尚。
[2]蘇門山:山名,在今河南輝縣西北。
[3]真人:道教稱修行得道的人。
[4]箕踞:叉腿而坐,形狀如箕。這是一種放達不拘的坐姿。
[5]黃、農:黃帝和神農,都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玄寂之道:指道家玄遠幽寂的道理。
[6]三代:指夏、商、週三個朝代。
[7]仡然:抬頭的樣子。
[8]有為之教:有所作為的學說,指儒家學說。這和道家的無為主張相對。棲神導氣:道家的修煉方法。棲神指凝定心神而不散亂,導氣指攝氣運息。


[9]唒然:即"啾然",形容嘯聲。唒:通"啾"。
[10]鼓吹:用鼓、鉦、簫、笳等樂器演奏的一種樂曲。
【譯文】
步兵校尉阮籍吹口哨兒,聲音能傳一兩裡遠。蘇門山裡,忽然來了個得道的真人,砍柴的人都這麼傳言。阮籍去看,看見那個人抱膝坐在山岩上,就登山去見他,兩人伸開腿對坐著。阮籍評論古代的事:往上述說黃帝、神農時代玄妙虛無的主張;往下考究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這些來問他,那人仰著個頭,並不回答。阮籍又另外說到儒家的德教主張、道家凝神導氣的方法,來看他的反應,他還是像原先那樣,目不轉睛地凝視著。阮籍便對著他長長地吹了一個口哨兒。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笑著說:"可以再吹一次。"阮籍又吹了一次。待到意興已盡,便退下來。約莫回到半山腰處,聽到山頂上眾音齊鳴,好像幾部器樂合奏,樹林山谷都傳來回聲。阮籍回頭一看,原來是剛才那個人在吹口哨兒。
【評析】
魏晉時期嘯詠非常盛行,那些講究修煉的人們就把這種行為視為行氣修煉的養身術。賢流名士們則把這種行為視為風度、氣質的體現,也去感悟那種悠然自得、奔放瀟灑的高雅之情,所以大部分的人也都喜歡嘯詠。阮籍也是一個擅長於吹嘯的人,他吹出來的嘯聲可以讓人在百步以內都聽見,這樣的水平在當時已是不同凡響的了。但阮籍在聽到了這位得道的隱者所吹出來的嘯聲的時候,頓時覺出他嘯聲的出神入化,猶如鸞鳳之音,嘯聲響徹整個山谷,得道者超凡脫俗的風骨使阮籍折服。

嵇康遊遇孫登
【原文】
嵇康遊於汲郡[1]山中,遇道士孫登[2],遂與之遊。康臨去,登曰:"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3]不足。"
【註釋】
[1]汲郡:西晉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西南。
[2]道士:修道的道教徒。孫登:字公和,魏末晉初人,無家,住在汲郡北山土窟中,好讀《易經》,彈一弦琴。嵇康和他交往三年,問他的意圖,他始終不肯回答。
[3]保身之道:涉世保身的本領。
【譯文】
嵇康到汲郡的山裡遊覽,遇見道士孫登,便和他交往。嵇康臨走時,孫登說:"您的才能是很高的了,可是保身的方法還欠缺些。"
【評析】
孫登,三國時代魏汲郡人。字公和,孑然一身,沒有家屬,獨自一個人在北山挖掘土窟居住。夏天自己編草做衣,冬天便披下長髮覆身。平生好讀《易經》,安閒無事,常彈絃琴自娛。他學習道教的經法,得道後又先後移居宜陽山與蘇嶺。道教又稱孫登為孫真人或孫真人先師。傳說孫登能預知未來,三國名士阮籍與嵇康都曾求教於他。魏文帝聞知,命阮籍前往拜訪,與他談話,卻默不作聲。嵇康又跟隨他遊學三年,後來嵇康在拜別的時候,孫登勸他說:"如今你雖多才,可是見識寡淺,深恐難免誤身於當今之世,望你慎重。"嵇康未能接受,後來果然被司馬昭所害,臨終作憂憤詩,詩中有"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兩句。深表感慨,後悔當初不聽孫登相勸之言。

李廞拒官笑王導
【原文】
李廞[1]是茂曾第五子。清貞有遠操,而少羸病,不肯婚宦[2]。居在臨海,住兄侍中墓下。既有高名,王丞相[3]欲招禮之,故闢為府掾[4],廞得箋命,笑曰:"茂弘乃復[5]以一爵假人。"
【註釋】
[1]李廞:字宗子,江夏鍾武人,父李重,官平陽太守。廞好學,擅長草隸,與哥哥李式齊名。李廞不能行走,常常仰臥,彈琴、讀書。
[2]婚宦:結婚、做官。
[3]王丞相:王導,字茂弘。
[4]掾:屬吏。
[5]乃復:竟然。復,做詞綴,無實意。
【譯文】
李廞是李茂曾的第五個兒子,為人清正,有高尚的品德。可是從小就瘦弱多病,所以不肯結婚做官。他留在臨海郡,暫住在他哥哥侍中的陵園裡。他有了很大的名望以後,丞相王導想聘請並禮待他,所以調來做相府的屬官。李廞得到王導的任命信,笑著說:"茂弘竟然拿一個官爵來僱傭人。"
【評析】
李廞為人正直、節操高尚,但是無意仕途,日子過得閒適自在。名氣也一天天被外人知曉。丞相王導很看重他,沒有徵得他的同意就直接發了份任命書,要他上任,而無心做官的李廞卻只把這認為是朋友之間的贈禮。

道不同,不相為謀
【原文】
南陽翟道淵與汝南周子南[1]少相友,共隱於尋陽。庾太尉說周以當世之務,周遂仕,翟秉[2]志彌固。其後周詣翟,翟不與語。
【註釋】
[1]翟道淵:即翟湯,字道淵,南陽人。曾多次被徵召任官,均未就職。周子南:周邵,字子南,隱居廬山,受庾亮賞識,經勸說官任鎮蠻護軍、西陽太守。
[2]秉:操持、保持。
【譯文】
南陽人翟道淵和汝南人周子南從小就很好,兩人一道在尋陽縣隱居。太尉庾亮曾勸說周子南關心當代的國家大事,子南終於出來做官了;翟道淵卻更加堅定了隱居的志向。後來周去看望翟,翟不和他說話了。
【評析】
翟道淵和周子南年輕的時候有著一樣的志向,就是不出仕做官,而且兩人把對方都視為知音,一起隱居南陽。但是後來庾亮勸說激勵周子南,周子南經不住勸說,就隨之出仕了。翟道淵卻仍然堅持自己的志向,隱居在南陽,過舒適的日子。正因如此,翟道淵拒絕再和周子南交談。

孟嘉死而無憾
【原文】
孟萬年及弟少孤[1],居武昌陽新縣。萬年遊宦,有盛名當世。少孤未嘗出,京邑[2]人士思欲見之,乃遣信報少孤,雲:"兄病篤。"狼狽[3]至都,時賢見之者,莫不嗟重[4]。因相謂曰:"少孤如此,萬年可死。"


【註釋】
[1]孟萬年:名嘉,字萬年,江州刺史庾亮召他任從事,後在桓溫府中任長史。少孤:名陋,字少孤,武昌陽新人。
[2]京邑:京城。
[3]狼狽:慌張、匆忙。[4]嗟重:讚歎,推重。
【譯文】
孟萬年和他弟弟孟少孤,住在武昌郡陽新縣。萬年外出做官,在當時享有盛名。孟少孤沒有外出求過官,京都知名人士想見見他,便派信使給少孤報信說:"你哥哥病重。"少孤急急忙忙地趕到京都,見到他的賢達人士,沒有誰不讚嘆、敬重他。於是他們評論說:"少孤既是這樣,萬年可以死而無憾了。"
【評析】
大家因為見識到了孟嘉的才氣,因此也想見識他的弟弟是不是也如此。但是孟嘉的弟弟孟陋生性不愛張揚,從未離開過家裡。於是京城的名流們就撒謊說他哥哥病重,把他騙過來,從不離家的孟陋一聽說哥哥有事,急忙就趕過來了,讓名流們見識了他美好的品質,同時也贏得了一片讚美聲。

人各有志
【原文】
戴安道既厲操東山[1],而其兄欲建式遏[2]之功。謝太傅[3]曰:"卿兄弟志業,何其太殊[4]?"戴曰:"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
【註釋】


[1]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其兄戴逯,字安丘,譙國人,有軍功,封廣陵侯,官至大司農。厲操東山:指隱居不仕。厲操,磨礪情操。
[2]式遏:語出《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意思是遏止侵犯殘害百姓。這裡泛指抵禦侵略,保國衛民。
[3]謝太傅:即謝安。
[4]殊:差異大。
【譯文】
戴安道已經在東山隱居,他哥哥卻想為國家建功立業。太傅謝安對他哥哥說:"你們兄弟倆的志向、事業,怎麼差異這麼大呢?"他哥哥回答說:"下官受不了那種憂愁,舍弟卻改不了那種樂趣。"
【評析】
唐代張彥遠認為漢魏以來的佛像皆"形制古樸,未足瞻敬",直到戴逵的出現才有進一步的發展,開啟了後來曹仲達、張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畫風。戴逵是創造性的藝術家,擅長畫人物、山水、走獸,使佛教造像有了審美的動感,並追求"動心"的藝術特質。他為瓦官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為"三絕"。他常常以琴書自娛,曾經辭去國子監祭酒、散騎常侍等職務,且終生不仕。

許玄度隱居山林
【原文】
許玄度[1]隱在永興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諸侯之遺[2]。或謂許曰:"嘗聞箕山人[3]似不爾耳。"許曰:"筐篚苞苴[4],故當輕於天下之寶[5]耳!"


【註釋】
[1]許玄度:即許玄。
[2]遺:饋贈。
[3]箕山人:即許由。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就逃到了箕山隱居。
[4]筐篚苞苴:送飯食所用的竹筐、包裹等。在這裡借代飯食魚肉等禮物。
[5]天下之寶:江山、寶座。這裡是指許由讓天下,而許玄則不過接納些尋常之物,不損其德。
【譯文】
許玄度在會稽郡永興縣南幽深的巖洞中隱居,常常引來各處王侯的饋贈。有人對許玄度說:"我曾聽說過隱居箕山的人似乎並不是這樣做的呀。"許玄度說:"我得到的禮物不過是竹筐裝著的食物,這本來就比君位微薄呀。"
【評析】
一般的人都是因為被世俗擾得不勝其煩而決定隱居避世,隱居起來就代表著不再接受世俗的煩擾。但是許玄度隱居後,卻仍然經常接受高官的饋贈,有人就提出質疑。但是許玄度的意思是:比起當年堯贈給隱士許由的天子地位來說,這點筐篚苞苴的小恩小惠又算得了什麼呢?當時受《老》、《莊》、玄學和佛學各種學派思想的影響,不同的人對於隱居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隱居和事功是沒有什麼關聯的,就如同許玄度。

範宣車後趨下
【原文】
範宣未嘗入公門[1]。韓康伯與同載[2],遂誘俱入郡[3]。範便於車後趨下[4]。
【註釋】
[1]範宣:字宣子,晉人,精通儒籍,被召為太學博士、散騎郎,推辭不就。居家貧儉,以講誦為業。公門:官署。
[2]韓康伯:即韓伯,韓豫章。同載:同車。
[3]郡:這裡指郡官署。
[4]趨下:跳出小跑而去。
【譯文】
範宣不曾進過官署。有一次韓康伯和他一起坐車,就想誘騙他一起進郡府,範宣便急忙從車後溜下跑了。
【評析】
名士們崇尚隱士的生活,加上範宣不貪慕虛榮,也不接受朝廷職位,本身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喜好《老》、《莊》,安於貧困的生活,從不接受外界的資助。韓康伯本是想要把他騙進郡府去見識一下的,但是被他識破,跳車逃走了。可見他對於自己的隱居生活是樂在其中的。

郗超資財助隱居
【原文】
郗超[1]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併為造立居宇。在剡為戴公[2]起宅,甚精整。戴始往舊居[3],與所親書曰:"近至剡,如官舍。"郗為傅約[4]亦辦百萬資,傅隱事差互[5],故不果遺[6]。


【註釋】
[1]郗超:即郗景興。
[2]戴公:戴逵。
[3]往舊居:當據《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引《世說》作"往居",下文"如官舍"作"如入官舍"。
[4]傅約:即傅瓊,小字約,生平未詳。[5]隱事差互:隱居一事出了差池。[6]故不果遺:饋贈便沒有落實。
【譯文】
郗超每逢聽說要尊重隱退者的時候,就為他們籌措百萬錢,並且給他們蓋房子。在會稽郡刻縣給戴安道蓋了房子,非常精緻完備。戴安道剛前去居住時,給親友寫信說:"最近到了剡地,就好像住進官邸一樣。"郗超也為傅約籌措了百萬錢,後來傅約因隱居一事錯過了機會,所以饋贈沒有成為事實。
【評析】
看上去郗超為隱居者準備大量的錢財並且出資造屋的舉動有點和隱居的真實意圖大相徑庭。但是實際上,郗超也是出入佛道之間的。郗超本人既為居士,又是名士,他也會揮麈談玄,也信佛學,從他理解的角度去考慮,退隱與享樂,清高與富貴不存在什麼差別。認定了這個想法,他自然就不覺得有什麼了。

賢媛 第十九

陳母安貧樂道


【原文】
陳嬰[1]者,東陽人。少修德行,著稱鄉黨[2]。秦末大亂,東陽人慾奉嬰為主[3],母曰:"不可!自我為汝家婦,少見貧賤[4],一旦[5]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6];不成,禍有所歸[7]。"
【註釋】
[1]陳嬰:秦末人,陳涉起義後領兵依附項梁,後歸漢,封為堂邑侯。
[2]鄉黨:鄉里;家鄉。
[3]主:長官、領袖。
[4]少見貧賤:年輕時候就貧賤。
[5]一旦:一日之間。
[6]少受其利:多少享受些利益。
[7]禍有所歸:禍患也有人承擔,不會落到你的頭上。
【譯文】
陳嬰是東陽縣人,從小就注意加強道德品行的修養,在鄉里很有名望。秦代末年,天下大亂,東陽人想擁護陳嬰做首領。陳母對陳嬰說:"不行!自從我做了你陳家的媳婦後,從年輕時起就遇到你家貧賤,一旦暴得富貴,不吉利。不如把軍隊交給別人。事成了,可以稍為得些好處;失敗了,災禍自有他人承擔。"
【評析】
陳嬰的母親雖然出身貧賤,但是他為兒子剖析稱王的利弊卻是十分冷靜和理智,難怪陳嬰少修德行,著稱鄉黨,這和其母賢明的教導有關,可見陳嬰的母親自身也非常有修養。

王昭君志不苟求
【原文】
漢元帝宮人[1]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2],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3]。王明君[4]姿容甚麗,志不苟求[5],工遂毀為[6]其狀。後匈奴來和,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7],於是遂行。
【註釋】
[1]漢元帝:即劉奭。宮人:宮女。
[2]欲有呼者:想召見臨幸。
[3]貨賂:賄賂。
[4]王明君: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人,晉人因避諱晉文帝司馬昭而改稱明君。漢元帝時被選入宮中,後自請往匈奴和親,促進了漢朝和匈奴的友好關係。
[5]志不苟求:立志不苟且求饒。
[6]毀為:作假、故意醜化。
[7]中改:更改。
【譯文】
既然元帝的宮女很多,於是就派畫工去畫下她們的模樣,想要召喚她們時,就翻看畫像按圖召見。宮女中相貌一般的人,都賄賂畫工。王昭君容貌非常美麗,不願用不正當的手段去乞求,畫工就醜化了她的容貌。後來匈奴來媾和,向漢元帝求賜美女,元帝便拿昭君當做皇族女嫁去。召見以後又很捨不得她,但是名字已經告訴了匈奴,不想中途更改,於是昭君終於去了匈奴。


【評析】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芳百世,王昭君本人不但容貌出眾,而且有著高尚的情操、不俗的志向。重要的是她在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請求和親的重要關頭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她的下嫁同時也為漢朝和匈奴的和好作出了很大貢獻。

趙飛燕誣讒班婕妤
【原文】
漢成帝幸趙飛燕[1],飛燕讒班婕妤祝詛[2],於是考問[3]。辭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4]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5]?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訴[6];若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
【註釋】
[1]幸:寵幸。趙飛燕:長安宮人,最初為陽阿公主家的歌伎,因體輕善舞而號"飛燕"。後來同妹妹一起入宮,成為漢成帝專寵。成帝死後,又被哀帝尊為皇太后。平帝即位後將其廢為庶人,自殺而亡。
[2]班婕妤:雁門人,班彪的姑姑,深得成帝的寵愛,封為婕妤。後因趙飛燕誣陷而失寵,退居東宮,曾作《團扇歌》以自傷。婕妤:為宮中女官的名字,位比上卿,秩比列侯。祝詛:祈告鬼神降禍於所恨之人。
[3]考問:拷問。
[4]修善:行善積德。
[5]欲以何望:又有什麼希望得到福祉。


[6]訴:請求。
【譯文】
漢成帝很寵愛趙飛燕,飛燕誣陷班婕妤祈求鬼神加禍於她,於是拷問班婕妤。班的供詞說:"我聽說死生由命運來決定,富貴隨天意去安排。做好事尚且不一定得福,起邪念又想得到什麼呢?如果鬼神有知覺,就不會接受那種邪惡諂佞的禱告;如果鬼神沒有知覺,向它禱告又有什麼好處?所以我是不做這種事的。"
【評析】
班婕妤當時在後宮中的賢德是有口皆碑的。她的文學造詣極高,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豔及風韻所吸引。但是趙飛燕進宮後,用盡手段把漢成帝迷得神魂顛倒,盡信她的讒言。然而班婕妤卻從容不迫地應對,最後漢成帝也覺得她說得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愛之情,特加憐惜,不予追究。班婕妤是一個有見識、有德操的賢淑婦女,為免今後的是是非非,決定明哲保身,因而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成帝批准了。

許氏救子
【原文】
許允為晉景王[1]所誅,門生走入告其婦。婦正在機中[2],神色不變,曰:"早知爾耳!"門人慾藏其兒,婦:"無豫[3]諸兒事。"後徙居墓所,景王遣鍾會[4]看之,若才流及父,當收。兒以諮母,母曰:"汝等雖佳,才具[5]不多,率胸懷與語[6],便無所憂;不須極哀,會止便止;又可少問朝事。"兒從之。會反[7],以狀對,卒免。


【註釋】
[1]晉景王:即司馬師,司馬懿之子,官至輔軍大將軍。
[2]正在機中:正在織布機上織布。
[3]無豫:不關。
[4]鍾會:即鍾士季。
[5]才具:才能。
[6]率胸懷與語:怎麼想就怎麼說。率,直接。
[7]反:同"返"。
【譯文】
許允被晉景王殺害了,他的門生跑進來告訴他的妻子。他妻子正在織機上織布,聽到消息,神色不變,說:"早就知道會這樣的呀!"門生想把許允的兒子藏起來,許允妻子說:"不關孩子們的事。"後來全家遷到許允的墓地裡住,景王派大將軍府記室鍾會去看他們,並吩咐說,如果兒子的才能人品比得上他父親,就應該逮捕他們。許允的兒子知道這些情況,去和母親商量,母親說:"你們雖然都不錯,可是才能不大,可以怎麼想就怎麼和他談,這樣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也不必哀傷過度,鍾會不哭了,你們就不哭。又可以稍為問及朝廷的事。"她兒子照母親的吩咐去做。鍾會回去後,把情況回報景王,許允的兒子終於免禍。
【評析】
許允被殺,整個家裡的支柱倒了,而且晉景王此時對許家肯定是恨之入骨了,他的家人們稍有不慎,便會滿門被抄。但是許允的妻子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保住了子女的性命。她在關鍵時刻頭腦冷靜而且心思縝密,對時局把握很清楚,能夠靈活地應對。

王廣發妻比英豪
【原文】
王公淵娶諸葛誕[1]女。入室,言語始交,王謂婦曰:"新婦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婦曰:"大丈夫不能彷彿彥雲[2],而令婦人比蹤英傑[3]!"
【註釋】
[1]王公淵:即王廣,字公淵,三國時魏國人,有風度才學,聲名很高。諸葛誕:字公休,在曹魏擔任御史中丞、尚書等職務。
[2]彷彿:相像。彥雲:即王凌,字彥雲,王廣的父親。
[3]比蹤英傑:和英雄豪傑並駕齊驅。
【譯文】
王公淵娶諸葛誕的女兒為妻,進入新房,夫妻剛交談,王公淵就對妻子說:"新婦神態不高貴,很不像你父親公休。"他妻子說:"大丈夫不能像你父親彥雲,卻要求婦人和英雄豪傑並駕齊驅!"
【評析】
這個女子確實聰明,不僅為自己挽回了面子,也沒有給自己的父親丟臉,巧妙的回覆得到丈夫的認可。

王母教子
【原文】
王經[1]少貧苦,仕至二千石,母語之曰:"汝本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經不能用。為尚書,助魏,不忠於晉,被收,涕泣辭母曰:"不從母敕[2],以至今日。"母都無戚[3]容,語之曰:"為子則孝,為臣則忠,有孝有忠,何負吾邪?"


【註釋】
[1]王經:子彥偉,清河人。
[2]敕:教誨。
[3]戚:憂傷、悲慼。
【譯文】
王經年少時家境貧苦,後來做官做到二千石的職位時,他母親對他說:"你本來是貧寒人家的子弟,現在做到二千石這麼大的官,這就可以止步了吧!"王經不能採納母親的意見。後來擔任尚書,幫助魏朝,對晉司馬氏不忠,被逮捕了。當時他流著淚辭別母親說:"沒有聽從母親的教導,以至有今天!"他母親一點愁容也沒有,對他說:"做兒子就應該孝順,做臣子就應該忠君;現在你有孝有忠,有什麼對不起我呢!"
【評析】
母親的勸告表現出了足夠的慈愛和智慧。可王經不聽,事後,終於大禍臨頭了,連他的母親也受到了牽連。這時候王經才開始後悔自己的錯誤連累了母親,但是他母親卻告訴他為有這樣忠孝兩全的兒子而感到驕傲。此時王經母親表現出來的胸懷,讓人異常感動。

山濤之妻效負羈之妻
【原文】
山公[1]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2]。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3]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4],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5]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6]殊不如,正當以識度[7]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註釋】
[1]山公:即山濤。
[2]金蘭:語出《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後來就用"金蘭"指朋友同心同德、志同道合。
[3]當年:此生;一生。
[4]"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帶著狐偃、趙衰等人流亡國外時經過曹國,曹大夫僖負羈的妻子仔細觀察後,認為狐、趙等人均有輔助君王的才能,一定可以幫助重耳返回晉國執政。
[5]墉:牆;牆壁。
[6]才致:學問、情致。
[7]識度:見識、度量。
【譯文】
山濤和嵇康、阮籍見一次面,就情意相投。山濤的妻子韓氏,發現山濤和兩人的交情不一般,就問山濤。山濤說:"我此生可以看成朋友的人,只有這兩位先生罷了!"他妻子說:"僖負羈的妻子也曾親自觀察過狐偃和趙衰,我心裡也想偷偷觀察一下他們,行嗎?"有一天,他們兩人來了,山濤的妻子就勸山濤留他們住下來,並且準備好酒肉;到夜裡,就在牆上挖個洞來觀察他們,看到天亮都忘了回去。山濤進來問道:"這兩個怎麼樣?"他妻子說:"您才能、情趣根本比不上他們,只能靠見識、氣度和他們結交罷了。"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認為我的氣度優越。"

【評析】
山濤是"竹林七賢"之一,要論才華,他和嵇康、阮籍等人相比,要稍遜一籌。但是和他們很要好。他的妻子就想見識一下這兩個人到底怎麼樣,便相邀到家裡盛情招待,找機會窺探兩人。甚至因為佩服嵇康、阮籍二人的才氣而忘乎所以。最後忠告丈夫:"你的才氣確實不及他們,但是憑你的氣度能與之相交。"一個女子,能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評價丈夫的朋友,而且能做出細微的觀察和判斷,說明她有見識,有氣度,同時又能及時給丈夫提出中肯的建議,真是一位難得的賢妻。

王濟嫁妹
【原文】
王渾[1]妻鍾氏生女令淑,武子為妹求簡美[2]對而未得,有兵家子,有俊才,欲以妹妻之,乃白[3]母,曰:"誠[4]是才者,其地可遺,然要令我見。"武子乃令兵家兒與群小雜處,使母惟中察之。既而母謂武子曰:"如此衣形者,是汝所擬者[5]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長年,不得申其才用。觀其形骨[6],必不壽[7],不可與婚。"武子從之。兵兒數年果亡。
【註釋】
[1]王渾:即武子王濟的父親。字玄衝,太原晉陽人,官至司徒。
[2]武子:即王濟。求簡美:求娶佳偶。
[3]白:說。
[4]誠:的確,實在。


[5]所擬者:所提到的人。
[6]形骨:身形骨架。
[7]壽:長壽。
【譯文】
王渾的妻子鍾氏生了一個女兒,漂亮賢惠。兒子王濟想給自己的妹妹找一個好丈夫,但是卻沒有找到。有個兵家子弟,才能卓越,王濟就打算把妹妹許配給他。於是稟告母親,母親說:"倘若確實有才能,可以不論門第,但是必須得先讓我看看。"於是王濟就讓這位少爺混在一群平民百姓中間,請母親在帷帳裡面觀察。過後,母親對王濟說:"穿著這種衣服,長得這種樣子,就是你所提到的人,是嗎?"王濟說:"是的。"母親說:"這人的才氣確實出類拔萃,但是由於門第卑微,所以沒有很長的時間是無法發揮其才能的。我看他的體形、骨架,必然不長壽,不能許配給他。"王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幾年以後,這個兵家子弟果真死了。
【評析】
王母替女兒選親,但是並沒有計較對方的門第,顯示了她的曠達、明事理。而其觀察後精闢的見解,又可看出王母處事的豁達以及愛女心切。

陶母退魚責子
【原文】
陶公[1]少時,作魚梁吏[2],嘗以坩鮓[3]餉母。母封鮓付使,反[4]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註釋】
[1]陶公:即陶侃。
[2]魚梁吏:掌管漁政的官吏。魚梁,一種捕魚的設施,橫截水流,留一缺口,讓魚隨水流入竹簍。
[3]坩(ɡān):一種陶製器皿。鮓(zhǎ):醃製的魚。
[4]反:同"返"。
【譯文】
陶侃年輕時做監管魚梁的小吏,曾經送過一罐醃魚給母親。他母親把醃魚封好交給來人帶回去,並且回封信責備陶侃說:"你做官吏,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不只沒有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
【評析】
本篇表現出了陶母正直的思想境界。

商女始知亡國恨
【原文】
桓宣武平蜀[1],以李勢[2]妹為妾,甚有寵,常著齋後[3]。主[4]始不知,既聞,與數十婢拔白刃襲之。正值李梳頭,發委藉地,膚色玉曜[5],不為動容。徐曰:"國破家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主慚而退。
【註釋】
[1]桓宣武:即桓溫。平蜀:蜀,指成漢,晉十六國之一。晉惠帝時,李雄據蜀稱帝,國號大成,成帝時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其轄境包括今四川全境、陝西南部及雲貴北部。成漢傳至李勢,日益衰落,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桓溫率師西伐,次年春,滅掉成漢。


[2]李勢:字子人,巴氐族,十六國時期成漢的統治者。桓溫伐蜀,他投降後,被封為歸義侯。
[3]齋後:書房中。
[4]主:公主,指桓溫的妻子晉明帝女兒南康長公主。
[5]曜:發出光輝。
【譯文】
桓溫平定了蜀地,娶李勢的妹妹做妾,很寵愛她,總是把她安置在書齋後住。公主起初不知道,後來聽說了,就帶著幾十個婢女提著刀趁她不備去殺她。到了那裡,正遇見李氏在梳頭,頭髮垂下來鋪到地上,膚色像白玉一樣光采照人,並沒有因為公主到來而表情有變。她從容不迫地說道:"我國破家亡,並不情願到這裡來;今天如果能被殺而死,這倒是我的心願。"公主很慚愧,就退出去了。
【評析】
公主拿著刀要去殺李勢的妹妹,而她卻異常鎮定,一點也不驚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流露著一股不容侵犯的風韻,讓高貴的公主聽到她的話後也覺得很慚愧。這樣的氣度和風度,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話,也無法表現出來。可見李氏確實有很深的內在涵養。

郗夫人洞悉人情
【原文】
王右軍郗夫人謂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見二謝[1],傾筐倒庋[2];見汝輩來,平平爾。汝可無煩複往。"


【註釋】
[1]王右軍:即王羲之。二弟司空、中郎:即司空郗愔,北中郎將郗曇。二謝:即謝安、謝萬。[2]庋(ɡuǐ):放器物的支架。
【譯文】
右軍將軍王羲之妻子郗夫人對兩個弟弟說:"王家見謝家兄弟來,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都翻出來款待人家;見你們來,不過平平常常罷了。你們可以不必再去了。"
【評析】
郗夫人婆家對待自己的孃家人輕視,郗夫人便告訴兩個弟弟讓他們不要再來。表現出了郗夫人不卑微、不屈從的性格,以及骨子裡所透露出來的那種剛強。

千古名媛謝道韞
【原文】
王凝之謝夫人[1]既往王氏,大薄[2]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3]。太傅[4]慰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惡[5],汝何以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6];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7]。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註釋】
[1]謝夫人:即謝道韞,謝安的侄女。
[2]薄:輕視、看不起。
[3]不說:不悅,不高興。
[4]太傅:即謝安。
[5]不惡:不錯,不壞。
[6]阿大、中郎:指謝尚和謝萬。或者說是指謝安和謝據。


[7]封、胡、遏、末:指謝韶、謝朗、謝玄和謝淵。都是既有才氣又有智慧的人。
【譯文】
王凝之妻子謝夫人到王家後,非常輕視凝之;回到謝家後,心裡非常不高興。太傅謝安安慰、開導她說:"王郎是逸少的兒子,人品和才學也不錯,你為什麼竟不滿意到這個地步?"謝夫人回答說:"同一家的叔父裡頭,就有阿大、中郎這樣的人物;本家兄弟,就有封、胡、遏、末這樣的人物。沒想到天地之間,竟有王郎這種人!"
【評析】
謝道韞心高氣傲,家庭又是當時聲名最盛的謝家,從小就耳濡目染,所以她的文學風骨也不一般。儘管最後挑選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作夫婿,也達不到謝道韞對於夫婿的要求標準。謝道韞能被後人稱道不絕,也因為她才學出眾,在文學史上是難得一見的奇才。

謝道韞慧語遏兄長
【原文】
王江州夫人[1]語謝遏曰:"汝何以都不復進[2]?為是塵務經心[3],天分有限?"
【註釋】
[1]王江州夫人:即王凝之的夫人謝道韞。
[2]都不復進:一直都沒有長進。
[3]為是:難道是。塵務經心:被世俗所纏繞。
【譯文】


江州刺史王凝之夫人問謝遏道:"你為什麼一點也不再長進?是一心注意世俗雜務,還是天資有限?"
【評析】
謝道韞本身的修養已經很高,所以她眼光頗高,總是覺得自己身邊的人不夠長進,擔當了一個女強人的角色。

巾幗之風,各有才俊
【原文】
謝遏絕重其姊[1],張玄[2]常稱其妹。欲以敵之[3]。有濟尼[4]者,並遊張、謝二家。人問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5]。顧家婦[6]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註釋】
[1]其姊(zǐ):即謝道韞,下文"王夫人"也是指她。
[2]張玄:即張玄張冠軍,字祖希。
[3]敵之:與之相抗衡。
[4]濟尼:晉時的一個尼姑,生平不詳。
[5]林下風氣:竹林名士的風範。
[6]顧家婦:張玄的妹妹嫁給顧氏,又稱為顧家婦。
【譯文】
謝遏非常推重自己的姐姐謝道韞,張玄常常稱讚自己的妹妹,想使她和謝遏姐姐並列。有個尼姑叫濟尼,和張、謝兩家都有交往,別人問她這兩個人的高下。她回答說:"王夫人神態風度瀟灑爽朗,確實有隱士的風采和氣度;顧家媳婦心地清純,潔白光潤,自然是婦女中的優秀者。"


【評析】
以不同的風韻來形容當時兩位女子的出眾,雖然並沒有拿她們來對比,但是也明明白白地讓人知道各自的長處。同時也展露出了兩位女子勝於常人的神情風範和優雅之處,不自覺地表露出她們的才華、氣度。

術解 第二十

荀勖善解音聲
【原文】
荀勖[1]善解音聲,時論謂之暗解[2]。遂調律呂[3],正雅樂[4]。每至正會,殿庭作樂。自調宮商,無不諧韻[5]。阮咸[6]妙賞,時謂神解[7]。每公會作樂,而心謂之不調。既無一言直[8]勖,意忌之,遂出阮為始平[9]太守。後有一田父耕於野,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試以校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10],皆覺短一黍,於是伏阮神識。
【註釋】
[1]荀勖(xù):魏晉時人,善解樂律,曾掌管樂事。
[2]暗解:心中自然領悟。
[3]律呂:音律。古代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以確定樂音的高低,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為陽律,也叫六律,偶數六律為陰律,稱為六呂,合稱為律呂。
[4]雅樂:用於郊廟朝會等隆重場合的正樂。


[5]諧韻:音律和諧。[6]阮咸:字仲容,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賢"之一,和阮籍並稱大小阮,曾任散騎侍郎、始平太守。[7]神解:神妙的理解。
[8]直:這裡表示"認為……正確"。
[9]始平:郡名,治所在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
[10]鐘鼓、金石、絲竹:泛指各類樂器。
【譯文】
荀勖善於辨別樂音正誤,當時的輿論認為他是暗解。他於是調整音律,校正雅樂。每到正月初一舉行朝賀禮時,殿堂上演奏音樂,他親自調整五音,無不和諧。阮咸對音樂有很高的欣賞能力,當時的輿論認為他是神解。每逢官府集會奏樂,他心裡都認為不協調。他雖不提一點意見來糾正荀勖,但荀勖心裡顧忌他,終於調他出京任始平太守。後來有一個農民在地裡幹活,得到周代一把玉尺,這就是國家的標準尺。荀勖試著用它來校對自己所調試的各種樂器的律管,都較標準尺短了一粒米的長度,於是才佩服阮咸識見高超。
【評析】
荀勖對自己的音樂天賦向來都很自信,而且別人也都覺得他對於音樂的把握是很精準的,唯獨阮咸總是不對他作出肯定的評價,覺得還不夠好。因為荀勖記恨他,於是便把他調離了京都。最後當荀勖無意中發現了衡量的標尺,才發現自己確實不夠精準,於是便對阮咸的樂感感到佩服。

江湖術語應羊祜
【原文】
人有相羊祜[1]父墓,後應出受命君[2]。祜惡其言,遂掘斷墓後,以壞其勢[3]。相者立視之曰:"猶應出折臂三公[4]。"俄而祜墜馬折臂。位果至公[5]。
【註釋】
[1]相:看風水、堪輿。羊祜:即羊叔子,晉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立身清廉,德才並高,深得時人敬重。曾任尚書左僕射、徵南大將軍等職,死後追贈太傅。
[2]受命君:接受天命統治天下的君主。
[3]勢:風水之勢、氣脈之屬。
[4]三公:魏晉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5]"位果"句:羊祜死後追贈太傅,太傅和太宰、太保均為上公。三公、上公,加上大司馬、大將軍,合稱"八公"。
【譯文】
有個會看風水的人看了羊祜父親的墳墓,說後代該出真命天子。羊祜厭惡他的話,就把墳後挖斷,以便破壞墳山的氣脈。看風水的人馬上又去看,說道:"還要出個斷臂的三公。"不久羊祜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手臂,後來果然升到公的官位。
【評析】
江湖術士的話說得冠冕堂皇,但是羊祜根本就不信這一套,再加上他說的話也讓人難以置信,於是這讓羊祜很是反感。只是沒想到不久之後居然真的應驗了,這估計該讓羊祜為之驚歎了。

王濟解墊渡河
【原文】
王武子[1]善解馬性。嘗乘一馬,著連錢障泥[2]。前有水,終日[3]不肯渡。王雲:"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徑渡。
【註釋】
[1]武子:即王濟。
[2]連錢:本來指馬毛斑駁像錢紋,這裡指一種花飾。障泥:放在馬鞍下的墊子,兩旁下垂可以遮擋泥土。
[3]終日:良久。
【譯文】
王武子善於瞭解馬的脾性。他曾經騎馬外出,馬背上蓋著連錢花紋的墊子,碰到前面有條河,馬一直不肯渡過去。王武子說:"這一定是馬捨不得弄壞墊子。"就叫人解下墊子,馬就徑直渡過去了。
【評析】
因為喜好騎馬,自然也喜好馬,王濟便也盡心去研究關於馬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愛好,所以很快知道了馬不肯渡水的原因。正所謂熟能生巧,慢慢積累下來便可精通,成為專家。

明帝喬裝觀風水
【原文】
晉明帝解佔冢宅[1],聞郭璞為人葬,帝微服往看,因問主人:"何以葬龍角?此法當滅族!"主人曰:"郭雲:‘此葬龍耳,不出三年,當致天子。’"帝問:"為[2]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3]天子問耳。"


【註釋】
[1]解佔冢(zhǒnɡ)宅:對於風水堪輿的事情懂得很多。解:能願動詞,能,會。
[2]為:通"解",能,會。[3]致:招引來。
【譯文】
晉明帝會按風水選擇墳地和宅基地。他聽說郭璞為別人找了一塊墳地,就換上便服去察看,又問墓地主人:"為什麼葬在龍角上?這種葬法將會滅族的!"主人說:"郭璞說過,這是葬在龍耳上,不出三年,就會引來天子。"明帝問:"是引來天子,還是出個天子呢?"主人回答說:"不是出個天子,是能引得天子來問呀。"
【評析】
郭璞在魏晉時期就因會看風水而聞名,並且人們對他所看的風水已經到了深信不疑的程度。當時就連稍懂風水之事的晉明帝一聽說郭璞要給人看風水選墓地也連忙化了裝去觀看。然而卻見到郭璞給人看的風水是一種大凶的預兆,晉明帝禁不住疑惑地問主人為什麼這樣葬。主人告訴他,因為郭璞先生說這樣的葬法會招致天子的到來。可見郭璞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明帝的到來也驗證了郭璞確實具有這樣的能力。

王導卜卦
【原文】
王丞相[1]令郭璞試作一卦,卦成,郭意色甚惡,雲:"公有震厄[2]!"王問:"有可消伏理不[3]?"郭曰:"命駕西出數里。得一柏樹,截斷如公長,置床上常寢處,災可消矣。"王從其語。數日中。果震柏粉碎,子弟皆稱慶。大將軍雲:"君乃復委罪[4]於樹木。"


【註釋】
[1]王丞相:即王導。
[2]震厄(è):雷擊的災難。
[3]消伏:消除。"不"同"否"。
[4]委罪:轉嫁罪責、推讓過錯。
【譯文】
丞相王導叫郭璞試著佔一卦,卦象得出來了,郭璞的心情和臉色都很不好,說:"您有遭雷擊的災難。"王導問:"有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災難?"郭璞說:"坐車往西走幾里地,那裡有一棵柏樹,截下一段和您一樣高的樹幹,放在床上經常睡的那個位置,災難就可以消除了。"王導照他說的去做。過了幾天,雷電果然把柏木擊得粉碎,子侄們都表示慶賀。大將軍王敦對郭璞說:"您竟然能把罪過推給樹木!"
【評析】
丞相王導對郭璞的玄術頗感興趣,於是就請郭璞給他算卦,郭璞把王導的雷震之災轉嫁到了一節柏樹上,把柏樹擊得粉碎。郭璞精通易玄,之所以被後人奉為風水史上的鼻祖,被稱為堪輿的祖師爺之一,這些也算是實至名歸。事後王導的行為也遭到了性格豪爽的王敦的戲謔。

郗愔痴道吞符篆
【原文】
郗愔信道甚精勤[1],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聞於法開[2]有名,往迎之。既來便脈,雲:"君侯[3]所患,正是精進[4]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5]與之,一服即大下[6]。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7]也。


【註釋】
[1]郗愔信道甚精勤:郗愔信奉天師道,曾經絕谷十餘年,認為喝符水可以健身治病。
[2]於法開:晉時高僧,精通佛法,擅長醫術。
[3]君侯:對列侯和尊貴者的敬稱。
[4]精進:佛教用語,這裡指專心無雜念、上進不懈怠。
[5]合:配製。湯:指中藥湯劑。
[6]大下:大瀉、瀉得厲害。
[7]符:也叫符策,道士寫在紙上用以驅邪治病的神秘符號,用水服下,據說可以祛病延年。
【譯文】
郗愔信奉天師道,非常虔誠。他常常肚子疼,很多醫生都治療不好。聽說於法開有名氣,就去接他來。於法開來了就切脈,切完脈說:"君侯害的病,恰恰是過分虔誠所引起的呀。"就配了一付湯藥給郗愔。一服藥就大瀉,瀉下幾堆像拳頭那麼大的紙團;剖開一看,原來是先前所吃下的符。
【評析】
郗愔痴迷天師道,有病的時候也不去外面就醫,而是服用那些請來的道士們畫的符篆,終於引致了大問題,於法開便譏笑他:"這都是因為你太過於虔誠了才導致的。"結果吃了於法開的瀉藥,瀉出來的全是以前吃進去的那些符篆。

巧藝 第二十一

客人彈棋勝文帝
【原文】
彈棋[1]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文帝於此戲特妙[2],用手巾角拂之[3],無不中。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客著葛巾[4]角,低頭拂棋,妙逾於帝。
【註釋】
[1]彈棋:一種棋類遊戲,賭輸贏。兩人對局,在棋盤上放黑白子各十二顆,用手指或他物彈動棋子撞擊對方棋子並攻破對方棋門為勝利。這種遊戲起源於西漢,東漢逐漸失傳,建安時宮女模仿彈棋,用金釵、玉梳在梳妝的鏡匣上游戲,其後漸又盛行。因此,這裡說彈棋始自魏宮內,並不準確。
[2]文帝:即魏文帝曹丕。妙:擅長。
[3]巾角拂之:用手巾的一角把棋子掃起來。
[4]著:頭戴。葛巾:葛布頭巾。
【譯文】
彈棋是從魏代後宮開始出現的,用梳妝的鏡匣來遊戲。魏文帝對這種遊戲特別精通,能用手巾角去彈起棋子,沒有彈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稱能這樣做,文帝就叫他試一試。客人戴著葛巾,就低著頭用葛巾角去撥動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評析】
據史書記載,大概在西漢的時候就有彈棋的遊戲,而到了魏晉朝代則更為盛行。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時玩這個遊戲的人技藝已經很熟練了,甚至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

文帝撐木陵雲臺
【原文】
陵雲臺[1]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2]。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3]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註釋】
[1]陵雲臺:樓臺名,在今洛陽東,魏文帝時建造,高五丈,方四丈。
[2]錙(zī)銖(zhū):古時候的重量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比喻非常輕。負揭:秤桿的上翹與下垂。即欠負、高舉、差別的意思。
[3]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叡。
【譯文】
陵雲臺樓臺精巧,建造之前先稱過所有木材的輕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後才築臺,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樓臺雖然高峻,常隨風搖擺,可是始終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雲臺,害怕它情況危險,另外用大木頭支撐著它,樓臺隨即就倒塌了。輿論認為這是重心偏向一邊的緣故。
【評析】
陵雲臺的設計精妙,已經充分顯示出當時人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只是魏明帝對這方面並不瞭解,只是憑個人愛好,覺得危險便加木樁去支撐,最後還是導致了陵雲臺重力失衡而傾斜。

韋誕題匾染白頭
【原文】
韋仲將能書[1]。魏明帝[2]起殿,欲安榜[3],使仲將登梯題之。既下,頭鬢皓然[4],因敕兒孫勿復學書。
【註釋】
[1]韋仲將:即韋誕,字仲將,三國時魏國京兆杜陵人,文采不凡,擅長楷書大字,官至光祿大夫。能書:擅長書法。
[2]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睿。
[3]榜:匾額。
[4]皓然:雪白的樣子。
【譯文】
韋仲將擅長書法。魏明帝修建宮殿,想掛個匾,就派仲將登上梯子去題匾。下來後,鬢髮全白了。因此便告誡子孫不要再學習書法。
【評析】
明帝因建造一個宮殿想要掛個匾額上去,就想到了擅長書法的韋誕,但這個時候宮殿已經建得很高了,所以只能讓他爬梯子上去題匾,下來後兩鬢都白了。想必那個高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是鑑於皇命難為,韋誕還是被迫上去了。於是他就告誡他的子孫們,以後不要再學習書法了。

鍾會仿書騙劍
【原文】
鍾會是荀濟北從舅[1],二人情好不協[2]。荀有寶劍,可直百萬,常在母鐘夫人許。會善書。學荀手跡,作書與母取劍,仍[3]竊去不還。苟勖知是鍾而無由得也,思所以報之。後鍾兄弟以千萬起一宅。始成,甚精麗,未得移住。荀極善畫,乃潛往畫鍾門堂,作太傅[4]形象,衣冠狀貌如平生。二鍾入門,便大感慟[5],宅遂空廢。


【註釋】
[1]鍾會:鍾繇的兒子。荀濟北:即荀勖。從舅:指母親的叔伯兄弟。
[2]情好不協:感情不和。
[3]仍:於是。
[4]太傅:即鍾繇。曹魏太傅,鍾會之父。這個時候鍾繇已經去世了。
[5]感慟(tònɡ):感傷悲痛。
【譯文】
鍾會是濟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兩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寶劍,約值一百萬,經常放在他母親鍾夫人那裡。鍾會擅長書法,就模仿荀勖筆跡,寫了一封信給他母親要寶劍,於是就偷去不還回來。荀勖知道是鍾會幹的事,可是沒有辦法要回來,就想法報復他。後來鍾家兄弟花了一千萬修建一所住宅,剛落成,非常精美,還沒有搬進去住。荀勖很擅長繪畫,就偷偷地到鍾會的新居去,畫上鍾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樣。鍾毓和鍾會兄弟進門看見,就大為感傷哀痛,不敢住進去,房子於是閒置不用。
【評析】
鍾會早就覬覦堂舅荀勖那把價值連城的寶劍,因為他擅長書法,於是便偽造書信從荀勖的母親那騙取了寶劍。荀勖為了報復鍾會,也在鍾氏兄弟剛建造好的豪宅上面畫上了鍾會父親的畫像,讓他們不忍心住進這幢豪宅。這個故事講的是他們之間的惡作劇,但是也表現了兩人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的造詣。

戴逵求學範宣
【原文】
戴安道就範宣[1]學,視範所為,範讀書亦讀書,範抄書亦抄書。唯獨好畫,範以為無用,不宜勞思於此。戴乃畫《南都賦》圖[2],範看畢諮嗟[3]。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註釋】
[1]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範宣:字宣子,晉人,精通儒籍,被召為太學博士、散騎郎,推辭不就。居家貧儉,以講誦為業。
[2]《南都賦》:東漢張衡所作的記述漢朝南都盛況的一篇賦。南都,即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生長的地方,又在漢朝京都洛陽之南,所以稱為南都。
[3]諮嗟(jiē):嗟嘆、讚賞。
【譯文】
戴安道登門向範宣學習,處處模仿範宣的做法,範宣讀書,他也讀書,範宣抄書,他也抄書。唯獨喜歡繪畫,範宣認為沒有用處,不應該在這方面費心勞神。戴安道於是畫了《南都賦》圖,範宣看了,讚歎不已,認為很有好處,這才重視繪畫。
【評析】
範宣是戴逵學習的榜樣,事事都以他為標準,但是對於繪畫的理解就不如戴逵。擅長書畫的戴逵根據張衡的名作《南都賦》,畫成了《南都賦》的圖,令範宣贊嘆不已,於是改變了對繪畫的看法,並重視起來。

顧愷之畫裴添須
【原文】
顧長康畫裴叔則[1],頰上益[2]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3],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4]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5]。顧愷之
【註釋】
[1]顧長康:即顧愷之。裴叔則:即裴楷。
[2]益:多畫了。
[3]識具:見識與才能。
[4]定:的確。
[5]未安時:沒畫時。
【譯文】
顧長康給裴叔則畫像,臉頰上多畫了三根鬍子。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顧長康說:"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識,這恰恰是表現他的才識。"看畫的人尋味起畫像來,確實覺得增加了三根鬍子才更有氣韻,遠遠勝過還沒有添上的時候。
【評析】
顧愷之畫畫有著自己的體會和意念,由眼到心,由心裡想出來則畫像自然更加傳神。

輕雲蔽日巧點睛
【原文】
顧長康好寫[1]起人形。欲圖殷荊州[2]。殷曰:"我形惡[3],不煩耳。"顧曰:"明府正為眼爾[4]。但明點童子[5],飛白[6]拂其上,使如輕雲之蔽日。"
【註釋】


[1]顧長康:即顧愷之。寫:圖畫。
[2]殷荊州:即殷仲堪。
[3]形惡:長得不好。殷仲堪有一隻眼睛失明,所以不願意被畫。
[4]"明府"句:殷仲堪瞎了一隻眼,因此不願意畫像。
[5]童子:同"瞳子",瞳仁。
[6]飛白:中國書畫的一種筆法,枯筆中露出絲絲白地。
【譯文】
顧長康喜歡人物寫生。他想畫荊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說:"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煩你了。"顧長康說:"明府只是因為眼睛罷了。只要明顯地點出瞳仁,用飛白筆法輕輕掠過上面,讓它像一抹輕雲遮住太陽一樣,這不很好嗎?"
【評析】
當年為了給父親治病,殷仲堪傾心研究醫術,因為不小心把藥弄到眼睛裡,結果瞎了一隻眼睛。正因如此,他認為自己容貌醜陋不堪,而不願意讓顧愷之畫像,而顧愷之則用巧妙的畫法掩蓋了殷仲堪的缺點。說明當時顧愷之的繪畫藝術已經能從寫實到寫意了,說明他的技藝已經進入了一定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