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別解1—1

今天是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農曆二月初八。從今天起,開始講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別解1—1


《世說新語》不好讀,是因為行文非常簡潔,文中涉及的時代和諸多人物,大家又都比較陌生。書中是一則一則地簡單記述了反映那個時代士大夫精神和生活面貌的一些小片段,所以讀起來比較吃力。

就比如《春秋》,記事就更加簡潔了。孔子的主要目的借紀事來彰顯儒家的價值觀,往往一字定褒貶,所以有了“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說法!

但是,孔子作的《春秋》,不僅亂臣賊子懼,連讀書人也“懼”,因為孔子行文太簡潔了,往往一句話涉及很多人物和歷史事件。比如“鄭伯克段於焉”,《春秋》就這麼6個字。但是如果要解釋清楚這幾個字,就需要費很多唇舌。為了方便讀者理解閱讀,歷史上就有很多人注《春秋》,其中有三家的註釋非常優秀,當然流傳最廣的當數左丘明的註釋《左轉》。

《世說新語》別解1—1

關羽夜讀春秋


三國時期,關羽喜讀《春秋》,可見關聖人不只是一介武夫,還是個非常不簡單的讀書人。會讀書,做人做得好,所以整部《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只有關羽被封神。那個年代,遍地文盲,作為一名武將,作為一名愛讀《春秋》的武將,關羽已經很不簡單了。至於關羽讀的是原版《春秋》,還是註解版《春秋》,他到底讀懂沒讀懂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作為一名武將,那也很不簡單了。

當然,解讀《世說新語》比解讀《春秋》要容易很多。閒話少敘,下面進入正文。


德行篇

1、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以上是開篇——德行篇的第一則。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文章,把誰放在開頭,作者都是有考慮的。《世說新語》的作者是劉義慶。他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侄子,長沙景王劉道憐的二兒子,後來過繼給其叔臨川王劉道規。

在劉義慶15歲時,就一路平步青雲。在所有擔任的官職裡面,秘書監一職,為他以後組織人力編撰《世說新語》奠定了良好基礎。因為這個職務的主要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這就使劉義慶有機會接觸、博覽皇家典籍。這是一方面。

另外,據《宋書》記載,劉義慶 “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總之,劉義慶是個不慕名利、愛好文學、博古通今的恬淡皇族。

所以,在過往的歷史長河裡,劉義慶被東晉的名士風流深深打動,他欣賞他們,所以願意攜取其中的朵朵浪花,用文字固定下來,並讓他們流傳下去,在未來的世世代代中,高山琴韻覓知音,共鳴他心底的每一首歌。能感受東晉的名士風流,知道我們的祖先還曾譜寫了這樣的絢爛華章,我們理應感謝劉義慶的努力。

《世說新語》別解1—1

竹林七賢圖


在東漢末年,有三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那就是士大夫階層、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其中的鬥爭非常劇烈。陳仲舉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我們可以看出,劉義慶是傾向於士大夫階層的,所以他把陳仲舉等士大夫階層的人放在了德行篇的開篇部分,認為他們的確是道德行為的楷模、

那麼陳仲舉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就是那個家喻戶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陳蕃,這個典故常常被家長用來勸勉孩子打掃衛生。但是,我在這裡多說一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掃天下”的遠大志向的,每個人的人生是絕對不同的,就像樹木還有松樹、柳樹、槐樹之別,何況是人呢?所,讓孩子做好他自己就可以了。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個“人”的方位很廣,當然包括自己的孩子。當然這是題外話。

陳蕃是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人,應該說一口河南話。他生活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出師表》中有句;“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兩個皇帝因為《出師表》的廣泛傳播,以昏庸、被臣子痛恨而聞名於世。陳蕃在這個衰敗的政治環境下,成為了一代名臣和重臣。一個人成為重臣,只是說明他位重權高,秦檜也曾經是重臣。但是名臣二字,就透露出明顯的褒揚成分。陳蕃在當時情況下,名臣、重臣兼具,的確很不容易的。如果一個人內養不足,內在沒有強大的力量,是駕馭不了錯綜複雜的局面的。

據說陳蕃在少年時期就有大志。一般情況下,一個人非常有成就,不是遇到了好父母,就是遇到了好老師。陳蕃就遇到了一個好老師——胡廣。胡廣,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東漢時期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後漢書》有他的傳記。胡廣以孝廉被舉薦,任職期間,無論在朝廷還是在民間,都享有很高的聲望。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萬事不理問伯始(胡廣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陳蕃師從這樣正直、有作為的人物為老師,少年時便有大志,成年時名震士林,也就不足為奇了。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這句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是說陳蕃的言行不僅成為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標杆,成為讀書人的榜樣,而且成為當時整個社會的光輝典範。

“士”這個字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不同的意義。先秦時,“士”是指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到了春秋時期,“士”就不再是貴族階層了,大多淪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靠田租生活。戰國以後,“士”成為讀書人的的通稱,是指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而且進一步分化,有的成為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的成為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的成為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的成為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到了東漢末年,“士”就更定型為讀書人的代稱。

總之,陳蕃不僅成為讀書人的楷模,而且成為天下人的楷模。

作者評價他說陳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可見陳蕃的氣度非同凡響。他只是往車上一站,氣勢就呼之欲出,由內而外透著要做大事情的樣子。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詞,那就是猥瑣。猥瑣這個詞很抽象,只有當你看到一個人的猥瑣狀態時,你就會說這個人真猥瑣。但是猥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若干年前,我曾特意查了查字典。

字典解釋說,猥瑣是指“鄙陋卑劣、庸俗卑下,還有(形態)卑小或(容貌舉止)庸俗不大方。”我就把上面解釋中所涉及的所有詞語“鄙陋”啦、“卑劣”啦、“庸俗”啦、“卑下”啦、“大方”啦,這幾個詞語逐個查了一遍,最終找到了造成一個人猥瑣形象的原因,那就是沒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道德的操守。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操守,就會在行為舉止上表現出猥瑣的樣子來。自從那時起,我就一往無前,踏上了澡雪精神、陶冶情操的道路。

《世說新語》別解1—1

陳蕃畫像


陳蕃的行為舉止,當然有很多,但是作者只是選取了登車攬轡這個動作,並給出了一個特寫鏡頭。讓陳蕃的光輝想象永遠定格。登車,踏上救國救民的征途;攬轡,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決心。

那麼,陳仲舉有沒有駕馭能力呢?別的不知道了,在領導士林方面,應該是沒有問題,他已經成為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核心。但是有沒有“澄清天下”的能力,這就不好說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士大夫階層同宦官的鬥爭中,陳蕃和竇太后的父親竇武定計誅殺宦官。由於消息洩露,竇武沒能成功,危急時刻,陳蕃率領屬下官員以及太學生80餘人,手持兵器衝入宮門,經過一番刀光劍影的廝殺,陳蕃最終被宦官帶領的軍隊逮捕並殺害。如果是這樣,不能說他實現了“澄清天下”的志願。

作者行文很慎重,只是說陳仲舉“有澄清天下之志”。大家都能看出,陳蕃是有這樣的志向的。至於,能力達到沒有,因為他的被殺,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曹操也曾經謀殺董卓,也沒成功,但是,曹操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

所以,一個人,有志向,這是主觀因素,但是這個志向能不能實現,這就要看客觀因素具備不具備了。這也就是諸葛亮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這不是說,人樹立遠大志向沒有用。雖然這個志向能不能最終得以實現,有時候不是自己說了算的,但是一個人要有“只問耕耘、不為收穫”的決心和心態。那麼,這個積極進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就為後人樹立了榜樣,成為後人效法的對象。諸葛亮成功沒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說他沒有實現他的願望和志向,但是,他“兩朝開濟老臣心”的不懈的努力,“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行為感動了無數後人,去為理想而奮鬥。

概括總結完陳蕃的為人後,作者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他說陳蕃被任命為豫章太守。這個豫章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唐代詩人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開頭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在漢代的時候,南昌叫豫章。我覺得,豫章這個名字的確很古樸,符合漢代這個時期的時代特點。

《世說新語》別解1—1

江西南昌滕王閣


當陳蕃下車伊始,剛到豫章,就問屬下:“徐孺子住在哪裡?”並表示想先驅車去看望一下他。


這個徐孺子是誰呢?徐孺子,名叫徐稚,豫章郡南昌縣人,是江西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賢士。他博學多識,淡泊名利,政府多次徵召他做官,他都沒有答應。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南州高士"。

江西之前肯定也有賢士,但是隻有徐孺子在陳蕃的敬重下,成為著名的賢士。俗話說“花花轎子,人抬人。人抬人高。”陳蕃的這個舉動,彰顯了自己重視人才的觀念,同時也使得徐孺子名聞天下。

總聽到人們說,“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實際上,任何一個想要發展的國家、單位、集體沒有不重視人才的,從古至今,一直如此。比如,戰國時期的燕昭王招賢的故事。(熟悉以下故事的朋友,可以忽略不看)

是說燕昭王即位之初,就有“有澄清天下之志”,急於招攬人才。但是,人才卻遲遲沒出現。

於是,一個名叫郭隗的智者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故事。

郭隗說:從前,有一個國君,願意出千兩黃金購買千里馬,然而三年過去了,還沒有買到。突然有個人來說發現了一匹千里馬。國君立即派人帶著千兩黃金前去購買。沒想到派去買馬的人,用五百兩黃金買了一匹死去的千里馬。國君很生氣,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這麼多錢弄一匹死馬的骨頭來呢?”那人說:“如果天下的人聽說您,即使是死去的千里馬,您都捨得花五百兩黃金買來,這說明您是真的喜愛千里馬啊。這件事傳揚出去後,您還愁活得千里馬不會來嗎?。”果然,沒過幾天,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講完故事,郭隗說:“我將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大王您想要招攬人才,就從我郭隗開始吧。如果像我這樣沒什麼才能的人,都能被國君重用,那真正的人才,必然會聞風而動,不遠千里萬里,來投奔您,願意受您驅遣。”

燕昭王採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並建造黃金臺廣招天下才士,發起一輪人才爭奪戰。這一站打得漂亮,天下人才紛紛來到燕國,其中就有《六國論》中提到的軍事家樂毅、陰陽家鄒衍,遊說家劇辛等人。燕國很快就出現了“士爭湊燕”的局面,為燕國逐步走向富強鋪平了道路。

《世說新語》別解1—1


所以,從來奮發圖強的人,都會知道事業的根本在人才,都會尊重人才、招攬人才。不只是21世紀才是重視人才的時代。一個不想奮發圖強的領導,只想當官不想做事,人才當然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陳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必然會重視人才。

於是,他剛到南昌地界就要去看望當地的名人、賢者,就是要做出招賢、尊賢的姿態。他知道,要實現澄清天下的志向,光靠自己一個人是遠遠不夠,需要團結大批人才在自己周圍。

所以,他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發表履新講話,不是先看看自己將要戰鬥一段時間的大辦公室,而是先要拜訪徐孺子。不僅如此,而且在此之後,還繼續拿出尊重人才的姿態來,特地為徐孺子準備了一個榻。這個榻,到底是竹榻、還是木榻,還是什麼榻,不得而知,但是江西多竹子,竹榻的可能性很大。當然也有人說是摺疊榻,因為據記載,徐孺子來了,陳蕃就把榻放下來;徐孺子一離開,馬上把榻收好高高掛起來,不是摺疊的不好掛起來。一笑。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的“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說的就是這個典故。大家看,同樣一件事,經王勃的口一說,就顯得那麼文雅、優美。

陳蕃的這個做法,堪比燕昭王的黃金臺。

就是因為陳蕃的尊重,自此以後,徐孺子受到歷朝歷代人們的敬重和懷念,祭祀活動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徐孺子垂釣的地方,人們還建造了孺子亭,成為南昌十景之一

《世說新語》別解1—1

南昌名勝孺子亭


陳蕃提出這個想法後,主簿說:“群情慾府君先入廨。”主簿大概相當於辦公廳秘書一類的文職官員。他說這話最合適。主簿說我們大家的意思是請您先去官府。

為什麼他們一直請求陳蕃先到官府?為了迎接新任長官,他們不知道怎麼折騰、打掃衛生呢。據說,有的地方,長官不視察完,下屬連廁所也不能用。精氣神,就能保持那麼一會兒,快點領著新長官看完了,大家都輕鬆。

但是,陳蕃怎麼可能讓下屬牽著鼻子走呢?你們大家的意見?別拿大家來壓我,你們大家的意見就對嗎?

要不當領導,先要確立正確的三觀,做人做事做官,心裡都應該有明確的價值尺度,該堅持什麼,該反對什麼,心裡明明白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堅持原則”。如果心裡只裝著自私自利的想法,那肯定是一本糊塗賬。所以說,一個人想要“澄清天下”,先要澄清自己的內心和精神世界。

陳蕃的內心是清澈乾淨的,他心裡有一杆稱,裝著全天下的人才。陳蕃回答說:“周武王剛剛滅掉商朝,天下百廢待興,武王忙得席不暇暖,卻顧不上休息就忙著封賞賢人商容。我先去向當地的賢人表達敬意,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陳蕃真的有“澄清天下之志”啊。從他回答的來看,他有暗暗自比周武王之嫌。但是一個地方長官,的確如同一個土皇上。如果地方一把手,甚至單位一把手,認識水平上不去,覺悟不高,那站位也不會很高,那他想要做出利國利民利事業的事情來,是很難的了。

這裡介紹一下,據《史記》、《韓詩外傳》等書籍記載,商容是商末紂王時期,主掌禮樂的大臣,著名賢者,受到殷民的愛戴。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尊重殷商的忠臣賢人,不僅表彰了商容的家鄉,而且準備任命商容為三公。但是商容沒有答應。

歷史的確是個小姑娘,任人裝扮。在諸多記載商容的簡短文字裡,疑點較多,在這裡不再節外生枝了。總之,商容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個賢者,知道這一點就夠了。

不知道陳蕃這樣的做法,是不是為他招來了人才。文章沒有交代,但是,當時士大夫階層、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對陳蕃這樣胸懷天下的人,為壯大士大夫階層的力量,到處網羅人才,也是勢在必行。

這一則也告訴我們,一個有德行的人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能夠挖掘人才、尊重人才、扶持人才!

第一篇第一則講讀完畢,謝謝朋友們的閱讀。


歡迎大家關注@青紫Kiki ,願我們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