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滴灌玉米播種的株行距配置問題與建議

昨天,與大家講了玉米適當晚播的必要性和意義,對於玉米播種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株行距配置的問題。

密植是新疆農業增產的重要途徑,也是新疆滴灌玉米增產的基本途徑。在種植密度較高時,採用合理的株行配置方式有利於玉米的生長;也是實現高密度種植與機械管理等新技術結合的重要手段。

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適宜密度下寬窄行種植,可以改善群體結構、減少株間競爭、促進個體生長髮育、提高葉面積、增加幹物質積累,為經濟產量的提高奠定物質基礎,行距與密度之間存在明顯互作。

目前團隊以滴灌玉米為研究主體,先後開展了滴灌玉米品種選用、株行距配置、滴灌系統優化、需水需肥規律、專用肥開發、水肥一體化方案、根水肥協同調控,開展了十幾年研究。形成了以上面五個發明專利為主體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我們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課題支撐下,2011~2014年在沙灣縣烏蘭烏蘇,採用中晚熟玉米單交種鄭單958。採用窄行(x1)、寬行(x2)、密度(x3)三因素五水平二次迴歸旋轉組合的試驗設計。設計了23個處理,開展了滴灌玉米最佳株行距試驗。

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研究發現,發現窄行為30.1cm、寬行為90cm、密度為7777株/畝時,產量最高為;當窄行取20cm、寬行取60cm、密度為8333株/畝時,產量次之。結合機械作業需要,我們提出棉區30+90cm的栽培模式,冷涼區20+70cm的栽培模式,並且獲得相關發明專利,也開發了相關農具。

上面是我們從栽培角度講的株行距,下面我們結合水肥運移規律分析一下,滴灌玉米寬窄栽培的意義和必要性。

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是在棉花滴灌基礎上興起的,是糧食作物灌溉制度的一次改革。滴灌施肥獨特的水肥供應方式使玉米根區土壤環境、水肥吸收過程和運移機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由於滴灌隨水施肥的特點,養分也集中分佈在由滴水形成的溼潤體內,在土深50cm 以下養分含量顯著降低;另外滴灌可適時適量灌溉施肥,“水分養分同時供應,少量多次,養分平衡”的施肥方式,有利於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另外,滴灌不僅對水肥分佈產生影響,與普通溝灌相比,其獨特的水肥供應方式和灌溉量使玉米的整個養分吸收過程和運移機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氮磷鉀養分在土壤中的運移特點因土壤質地、肥料種類以及施肥策略而異。尿素隨水滴施後容易隨水分運移;氮肥全部滴施後,其移動距離可以達到40cm;磷肥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動性相對氮素而言較弱,滴施磷肥的垂直和橫向移動主要發生在0~10cm;鉀素的移動性相對氮素而言較弱,而較磷素強,滴施鉀肥的垂直和橫向移動主要發生在0~30 cm距離內。

從肥料角度講,我們氮磷鉀運移的距離分別是40、10、30cm,同樣氮磷鉀只有運移的玉米根系附近才能被玉米吸收。本人連續從2013-2018年進行玉米根系分佈狀況研究發現:滴灌玉米的根系主要分佈範圍水平0~25cm,垂直0~20cm的橢圓形內。氮磷鉀必須運移到玉米根系附近才能被吸收,而且玉米根系範圍0-25cm單側距離13cm,磷肥運移距離10cm;理論上講,播種行與滴灌距離超過23cm磷肥分佈區和根系分佈區將無法重疊。因此,需要將播種行與滴灌帶的距離控制在23cm以內。

滴灌玉米株行距配置策略及建議

結合生產實際和滴灌水肥一體化需求,我們建議玉米播種一定要考慮寬窄行種植;寬行控制在70-90釐米,窄行控制在20-40釐米,採用一膜一管兩管方式或者一膜一管四行的模式;具體播種密度結合玉米的品種特性考慮,整體上不建議低於6000株/畝,不要高於8500株/畝。

明天我將繼續與大家分析玉米滴灌帶流量選擇和出苗水灌溉的相關問題。

作者:新疆農墾科學院梁飛,希望對大家有用,具體操作可以私信我,另外其他平臺轉載請私信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