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到过山东,只要有一丝丝吃货精神的人,一定听说过济南的把子肉和济宁的甏肉。二者发展至今,无论食材、制作工序还是外观形状,甚至连口感都如出一辙,因此,近几年来,网上的争议不少,济南的批评济宁甏肉抄袭济南把子肉,济宁的反过来说济宁甏肉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那么究竟谁模仿了谁?我们今天必须理清头绪。

关于济南把子肉的由来,把子肉的爱好者将之归功于东汉末年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因为刘关张结义事实上就是拜把子,把子肉由此而来,合乎情理,且其历史越悠久,就越有可能被抄袭或模仿。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事实:就是正宗的把子肉一定要先用油炸至暗红色后再放酱油细火慢炖。而在东汉末期,食用油多为动物油脂,根本就没有植物油,就算有动物油脂,也只是皇宫贵族的常用品,通常用于点灯,很少食用,刘关张结义时,都还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平民百姓哪能弄来足够多的油用于炸肉?且在那个时候,虽有肉酱、酱豉、清酱之类的调味品,但只有皇宫贵族才享用得起,哪里弄得到酱油?所以,济南把子肉起源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说法,基本上是站不住脚的。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1、济南把子肉

除了桃园结义拜把子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著名的拜把子,一次是隋朝末年的秦叔宝、罗成等四十六友结拜,然而隋朝末年,酱油和植物油也还未诞生,因此这一次结拜吃的肉也不是把子肉。

另一次著名的拜把子是梁山好汉们的结拜,这时已是北宋末年。早在北宋初期,冶铁技术突飞猛进,铁锅在民间得到普及。铁锅的使用,催生了炒菜的技术。炒菜必须用油,因此,也自然而然的催生了挤榨菜籽油的技术,到了北宋中期,菜籽油在民间也得以普及。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的名称,也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虽然林洪是南宋的人,但他记载的大多是北宋的事,由此可见,酱油在北宋就已开始使用,即算未普及,至少大户人家已经不再陌生。以此为线索,把子肉起源于梁山好汉,最有说服力。

我们暂且将时空穿越到北宋末年的梁山,宋江的弟弟宋清站在忠义堂后面的厨房里,又在为晚饭怎么吃发愁了。作为掌管专一排设筵宴的基层领导,每天都要考虑怎么吃才能讨得众好汉们的开心,为此,宋清简直操碎了心。吃炒菜吧,人太多,炒不过来,况且好汉们生性豪爽,将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几盘子小炒怎能过瘾?还是炖大肉吧,可是宋清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吃大肉,感觉太过油腻,因为那时候厨子炖大肉,除了盐之外,几乎不放任何调料,炖出来的肉煞白煞白的,不仅卖相难看,且口感极其低劣,宋清是位对生活质量有追求的人,一直想要改革炖大肉的制作方法,但又苦于不得要领。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2、水泊梁山

这时,李逵一手抱着一个大坛子进来了,嚷嚷道:“宋老弟,刚才干了一票,抢得两个坛子,快看看装的甚么劳什子,酒不是酒,醋不是醋的?”

宋清虽非大户人家的子弟,但还算是见多识广,连忙打开坛子,认得一坛是菜油,一坛是酱油,不禁大喜,顿时有了改良炖大肉的主意。于是他吩咐厨子精选出很多五花肉,切成长方形的大块,焯水后,放入热油锅中炸至变色时,肥油已经基本走光,此时捞出,放入掺了酱油、姜葱的汤中细火慢炖,过了片刻,又想到大家平日里吃大肉吃得太多,常常导致便秘,于是又放了一些可以治疗便秘的八角茴香进去。火候到时,香气四溢,飘散到忠义堂中,众好汉们再也没有闲情吹牛调侃,一窝蜂闻香而去。鲁智深最是心急,跑在前面,不由分说掀开锅盖,捞出一块肉来,但见那肉色泽红亮,煞是动人;塞进口中,直觉入口醇香,满嘴生津,肥肉部分肥而不腻,瘦肉部分瘦而不柴;落入肚内,顿感荡气回肠。不禁大喝一声“快拿酒来!”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3、李逵把守的黑风口

从此,梁山炖大肉就改用了这种方法,但那时还不叫把子肉,依然称为炖大肉。每当梁山好汉出去劫富不济贫时,首先抢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菜油和酱油。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被时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打败,宋江投降,不久即遇害。宋江遇害后,宋清婉拒朝廷命官,跑到济南隐名埋姓,开了个饭店,主要做梁山炖大肉,别人问他这是什么肉时,他不敢说是梁山好汉吃的炖大肉,念及自己和梁山好汉一同拜过把子,现在流落到了济南,便将这肉取名为济南把子肉。

至于济宁甏肉,由于梁山就在济宁,很多人将济宁甏肉的起源也归功于梁山好汉,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济宁的甏肉必定配有米饭。大家都知道,济宁在明朝没有彻底修通京杭大运河、将南方的大米调到北方之前,粮食基本以小麦为主,没有米饭吃。所以济宁甏肉的最早出现是在明朝,比济南把子肉要晚好几百年。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4、济宁甏肉米饭

济宁“居运道之中”, 因河兴商,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

水路的畅通,吸引了无数南方的商家往返济宁进行贸易,那时候的船,动力全靠人工,因此每一趟商船,都需要很多船工,人多了,吃饭就成了问题。上岸吃饭,耽误时间,且各地口味不一样,南方人习惯于吃米饭,到了河南界以后就是以面食为主了,南方人吃不惯,所以,吃饭还是在船上解决。船工干的是体力活,总得吃一点肉,才有力气划船。故而商船上肉是有准备的,但新鲜的蔬菜欠缺,一般由几甏腌咸菜顶替,所谓的甏,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类似于瓷坛。那时候,商船的厨房设备极其有限,通常只有一口炒菜的大锅,一个煮饭的鼎罐。一次,一艘商船上的铁锅破了,船老板无奈之下,用了一个空咸菜甏代替铁锅煮肉,租用这艘船的商人是做药材生意的,平常比较注重食疗,就往甏中放了一些山柰、丁香、八角、白蔻之类的药材进去,然后细火慢炖,逐渐甏内肥肉如玛瑙般微泡四起,肉香阵阵扑鼻。遂捞出一块肉放入嘴中,闭口间,肉已滑入肚内,爽滑至极,却不油、不腻。再将汤汁浇在米饭上,米饭顿增清香,别有一番风味。船老大便将这一炖肉的方法保留下来,这便是最早的甏肉米饭。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5、炖甏肉的甏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看似外观形状一模一样,但制作方法和食材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正宗的济南把子肉一定要先用油炸,佐料只用姜葱、八角、酱油。而济宁甏肉是直接用酱油和多种中药材细火慢炖而成。

济宁甏肉和米饭搭档,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线,属于快餐饮食。发展到现在,甏肉米饭,已经不仅局限在只有甏肉上,又增添了多种特别的菜,如:“面筋肉丸”、“肉卷”、“豆腐块”、“鸡蛋”、“海带”等等,这既丰富发展了甏肉米饭,又更能适应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6、增添了多种菜的甏肉

而济南把子肉作为传统鲁菜,曾经无限风光,以前只是出现在排场较大的宴席上,与九转大肠等著名鲁菜齐名,走的是高大上的路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常去高档一点的饭店消费者,往往喜欢消费更加精致的食物,对于大肉的需求越来越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济南把子肉已经日渐沦落。到了现在,干脆变成了快餐的形式,像济宁甏肉一样,也配米饭,也增添了“面筋肉丸”、“肉卷”、“豆腐块”、“鸡蛋”、“海带”等等,懒一点的商家,也不用油炸了,直接做成了甏肉,所以,如果真要说谁模仿了谁,我个人认为,济南把子肉模仿济宁甏肉的成分要多出很多。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7、神似济宁甏肉的济南把子肉

于我而言,品尝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心境有所不同。每当走进济南把子肉店,我便会想到一个个小人物不安于现状而奋起抗争、最后又不得不安于现状的悲哀。把子肉的主要食材是五花猪肉,猪肉在元朝以前一直不受社会上层待见,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于普通老百姓眼里,总比一般的蔬菜出生要高贵许多,恰似宋江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比普通老百姓稍有优势,但在社会上层眼里,依然属于社会底层一样。宋清将五花猪肉改良成把子肉,一路走到现在,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鲁菜体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名菜,是有钱人宴请贵宾的美味佳肴,曾经风光无限,但最终被高档的酒店抛弃,沦落为快餐,其经历恍惚宋江的整个人生:一个小人物,不甘于社会底层,历经无比艰辛的奋斗后,终于出人头地,但最终依然被上层社会当做用完的马桶刷,远远地丢掉。可是,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呢?

济南把子肉和济宁甏肉,究竟谁在模仿谁?

图8、请猜猜这是什么肉

而品尝甏肉米饭时,我的任何情绪都只限于当下。济宁市金乡县是中国的大蒜之都,出口量和仓储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每年的5至8月是为蒜季,会有超过十万的外地民工涌进金乡务工,这个季节,便是甏肉米饭的旺季,任何一家甏肉店都以客满为患。大蒜从收挖到入库储存,每一个工序都是重体力劳动,临到饭点时,民工们无一不是精疲力尽的走进甏肉店,然而,当甏肉拌着米饭塞进口中后,一个个又精神焕发起来,这时,多数人都会喝上几口老酒,甏肉米饭连同老酒落入腹中,瞬间转化成幸福,上升到脸上。每次在甏肉米饭店看见这个场景,我的内心都会变得无比平和,不错,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本文图片除了图2、图3外,其它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