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处事 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②。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较④,高下相倾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⑨,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同道《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处事  功成弗居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也就出现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他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依赖他们,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同道《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处事  功成弗居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不善,这里指“恶”。

③相:互相。

④较,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倾: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在山谷里大喊一声,你很快会听到回音。

⑦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无为,不乱作为,依照规律,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辞:讲话,告诉,这里指干涉。

⑨恃:依赖,依靠。

同道《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处事  功成弗居

【解析】

大凡经典著作,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著作都是先贤大德的自性真心的流露,大家在读经典著作时,除了理解字的意思和弄懂道理外,更要注意体会领悟字中的真意,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边读边体会身上的感觉,“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能被感觉到。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人过。”"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对修道人来说,不去特意地甄别美丑,善恶,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觉得美,别人可能觉得丑;善的行为也可能会做出恶果。事情可以相互转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 六祖坛经】里有段故事,是六祖开示慧明的一句话,很能说明“善和恶”。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乱作为,在一定的规则,规律下,自然运行。如在政府监管之下,市场化运作,监管不是不管,但由市场自行运作。

行不言之教,也可以说“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等。但在功夫界里有种不言之教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心传口授。弟子若对师父恭敬有加,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这样师父就容易心传给你,你若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和师父一样,当做兄弟关系,就得不到心传。就好像电视台和电视一样,你要定位到某个电视台才能收到这个电视台的节目。另外,“无为”在整个修道过程中的真正意义是“在我的关照下自动完成的”,真的不需要你去做什么,只需要你有一颗向道之心。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不需要去看那么多圣贤之书,都是术语,还看不懂。要抛弃智巧的行为,走大道,不要去走捷径。当然,在修炼之初,你还没有感觉到道之前,还是需要一些有为之法,如打坐,站桩,做些动功,任何一种法门,佛,道 ,医,儒,武入道都可以,到最后都万法归宗,都是一样的。找寻明师是必要的。

同道《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处事  功成弗居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世界文化的源泉,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