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回,發生在劉琮決定投降曹操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宋忠、關羽、劉備和伊籍。原文如下: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雲長大驚,隨捉宋忠至新野見玄德,備言其事。玄德聞之大哭。張飛曰:“事已如此,可先斬宋忠,隨起兵渡江,奪了襄陽,殺了蔡氏、劉琮,然後與曹操交戰。”玄德曰:“你且緘口。我自有斟酌。”乃叱宋忠曰:“你知眾人作事,何不早來報我?今雖斬汝無益於事。可速去。”忠拜謝,抱頭鼠竄而去。玄德正憂悶間,忽報公子劉琦差伊籍到來。玄德感伊籍昔日相救之恩,降階迎之,再三稱謝。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籍曰:“大公子在江夏,聞荊州已故,蔡夫人與蔡瑁等商議,不來報喪,竟立劉琮為主。公子差人往襄陽探聽,回說是實;恐使君不知,特差某齎哀書呈報,並求使君盡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陽問罪。”玄德看書畢,謂伊籍曰:“機伯只知劉琮僭立,更不知劉琮已將荊襄九郡獻與曹操矣!”……籍曰:“若如此,使君不如以弔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使君矣。”孔明曰:“機伯之言是也。主公可從之。”玄德垂淚曰:“吾兄臨危託孤於我,今若執其子而奪其地,異日死於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率兵進攻荊州,劉表之子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勸說下決定投降。劉琮派宋忠前往曹操軍中獻降,卻在返回途中被關羽截住。在關羽的逼問下,宋忠說出了劉琮投降的消息。毫不知情的劉備大吃一驚。張飛、伊籍和諸葛亮都建議劉備揮軍攻佔荊州,去遭到了劉備的拒絕。最終,劉備帶著荊州十餘萬百姓南撤。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口中的“九泉之下”, 意為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陰間。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魏書·陽平王傳》中的“若為死鬼,永曠天顏,九泉之下,實深重恨。”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小說中提到的宋忠透露劉琮投降曹操的消息及劉備拒絕進攻襄陽等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漢魏春秋》載:“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曲議。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結合《三國志》相關傳記來看,當劉備得知劉琮已經投降曹操時,其手下的確有人建議劉備攻佔襄陽。不過,提出這一建議的人並不是小說中的張飛和伊籍,而是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諸葛亮的這個建議是對是錯呢?從當時局勢來看,這個建議會給劉備集團帶來結果會非常嚴重。


三國成語故事:九泉之下


首先,以劉備孱弱的兵力能否攻佔重兵雲集的荊州州治襄陽就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一旦進攻不利,劉備將傷亡慘重,除了面對襄陽劉琮的軍隊之外,很可能還將面對進展神速的曹操大軍。屆時,雙方夾擊,劉備將面臨覆滅的危險。其次,即便劉備攻佔了襄陽,能否守得住也是個巨大的疑問。面對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劉備留在襄陽,無疑是困守孤城,也會面臨滅頂之災。故此,劉備否定諸葛亮的建議,是明智之舉。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