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洛阳晚报》记者:金曦 /图文

敬民白沙羊肉汤备受汤客赞誉,只因老板怀有“汤人匠心”

每天早上,都有不少汤客来到位于龙门大道与宜人路交叉口东南角的敬民白沙羊肉汤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飘着油花儿和辣椒的羊肉汤,坐下来美滋滋地喝上一口,鲜而不腻,唇齿留香,那感觉,真是太得劲儿了!

初心不忘

从汤馆学徒到汤馆老板

1986年,16岁的刘敬民跟着在洛阳郊区开汤馆的曹改村、曹宽娃当徒弟学熬汤。学艺3年,刘敬民学到了熬汤、制料粉、打烧饼等一身本领。1989年,刘敬民离开汤馆,到洛阳东华大酒楼学厨。几年下来,他制作的菜品在多个烹饪大赛上获过奖。

刘敬民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后来,他承包过招待所,开过酒店,生意火了好几年。虽然钱赚得不少,但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到中年,刘敬民念念不忘洛阳汤,他不想把从师傅手中学到的熬汤技艺丢掉,“开汤馆”成了他的心结。

2008年,38岁的刘敬民在西工区唐宫西路东周百货对面开了一家白沙羊肉汤馆,很快便吸引了众多闻香而至的汤客。

“当时店面只有60多平方米,每天来喝汤的人都排着队,店内座无虚席,往往不到中午1000多碗汤就卖完了。”刘敬民自豪地说,有些老顾客中午还想再喝碗汤,但没有了,他们只好失望而去。

2014年春天,刘敬民在洛龙区宜人路上开了一家白沙羊肉汤馆,汤鲜肉香,价格实惠,深受附近居民喜爱,一传十,十传百,来喝白沙羊肉汤的汤客越来越多,汤馆名气也越来越大。2018年年底,刘敬民对汤馆进行了重新装修,提升了服务品质。目前,虽然门前修路,道路略不通畅,但焕然一新的汤馆仍正常营业。


【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用心熬汤

熬出顾客爱喝的羊肉汤

在敬民白沙羊肉汤馆,顾客可以通过取汤口清楚地看到汤锅里翻滚着的羊肉汤,羊肉在汤锅中上下翻腾,煞是诱人。洁净的窗台上,不锈钢盘里摆着冒着热气、香气扑鼻的大块羊肉和羊腰、羊脑、羊鞭等,还有蒜泥、焦炸丸子、方便面等供顾客选用。

汤馆后厨,那口不锈钢汤锅直径1.2米、深1.2米,每天要煮五六十斤羊脊椎骨。

“每天下午2点多清锅后,在锅中注入清水,将羊脊椎骨下锅,熬煮约一个小时后,在汤尚未沸腾时转小火,撇掉汤沫,然后小火熬至凌晨。”刘敬民说,他每天凌晨3点到汤馆,将200多斤鲜羊肉放入汤中用大火熬煮3个小时,直到早上6点左右,一锅鲜香扑鼻的奶白色羊肉汤就诞生了,“这时,第一批顾客就迎着香味儿来喝汤了”。

从2008年至今,刘敬民熬汤、卖汤10多年,挑羊骨、选羊肉、用香料、控火候……样样都有诀窍。他说,只有肯下本、真用心,才能熬出顾客爱喝的羊肉汤,“汤的品质最重要,汤好不好,汤客一喝就知道,糊弄不了”。

刘敬民承诺:“为保证顾客安全品汤,放心消费,我店始终坚持选用新鲜羊肉、羊骨,绝不使用冷藏肉,绝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欢迎监督。”


【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匠人雄心

誓做洛阳汤文化的推动者

白沙羊肉汤声名鹊起,慕名来向刘敬民学艺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传承熬汤技艺,弘扬洛阳汤文化,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徒弟们学成后,在洛阳大街小巷开了一家又一家白沙羊肉汤馆。据了解,目前洛阳市面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羊肉汤馆老板都曾师从刘敬民。

据悉,除洛阳市区外,在巩义、商丘乃至包头、太原等地都开有白沙羊肉汤馆。至今仍有来自新乡、西安、黄山等地的人找刘敬民学艺,出师开店满一年,经过刘敬民实地考察合格后,才能使用“敬民白沙羊肉汤”招牌。

“都说洛阳汤是洛阳人的灵魂,很多汤客一天若是不喝上一碗汤,会觉得干啥都提不起劲儿。我觉得,所有熬汤的人都要用心熬好汤,让人喝了一天都精精神神的。”刘敬民说。

为了让这碗汤更有味道、更有品质,这些年来,刘敬民前往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四川、内蒙古等地考察,还多次去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品羊肉汤。说起外地羊肉汤的滋味与特色,刘敬民如数家珍,他在考察过这些地方的羊肉汤的品质、特色和经营方法后,不断学习、融合,提高自己的熬汤技术和对汤文化的认识。

几年来,敬民白沙羊肉汤馆先后获得了“洛阳市优质汤馆”“洛阳市人气最旺小吃店”“洛阳市早餐工程示范早餐店”等荣誉称号,“刘敬民白沙羊肉汤”还成功注册商标,成了羊肉汤保护品牌。

“我希望洛阳汤能够走出一条更宽广的路,成为古都闪亮的饮食名片和洛阳符号。我愿和洛阳所有汤馆老板共同努力,做精做强洛阳汤,让洛阳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刘敬民说,熬好汤,卖好汤,从自己做起,誓做洛阳汤文化的推动者。


【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洛阳晚报】刘敬民:誓做洛阳汤文化推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