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雜糧、補營養……你以為在養生,但醫生告訴你:其實在折壽!

生活越來越好,大家也越來越注重健康、注重養生。

然而,下面這些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對身體的危害卻是非常大的。

01

五穀雜糧粉——吃出糖尿病

“多吃五穀,不生雜病!”於是,“五穀雜糧粉”悄然流行起來。

很多人覺得雜糧粉又方便,好處又多!但其實吃多了會傷身。

五穀雜糧最重要就是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磨成粉後膳食纖維反而被破壞了,只剩下澱粉和糖類。

常吃五穀雜糧粉讓血糖的提升速度更快,對身體不利。吃多了,反而會增加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糖尿病。

02

亂補維生素——吃出結石

很多人把維生素當作萬能品,每天吃幾片,覺得有益身體健康。

其實,如果身體不缺乏維生素,無論患何種病,服用維生素都是一種浪費,甚至會加重病情。

例如,胃潰瘍患者大量服用維生素C,不僅無效,還會加重對胃的刺激。

平時有人把維C泡騰片當作提高免疫力的藥品,但只有維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補充。

一旦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還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

03

亂補鈣——當心腎結石

補鈣的觀念在我國可謂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覺得鈣補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強壯,於是大把大把地吃鈣片。

鈣並非補得越多越好——

我國營養協會推薦,體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鈣量約為1000毫克,除了在飲食中獲得外,額外補充的鈣量為300~700毫克。

過量補鈣會影響到人體對鐵和鋅的吸收,還容易引起高鈣血癥、腎結石等併發症。

建議大家選用鈣片時,一定要按照說明書的指示吃。

04

趁熱吃——吃出食道癌

我們國人有著“趁熱喝”、“趁熱吃”的習慣。嘴的慾望是滿足了,消化系統的負擔就太重了。

人的食道十分柔嫩,只能承受50℃~60℃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

如果經常吃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可形成淺表潰瘍。

反覆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變成腫瘤。

日常生活中,不要吃過燙食物,溫度都儘量控制在60℃以下。

05

胡亂進補——吃出了病

很多人都覺得多吃補品能防病治病,但其實亂吃藥吃出了病的例子還真不少。

比如很多人喜歡長期使用有補益功效的中藥,導致脈搏又沉又緊,氣血不流通。

而子女因為孝順父母,給患了癌症的父母買人參和黃芪補身體,結果加速癌症轉移。

要知道,中藥雖好,但是必須要經專業中醫師嚴格辨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才能服用,自己亂吃,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這樣養生不花一分錢

1大笑:長壽的秘訣

據統計,每笑一聲,從臉部到腹部約有80塊肌肉參加體育運動。

大笑100次,相當於騎15分鐘的自行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

不過,高血壓患者、處於疾病恢復期的患者不宜大笑。

2曬太陽:補鈣

俗話說,“陽光是個寶,曬曬身體好”。

人體皮膚上含有大量的7-脫氫膽固醇,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轉化為維生素D3,然後被吸收入血,經肝和腎中羥化酶的作用生成活性維生素D。

活性維生素D可以在腸道、腎臟及骨等多個組織器官發揮作用,既可促進鈣、磷吸收,又能直接調整骨代謝,具有防治骨質疏鬆的作用。

3晚上泡腳:促進血液循環

腳是陰血的大本營,腳一冷,血液循環就會放慢,所以,這個地方就比別處容易感受到冷。

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血管機能,緩解疲勞,促進睡眠。

泡腳時間並非越長越好,應以腳背泛紅、身體微微出汗為宜。

年輕人每天泡15~20分鐘,老年人可延長至20~30分鐘,水溫不要超過40℃。

不過,有靜脈曲張和靜脈血栓、糖尿病、嚴重心臟病的人不適合泡腳。

4勤讀書:防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歸根結底是大腦功能衰退,記憶能力喪失。

勤於讀書、用腦的人,大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張狀態,以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延緩中樞神經老化,帶動血液循環,使全身各系統功能保持協調統一,防治老年痴呆的發生。

5轉動眼球:保護眼睛

電腦、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們工作、學習的好幫手,可是長時間看電腦、看手機,會讓我們的眼睛疲憊不堪。

在工作間隙,可以閉上眼睛,採用上、下、左、右的順序巡迴轉動眼球。每個方向,眼球都應儘可能地達到極限處。

這種轉動眼球的方法,可以鍛鍊眼肌,使眼睛靈活自如,炯炯有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