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案例——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姓名:小羽 性别:男 年龄:3岁

行为描述:小羽自己一个人在旋转瓶盖、随意翻书或敲打积木的时候,嘴里都会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即使爸爸妈妈用语言制止,他也停不下来。每天他自己一个人“玩”的时候或者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的时候,发出“哼哼呷唧”的频率比较高。

功能假设:老师对小羽的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小羽平时在任何时候嘴里都会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其强化物可能是引起关注,也可能是自我刺激。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当小羽自己一个人“玩”的时候爸爸妈妈有意走过去,待在他的旁边。这时,小羽并不看爸爸妈妈,还是自顾自一个人“玩”、嘴里仍然会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由此可以推断,小羽的行为功能并不是引起他人的关注,而是自我刺激。

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案例——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解决方案:

1.小羽的自我刺激行为发生频率比较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小羽不论是一个人“玩”还是与爸爸妈妈待在一起时嘴里都会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可见他不只是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行为,仅仅找到替代行为(比如接儿歌歌词,与“哼哼唧唧”的声音会产生竞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语言制止也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因为刺激源来自身体本身,不容易消除。只有提高小羽的个人能力,让他关注外界环境和事物,打开兴趣面和沟通的渠道,才能降低自我刺激行为发生的率。

2.小羽一个人“玩”的时候,会旋转瓶盖、随意翻书、敲打积木,由此可见,小羽不会功能性地“玩”、大都停留在感官刺激上。所以我们要教小羽功能性地玩玩具。可以先从操作性玩具开始教起,这样,既锻炼了小手肌肉的力量和灵活度、手眼协调的能力,又教会了小羽功能性地玩玩具。(图片来自网站)

——文章摘自《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案例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