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用户68996591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事实,但是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却不是这样的,在黄海海战前期中日曾是势力相当的,只不过中国输在了受制于清朝的封建没落统治下。



北洋舰队被李鸿章创建于公元1888年,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具备近代化条件的水师舰队,是清朝洋务运动中三只舰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这支舰队由100多艘船舰组成(主军舰、辅军舰、运输船),号称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舰队。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操办,前前后后共花费大约数亿两白银。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大都先进,其装备配制都来自于英美等强国的先进设备,不论是攻击力还是防御力都和日本海军相差无几。

在当时那个时代,清朝的北洋水师被冠之以亚洲第一,世界前十。那么说到这一点儿的时候,有不少人会说:那为什么发生在1984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会敗呢?这个结果确实是当时很令人瞠目结舌,不仅仅是清朝朝野,就连日本政府也为之动容,乃至看好中国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都大为震惊!


第一点,日本在丰岛偷袭清军运兵船之后,清军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训练,此前的北洋水师疏于严格训练。反观日本,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基本上就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所以在近代化海军全面素质这方面是远远不及于日本的。

第二点,即便北洋舰队的武器设备都是花费巨资从外国置办进口的,但是从根本上缺乏操纵武器的人,没有经过专业化指导的北洋舰队,即便具备武器优势,但是又能怎样呢?另外一点,黄海海战开始的时候,清军并没有来得及更新弹药且弹药紧缺,这就使得开战之后的北洋舰队只能苦吃“哑巴亏”。


第三点,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后,北洋水师不乏有英明的将领(比如丁汝昌、邓世昌),这些爱国将领大多都积极抗日爱国,而且对大部分爱国官兵都起到了极大的士气鼓舞;但是,在这种民族危亡时刻,仍然还是有个别将领临阵逃脱,消极投降不抵抗,从内部就已经动摇了军心,再加上慈禧、李鸿章等最高层的管理集团却是“拖泥带水”,太不尽如人意。

第四点,真正意义上的“不堪一击”可以说是威海卫之战,在黄海大战结束后,北洋水师仍旧保持有大部分力量,但是为了保存实力(守住家底)的李鸿章没有让北洋水师继续坚守黄海阵地,却傻傻的命令舰队退守威海卫,自认为可以保留实力东山再起的李鸿章大错特错,得知消息的日本下一步直接包围了威海卫,将北洋水师一举歼灭,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虽然最终结果是清廷战败,但是在黄海海战中我们仍旧没有退缩,在爱国官兵的誓死保卫下,对日本还是有一定冲击的。所以不能说清军面对日本不堪一击。


小镇月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其中黄海海战虽然是一边倒,但已经是1840年以后清军,打过最好的战斗之一。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近300人。

其实仅仅激战5个小时这一点,就很了不起。陆战中,清军见到洋人基本就是闻风而逃。

当时陆军在朝鲜平壤是实力很接近的情况下,仅仅坚持了不到2天,就放弃平壤溃逃,连逃500公里,跑到鸭绿江。

我军被击沉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广甲均是打酱油的小军舰,损失与否影响不大。

但致远、经远则是主力舰,尤其经远是仅次于2艘铁甲舰的铁甲巡洋舰。经远被击沉,对于北洋水师损失很大。

由此,我军还剩下7艘军舰,但也基本都有伤。比如定远号、致远号两艘铁甲舰,都中弹100发以上。

但日本损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军舰和代用舰,无足轻重。比睿号则是老式铁甲舰,也算不了什么。

只有松岛号是主力舰,又是旗舰,它的重伤影响很大。


客观来说,北洋水师打的还可以。我们看看日军受损情况。

日本联合舰队损伤相当严重,共中弹134发,死亡90人、负伤208人。

其中松岛号中弹13发,死伤113人,修理了1个月才恢复。

北洋水师惨败,主要是装备有差距。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而此次海战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现不佳,重炮被证明只适合对付铁甲舰,对于普通军舰的破坏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径速射火炮,却能够摧毁除了铁甲舰以外所有军舰,也可以重创铁甲舰。

日本中口径速射炮71门,北洋舰队仅有2门,其余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战后统计过,日军炮弹发射量是北洋水师20倍。即便日本炮击命中率低一些,击中北洋水师的炮弹数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赢都难。

所以,北洋水师在装备如此悬殊下,打出这种战绩算不错了。

可以说,北洋水师的黄海海战,应该是1949年之前中国打的最好的海战。


萨沙


中日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最终以清廷的惨败收场。虽然当时个别水师将领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总体来讲,清廷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的确不堪一击,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实际上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的劣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黄海海战示意图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完败暴露出各种问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清廷花费巨资建造的北洋水师完败,战败的北洋舰队被迫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完全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黄海海战的失利,可以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清廷虽为北洋舰队投入极大,但实际上却是买买停停,十艘主力舰艇新旧不一,而当时世界海军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就导致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质量参差不齐,而这在双方接战的第一时间便暴露了出来。海战爆发之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扬威”舰龄已达十三年的舰船,很快便脱离了舰队。担任先锋舰队的四艘日本战舰很快发现了这一弱点,他们迅速横越北洋舰队,围攻脱离舰队的超勇、扬威,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的两艘战舰虽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舰的齐射之下中弹起火。

△黄海海战交战示意图

2、失去指挥,舰船各自为战:这个倒不是丁汝昌的责任,而是因为旗舰“定远”号年久失修的原因。由于舰桥年久失修,在定远号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之时,舰桥竟然被震塌,导致指挥旗落地,而远望台击毁也随即被日军舰队第一批排炮击毁,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烧伤”,导致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各舰逐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暂裹伤之后,虽然在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也在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但于全局来说收效甚微。北洋舰队最终落入敌舰围攻当中,于此不无关系。

△丁汝昌

3、将领畏战,方伯谦率先逃跑:在交战伊始,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便迟迟未能就位,在致远号与敌人殊死搏斗之际,我们并未能看到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有何作为,其反而在致远号重伤将沉之际果断率领济远号脱离战场,逃之夭夭,与济远号同一小队的广甲号见状,随之同样逃走。更为可笑的是,方伯谦在指挥济远号逃跑之际,简直堪称慌不择路,竟然还撞沉了因重伤脱离战场,正在紧张抢修的扬威号,而广甲号更是在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的时候触礁搁浅。致远号重伤沉没,济远号、广甲号逃之夭夭,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左翼完全丧失战斗力,间接导致右翼的经远号陷入日舰围攻之中,最终被击毁沉没。

△方伯谦

此役北洋水师虽然惨败,但双方交战后的第一阶段,北洋水师其实打的很不错,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舰艇同样被打的丧失了战斗力,而且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以及部分士兵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北洋水师的战败,内在原因其实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虽然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遇惨败的主要原因,但战败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在北洋水师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清廷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虽说清廷在北洋水师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实上这种支持不仅时断时续,而且在1891年之后,在户部尚书(光绪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北洋水师经费被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至此举步维艰。随后燃煤、锅炉、炮弹等各方面原因开始层出不穷,不仅正常维修训练无法保证,甚至连保养都难以为继。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夕却采取“以国赌运”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北洋水师

2、朝中掣肘严重。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与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而鉴于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光绪皇帝对李鸿章也产生了消极看法。更为严重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更是对淮系文武大员开始重点打击,御史李念兹甚至说出了“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这样的话。这种环境下,北洋水师想获得长足发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鸿章

3、装备严重落后。在甲午战争前后,世界海军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发展恰恰在此期间陷入停滞。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亏,日军装备的反后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到6发,而北洋水师装备的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其次在舰船的航速上同样吃亏,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与日本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队形转向不利便是受此影响。最后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还有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总之,北洋水师的失利以及不堪一击,虽说有前线将士的责任,但清廷在建设北洋水师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香茗史馆


甲午海战清军并不是不堪一击,虽然这场战争最后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在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同仇敌忾,给与日军巨大的杀伤,但是自身也是损失惨重。战争即将爆发时北洋海军无论是在火力还是在机动力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在战争准备上也因为受到李鸿章要求洋人调停中日战事受到影响,战争准备仓促,特别是炮弹准备严重不足,在黄海海战中由于缺乏弹药导致日本军舰一艘未沉自己反而付出了损失五艘军舰的惨重代价。

近代中日第一次海上较量就是丰岛海战,这场海战规模不大参战的双方军舰只有五艘,日军三艘北洋海军两艘,但是就是这场规模不大的海战却进行了近7个小时。1894年7月25日吉野舰首先向济远舰开炮射击,随后济远舰还击,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海战中济远舰打坏浪速舰的信号索具,机关炮则在空中向吉野舰疯狂扫射。广乙舰开炮又炸坏了浪速舰的锚机,但是自己也被日舰屡屡击中起火,不得不撤出战场,最后只留下济远舰独自和日舰鏖战,济远舰瞄准吉野舰巨炮炮弹击穿吉野舰左舷打坏发电机,炮弹穿过机舱防御装甲落入轮机舱,可惜并没有爆炸,这颗炮弹倘若爆炸吉野舰也就完了。海战最后济远舰用尾炮连开四炮击穿吉野舰舰艏水线,吉野舰舰艏大量进水开始变得头重脚轻,这才停止对济远舰的追击。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双方在距离5300米时定远舰305毫米巨炮首先开炮,揭开黄海海战的序幕,海战中日军旗舰松岛被定远舰榴弹击中剧烈的爆炸引燃松岛120毫米速射炮炮弹,又再次发生剧烈爆炸造成数百人死亡,松岛失去作战能力并放弃对整个舰队的指挥。日舰桥立号主炮被炸毁,造成四名军官死亡十数名士兵负伤,日舰比睿号被定远舰击中侧舷17名军官当场死亡,高千穗右舷被撕裂一道巨大伤口海水灌入退出战场自救,日舰赤城号被击成重伤,舰长坂元八郎太少尉候补生桥口广次郎分队长佐佐木阵亡,代理舰长受伤,,,,,,战至最后海面上北洋海军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在和五艘日舰激战,伊东祐亨害怕天黑之后遭到鱼雷艇袭击率领舰队首先退出战场,随后经过损管处理后的其余四艘军舰对日舰展开追击,一边追击一边开炮射击。

1895年2月7号伊东祐亨向北洋海军发动总攻,第一游击队驶往刘公岛西口,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驶往刘公岛东口,本队向刘公岛正面进攻,在距离刘公岛5800米时刘公岛守军开炮击中松岛,炮弹贯穿烟囱炸伤军官三名,桥立,秋津洲,吉野和浪速先后被击中起火,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威海卫保卫战的最后关头北洋海军和陆地炮兵相互配合抵御日舰的进攻,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终究是敌众我寡最后惨遭失败,17日北洋海军向日本舰队投降,日军俘获北洋海军军舰10艘,其中就包括主力铁甲舰镇远,下午康济舰载着丁汝昌,刘步蟾,林泰增,戴宗骞,沈寿昌的尸体和一千多名官兵驶往烟台,北洋海军自此烟消云散。在战争中北洋官兵奋勇杀敌,毫无畏惧,并不是不堪一击,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海疆,抵御侵略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后人歌颂铭记。


李帅领


甲午海战的时候,北洋水师其实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能够在五个小时的海战中没有被打成全军覆没已经是打的非常好了,其实战争的胜负在战前就已经决定了。

从时间上来看,北洋水师是在1878年开始建立的,而日本的海军在1889年才成军,虽然日本比清朝晚发展了一些年,但是很快就后来居上,其实清朝当时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地学习西方近代海军相关技术,一切的学习其实只是停留在表面,可以说是不削于去学习西方,才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明治维新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晚清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期,在当时来说也有“同治中兴”的说法。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西方列强眼里仍是一个大国强国,虽然技术落后,但毕竟领土面积和人口摆在那里,就东亚地区来说也是绝对的霸主。

▲就面积和人口来说,清朝是绝对碾压周边国家的

而经营海军的理念,是在当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说白了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切都讲究实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李中堂的经营理念就是买上最好的军舰,配上最好的人员,就是最为强大的舰队。

北洋水师是在1878年开始,李中堂陆续买了20多艘战舰后成军的,其实在1883年之后,北洋水师就再也没更新过装备,所以到了甲午海战的1894年的时候,即便在刚成军的时候装备技术属于先进行列,但到了10多年之后,当时的先进也已变成了落后了。

而日本则完全不同,日本人的特点是如果要学习对方,日本人会非常认真地学习,该怎么搞就怎么搞,该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从骨子里去学习对方的精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日本的近代海军也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和理念经营的,其装备长期保持更新,所以交战的时候,装备上的代差就立马见了高低,五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水师打出了2000多发炮弹,日军打出了4万多发炮弹,命中率来说,北洋水师被击沉的5艘战舰中弹都在200发以上,没被击沉的除了逃走的济远号外,其余中弹都在100发以上。日本海军基本中弹数都是个位数。所以在火力和命中率方面,双方的差距本身也是很明显的。

这一切的差距,缘于双方经营海军的理念不同。

管理层对海军的认识

李中堂其实对西方的海军从来都是不削一顾的,认为对方只是武器先进而已。李中堂的智商我认为应该不容置疑,肯定是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认真学习一个东西,也没有学不会的。但是在甲午战争的时候,他的表现就是,对海军一窍不通。战争要开始了他才想到要通过购买军舰来提升战力,他以为军舰买过来就能形成战斗力,其实这本身就体现了他对近代海军知识的匮乏,可怜他经营了20多年的海军还会犯这种低级失误。

▲李中堂对近代海军满脸的不削,最后自食其果

他在致电欧洲相关人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电报上看出,李中堂不知道什么是巡洋舰,什么是猎雷舰,什么是驱逐舰,所以被人一通瞎忽悠,最后钱是花了很多,军舰倒是一艘也没买回来。换了个对海军稍微有点认识的人,也不至于会对海军白痴到这种程度。

相对而言,日本的联合舰队第一位司令官,也就是指挥甲午海战的日军舰队司令伊东右亨,十分精通英文,与各国海军将领之间私交甚厚,随时都掌握了海军发展的第一动态。

一个闭目塞听,妄自尊大,一个谦虚谨慎,热心学习,彼此之间的差距,高下立判。

军队人员之间的差距

就北洋水师来说,其提督是丁汝昌,骑兵出身,对西文一窍不通,当年也是在欧洲转了一圈,什么也没学到,回来后就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总兵刘步蟾和林泰曾,在北洋水师里搞起了帮派,以留洋和福建籍为标准,连广东籍和美留洋的邓世昌也被他们排挤。

北洋的三位主要指挥官,丁汝昌、刘步蟾和林泰曾到了战场上都要带上鸦片烟,都要抽两口大烟,整个军队是个什么样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比如根据当时北洋水师在日本长崎停靠时期日本人的记录,北洋水师内部抽大烟、赌博的大有人在,士兵长期疏于训练,军中奢靡之风盛行,这样的军队又怎能有战斗力呢?

▲北洋水师的战败,刘步蟾“功不可没”

相反日本海军则是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中不要说抽大烟、赌博这种情况,就连稍微违反军纪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两支军队交手,一个长期不好好练,一个长期严格训练,结果如何不用说也能知道。

就好比你要大考了,你平时不好好学习不做功课,就想着考试的时候靠着运气去考到一个好成绩,怎么可能呢?

对西方近代海军的态度截然不同

就日本海军来说,他们非常重视对西方海军的学习,当时但凡西方海军出了期刊日本人就会马上翻译过来,并认真加以学习,这就好比你不知道怎么去经营海军,然后有了经营海军的攻略,你好好看看学习一下总能有所提高。

问题在于当时的北洋水师平时不好好训练,也不更新装备,这些都算了,连本攻略都不削于去买。当时日本的地位远不及中国,日本能搞到攻略,以北洋水师当时的影响力来说搞本攻略也不是什么难事,结果没人做这个事情。所以当时世界海军发展了多年,北洋水师的水平还停滞不前。

▲北洋水师要是让人家英国老头子好好调教,也不至于会惨败

这些都也就罢了,有段时间北洋请了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来训练北洋水师,本来训练的好好的,人家英国老头子教的也非常认真而且敬业,就如当时海关的英国人赫德,在敬业精神这方面,英国人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问题在于,训练了一段时间,李中堂看训练的不错了,就怠慢了琅威理,当时军中刘步蟾等人也在排挤琅威理,不听从他的命令,最后气走了琅威理,李中堂也没挽留。到了后来甲午战败了,才知道人家是认真帮你训练海军的,想请人家过来可惜人家也老了,根本走不动了,而且被你伤了心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领导层对近代海军经营理念上的不削、装备的差距、人员的差距、训练的差距、对近代海军观念上的差距,等等的差距,在每个方面都做的不如日本,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北洋水师的惨败,当时被日本打了个5比0,北洋沉没了5艘战舰,日本1艘也没有被击沉,五个多小时的海战,没被打成全军覆没就已经是运气了。

所以北洋水师当时确实是不堪一击。


老威观史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1】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功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2】第二阶段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3】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4】战后盘点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晴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做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在当做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尔朱少帅


实际上,并不是说清军不堪一击,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李鸿章一心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所以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战争;也有清廷和清军各层级官员贪污腐败横行,注定了中国劳而无功的命运;更有权责不明,指挥不统一,未能动员全国力量等等。

下面我讲讲战争的经过,看看清军在战争的表现:

事实上在战争开始的初期,李鸿章的第一想法居然是决心寻求外交解决, 他希望争取得到西方列强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Cassini)曾向他保证,圣彼得堡会代表中国出面干涉。但俄国政府未能行动, 因为它得到其驻日公使警告,若俄国支持中国,英国可能支持日本。



李鸿章转而请求英国调停,英国建议中日双方同时撤军:中国向北,日本向南,在中部环朝鲜首都周围留下一块中立地带。 日本拒绝了这一提议,但向英国保证,将在战争中保证上海的中立,并尊重英国在华商业利益。

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清廷租用三艘英国汽船,在三艘中国战舰护航下向朝鲜运兵。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军在朝鲜湾将汽船『高升号』击沉,950 名中国士兵落水而死。



8 月 1 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日本在平壤将李鸿章的淮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成立了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并宣布朝鲜独立。 在海上,中国的境况更为悲惨。



尽管中国海军吹嘘有 65 艘军舰, 相比之下日本只有 32 艘;尽管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 8,而 日本只排名第 11 位,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 战,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 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 (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则保持『中立』 , 以图自保。



日本人动员了 21 艘舰船, 其中 9 艘是 1889 年以后建造的,时速可达 23 海里。北洋舰队在 1888 年正式成立时有舰船 25 艘,其中两艘铁甲舰排水量为 7,000 吨,而日本最大的船舰排水量也不过 4,000 吨。但是中国船只的时速仅达 15 或 16 海里。总之,中国舰队庞大、陈旧且迟缓;日本舰队小巧,新颖且快捷。



两支舰队于 1894 年 9 月 17 日在鸭缘江口外的黄海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 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一艘军舰。中方未沉没的 7 艘军舰退至旅顺港进行修理,并于 10 月 18 日开至威海卫的海军基地。



11 月, 日军从陆路占领大连与旅顺,使该地要塞的许多大炮失去作用。 李鸿章曾为建筑这些海军基地耗资几百万两,却未能派上一点用场。1895 年 2 月,日方抄后路攻陷威海卫,并用要塞炮台转而轰击在港内的中国船舰,中国的惨败已成定局,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僚属纷纷投降,把 11 艘战船交给了日本。



进行了三十年时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 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 单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 自然无法取 胜。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遭到解职、贬谪,还被剥去了象征皇 帝恩宠的黄马褂。


常棣tandy


怎么能说是不堪一击呢,当时北洋海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你要记住甲午海战是日本战队先撤的,北洋海军还追了一段距离呢。

说到甲午海战,当年日本可是举全国的力量去买军舰,反观“大清帝国”呢,当时却是举全国的力量去给慈禧办寿宴,盖颐和园。



先不说军事力量上,思想上就已经输了,当时日本海军可是很团结的,相互配合很有默契的,再看北洋海军,首先就没有士气,更没有配合。

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宇化星


甲午中日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实力可以说是亚洲第一,因此北洋舰队经常将舰艇开出港口,来宣扬大清朝的国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方面的舰艇正在加快的更新换代,而清朝将钱财全都花在了慈禧太后身上,舰艇的炮火十分的老旧。


在甲午中日海战爆发后,清朝海军的实力依然和日本方面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但是清朝的舰队一直是躲避战争,停在威海卫港口,也就几艘战舰和日本军方作战,虽然日本军方的战舰没有被击沉,但是大部分都损害严重,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都被日本击沉,而平远舰被日军俘虏,为日军所用。

甲午中的战争,其实清朝的北洋舰队有机会胜利,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寻找战机,即使有良好的战机他们也是停在威海卫港口,因此错过了许多好的战机,他们一直都是避而不战,只是为了保护军舰,可以说中日海战的失败,再加上战争的赔款,直接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我也后来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提供了条件,甲午中日海战的影响是十分远的。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是当时的领导者的目光短浅,有战舰却不用,只是一味的去保护战舰,这也看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腐败。


历史小呆呆


甲午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在甲午海战中,清军并非不堪一击,最后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满清政府的腐败和满清家天下的统治造成的。



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



甲午战争的惨败失利对清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北洋水师逐渐衰败,中日之间的海军实力对面出现了逆转,日本在东亚开始逐渐后来居上。日本方面对黄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举国同欢。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还在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甲午战争爆发17年后,腐朽的没落的家天下的统治清朝也走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