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如果沒有那兩頂撞在一起,其中一頂像雞蛋碰石頭一樣徹底碎掉的安全帽,竇師傅可能還是一位一邊幹著工地上的雜活兒,一邊拍點短視頻,發在平臺上娛樂娛樂自己和工友們的普通農民工。這個視頻之前的所有視頻,竇師傅快錄完的時候都會說聲:"朋友們,點個關注吧。"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對他的關注來的這麼快,這麼多。

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這段視頻中,竇師傅面對鏡頭,手拿兩個安全帽相互撞擊,結果是一線工人佩戴的黃色安全帽被領導戴的紅色安全帽撞了個稀巴爛。兩頂同樣名為"安全"的帽子,哪個安全哪個不安全,一目瞭然。視頻一出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網友們憤憤不平,相關部門也引起重視,行業內,一股風暴悄然而至。

這不是第一起官方針對"安全帽是否安全"發聲的事件。2007年,央視欄目《每週質量報告》報道過一起"奪命"劣質安全帽事件,浙江杭州的一名建築工人被樓上掉落的鋼筋刺穿頭部,意外身亡。記者調查發現,這名工人佩戴的安全帽不僅不合標準,還是用低價回收的垃圾製造的。

竇師傅手中的黃色安全帽是否也是垃圾製造的不得而知,但質量和安全性顯然沒有保證。有網友評論說,視頻中那種紅色的安全帽市價在3、40元左右,一碰就碎的黃色安全帽,5、6塊錢就能買一個。而據竇師傅說,監理戴的白色帽子比紅色的質量還要好。網友普遍猜測,黃色的安全帽是作為第三方的包工頭派發給工人的。因為工地都有明確標識,"不佩戴安全帽禁止入內",那隻要象徵性地戴上一頂安全帽,質量好壞又有誰去管呢?畢竟,在工地上發生墜物傷人事件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

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兩頂帽子一聲撞擊過後,安全帽行業的"潛規則"曝光於世。竇師傅所在的工地反應迅速,立刻撤換了工人們的安全帽,工友們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各路媒體、記者也在深挖,試圖理清脈絡,肅整行業風氣。

然而這個故事在主角竇師傅身上,卻發生了令人無奈的"反轉",17日晚,竇師傅刪除了所有發佈過的視頻,他說:"我要生活"。他說自己"得罪了人,怕被報復","最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精神面臨崩潰。

竇師傅在農村老家有三個孩子,兩個還在讀書,在青島多處工地打短工的他,是這個家唯一的依靠,現在,竇師傅卻找不到活兒幹了,他回了家,準備等著過完五一,網上風聲鬆一些了再出來找活幹。

而且,更大的反轉還在後面,比如網絡上爆出的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安全帽不安全,是工人自己的鍋。因為沒有誰比領導更重視安全帽的質量,畢竟一旦出事了,賠償、問責,都是單位領導首當其衝,反而是工人們自己,不拿自己的安全當回事。

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有一說一,農民工的確有很多不喜歡戴安全帽,因為他們認為,戴上幹活不方便,但這還不是根本原因。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視頻裡,竇師傅在做著安全帽質量對比的時候,網友們只顧著"心酸"、"心疼",竇師傅身後一群工友,卻彷彿在觀看一場事不關己的逗樂表演,只顧著起鬨。在全國人民都為民工安全操碎了心的時候,他們更像是置身事外的吃瓜群眾。

你可能會說,竇師傅發視頻也不過是為了換取關注和點擊率,事後竇師傅也承認,有這方面的考慮。但不管他發視頻的初衷是否只是贏得關注,他選擇在視頻中對比安全帽質量而不是分享其他內容就足以說明,他意識到,這件事是有問題的,也正因如此,身後工友們的嘻嘻哈哈、漠不關心,才會更顯突兀。

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難道他們不會感到不公平?不會像網友們一樣,怒火沖天嗎?工地發給他們的根本就是一頂紙糊的帽子,廉價的成本不會讓他們有被人把生命視如草芥的屈辱與悲哀嗎?可惜,即使網友們的俠義之心都溢出了屏幕,當事人也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為了養活一家老小,他們早習慣了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哪怕這樣的成本里,包含著生命的長度。

工地給他們提供勞動機會,哪怕是幾天是零工,就意味著,這個月孩子的生活費有了,家裡能揭開鍋了。他們只知道,工地不戴安全帽不讓進去,這頂黃色的帽子只不過是進出工地的通行證,帶上它,就可以賺錢,支撐著自己背後的家,活下去。工地不提供安全帽,他們就自己買,當然,越便宜越好。他們有一堵擋風的牆就能席地而睡,不管是狂風呼嘯的寒冬,還是蚊蟲肆虐的夏天,你覺得,他們會捨得為自己花錢買一頂40元的安全帽,只為防備十年二十年,都可能不會落到自己頭頂的一塊磚石嗎?

敲碎安全帽的竇師傅失業、崩潰,農民工的安全,誰還會發聲?

農民工的被風霜雕刻的不光是粗糙的手指和黝黑的臉龐,還有飽經生活蹂躪的心。別說這些工友,就連發布視頻的竇師傅不也帶有幾分自嘲和調侃的意味?而且現在建築工地普遍要求工人有一定的技術,缺乏專業培訓的農民工連出力活都不好找了。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還沒到五一假期,很多農民工已經撐不住,揹著行李返回家鄉了。這其中不乏年過六十、頭髮半百之人,他們心中只盤算著,出門倆月掙不上什麼錢,孩子結婚買房的錢啥時候能湊齊,至於自己的身體,自己在工地上幹活兒可能面對的風險,他們是真的不會去操那個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