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與屠呦呦的諾貝醫學獎,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好郝問情


簡簡單單說幾句。這兩人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中國人的驕傲!兩人從事的行業不同,各有幹秋。一個民族沒有文化底蘊就沒有生命力,中華五幹多年的歷史,經歷過多次興衰,歷經侵略者的多次鐵蹄的血腥屠殺,卻一次又一次的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傳統的各種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的凝聚力,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定國靈魂!另一位研發了治療瘧疾病的剋星藥,不僅拯救了中國人無數的生命,更是拯救了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是對全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宏揚了中醫文化,對中國的中醫界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中國的中醫享譽世界功不可沒。可以說是李世珍、孫仲貌,扁鵲等中醫中草藥泰斗之後的又一新秀,又一顆閃閃的明珠。這兩人都將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潤洲老驥


我雖掛了個退休工人的“頭銜”,骨子裡實在還是個鄉野村夫的“思維”,或日“素質”。常被師範校長位子上退休的父親指責,罵到我六十四歲那年才不罵了,因為他終於走了。

我是鄉下爺爺奶奶帶大的,新中國同代人。噴我也沒關係,望八的年紀了,啥沒經歷過? 文學我只認定魯迅先生第一,醫藥只認李時珍。

諾貝爾名氣大,與中國人生老病死沒甚痛癢關係,提起他的獎來、充其量也就是吃飽喝足後、大家亂哄哄去看場熱鬧的“社戲”,還是中國人不甚了了的番邦洋戲...“百多年”終於也弄了一兩個中國人上臺參演,就興奮得屁顛屁顛語無倫次,甚至惹得官太太貴婦人們去拔莫言老家院子裡的草、剝他家老屋糊牆的土,奉回家給兒子們泡水喝..生養不出“莫言”就胡整個“小莫言”出來、好揚名,圈錢。真是《豐乳肥臀》一堆蠢《蛙》,丟盡中國人祖宗十八輩子臉了!!! 這是“精神”方面的;吃的呢?袁隆平大爺的大米飯把中國人撐成神經病了,難怪他老人家會說“後悔”! 有幾人聽入耳了?關注了?深思了?

我說中國人只服餓,一飽就作邪,作禍,什麼妖蛾子都沉渣泛起,黃賭毒腐拐詐騙,七毒俱全,還在沾沾自喜不知今夕何夕。諾貝爾是好人,但他死多年了沒法說話,如果還在,他會把這獎扔太平洋去。汙煙瘴氣聲色犬馬、追名逐利至死不悟,瞧瞧把個地球和人類整成啥模樣了?!

真正的《諾獎》獲得者和未獲得者,最終都是帶著深深的懊悔和憂心走的!.他們已經預料,人類最終會毀於人類自己的手,叫不回頭了,如你們。




枯木齋


謝謝你的提問。我就說三個問題吧。

中國的諾貝爾獎夢

在新的世紀裡,中國突然榮獲兩個世界最高榮譽獎----諾貝爾醫學和文學大獎。

這是可以舉國歡騰的榮譽盛事。不想獲得這份榮譽,肯定是不對的,想獲得這個獎的背後,無疑是非常艱苦的付出,而且是最有人類創造意義的付出,獲得這份獎的價值,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了一次巨大的人類貢獻,所以,諾貝爾獎真的不是平凡的獎。


但是,自從諾貝爾獎設立的那一天,似乎就註定,中國與這份榮譽是毫無關係的。所以,我們只能看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的諾貝爾獎在歐洲,在美洲,甚至在我們的近鄰日本拿走,而我們一個泱泱大國,居然是諾貝爾獎的零國家之一,所以,曾經為人類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中國,有一種情結就叫諾貝爾獎!

在中國人心目中,如果獲得諾貝爾獎,那是一種無尚的榮光。


但是,無論科學還是文學,中國與世界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非常清楚的。

必須的奮鬥,意外的榮譽

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可以說是非常遲到的一個獎。

他領導的“青蒿素”課題研究,從六十年代開始,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成果。給他獲獎已經是耄耋之年的21世紀了。可以說,這個獎是想都想不到的。

但是,這個獎歸來了,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貢獻的認可和支持,我們完全應該感到光榮。


屠呦呦為了完全國家交給的任務,在條件非常差的環境下,刻苦攻堅,親自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困難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的。她為科學事業工作的精神,與居里夫人一樣,令人感動,也令世界感動。

文學的自卑與文學的歡騰

如果說科學上我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幾率是0.1%我們也不會奇怪,但是,難道文學上,我們也只有0.1%那是我們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接受的。

因為,中國是一個文學世界大國,有悠久偉大的文學歷史傳統。

就是新文化的文學傳統,也非常偉大,印度文學家泰戈爾可以有諾貝爾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


所以,從魯迅時代,我們已經在積極努力,希望能夠躋身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列的國家。

但是,不幸這個夢想沒有 在魯迅這一代人的身上實現,而是在新的世紀,在莫言身上實現了這個夢想。

莫言先生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這個世界級文學殊榮的作家,從此,打破了中國在科學文學領域沒有諾貝爾獎的歷史。

扭曲的屈辱與珍貴的榮譽

但是,中國這兩個諾貝爾獎,除了對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基本沒有什麼爭議。

莫言的文學獎卻引來褒貶不一的種種議論。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扭曲心理了。

比如題主的提問,應該屬於這種心理。所以,我想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科學與文學的適用範圍是不一樣的。




偉大的魯迅先生本來就是想救人才學醫的,但是,他發現中國人病好治,唯有靈魂不好治。

比如魯迅描寫的偉大文學形象阿Q的各種毛病,我們至今還沒有治好呢!

可是,像《藥》裡的肺病我們早已可以治癒了。

這就是說,文學的與醫學都是治病的,但是,分別治療的是肉與靈。

藥物無法治療靈魂,而肉體需要藥物救命。

所以,我們不能只有肉圖的治療而沒有靈魂的醫療。

也許有人說,不好的“文學”還是傳染病呢!比毒藥更有害。


當然,不好的“文學”很壞,但是,大多數文學是沒有害的。

我們需要的文學,不是有害,也不是無害,而是要對靈魂的健康精神的強大有用的文學。

真正好的文學是給人帶來力量和希望的精神食糧。

所以,不是哪個對實際有用影響大的問題,而是要創造給人類有希望的力量和信心。

我想文學與醫學都不能缺失。


千千千里馬


屠呦呦的成就吊打莫言。

莫言雖然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國內讀過的又有幾個人?他的小說有幾個人看過?除了《紅高粱》誰知道?還不如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來的深刻。他的文學成就只能說為國爭光,僅此而已。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教授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中國終於打破了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的魔咒,改寫了中國在諾貝爾科學獎領域“零”的記錄。

屠呦呦是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她帶動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而屠嗷嗷的醫學成就是造福全人類的。這是本質區別。

所以說,屠呦呦院士吊打莫言。但是大家也要看到,術業有專攻。諾貝爾雖然政治性很強,不夠公正,但依然是文學界和科學界最高獎項,他倆都是各自領域的巔峰人物。


米君說史


我也來蹭蹭熱度,簡單說幾句。

莫言和屠呦呦雖然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莫言是基於他的文學成就而獲獎,屠呦呦是緣於她的醫學成果而折桂。要論他們誰對中國的影響最大,我倒覺得,一個文學領域,一個醫學領域,他們是不能相提並論、同日而語的,儘管他們的獲獎對於中國的影響都非常之大。


我是秀峰觀世界,一個愛說兩句的生活領域創作者,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就點個讚唄!祝大家天天好心情!


秀峰觀世界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與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比較,誰對中國的影響力大?題目說的是對中國的影響力,對於這一問題,可明確地回答,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影響力更大。理由有下面幾點。

第一,所謂影響力,有正面影響力與負面影響力之分。莫言的作品有渲染民族醜的一面以給洋人看的嫌疑,這雖然給人們的心靈以極大的衝擊,卻給國民帶來一種羞辱感,不但不能增加民族自信心,反而會使民族自信心受到打擊。而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是國內的中國人獲得的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第一人,而且其研究的領域屬中醫藥領域,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鼓勵了國人的鬥志,增加了民族的自信心。

第二,莫言獲的諾貝爾獎是文學獎,屬人文類科學藝術,而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是醫學獎,屬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獲獎對國人的影響更具有深遠影響。

第三,中國正在向世界強國挺進,更需要自然科學技術有大的突破,來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因而自然科學成就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更有作用。

第四,從實際情況看,社會上更歡迎屠呦呦獲獎。

因而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比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的影響力更大。

這裡再補充一點,影響力與知名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影響力是能改變人觀念和給人以力量的。娛樂界的明星知名度很高,但能說他們影響力大嗎。人們看娛樂界的人和他們的作品,是在消遣,是在消磨時光。娛樂國人也無可厚非,但專撿不好的地方去娛樂洋人,就失去了作者的品德了。看了某人的作品,總感覺為了功利,似猴子在街頭上賣藝。



春日之虎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諾貝爾獎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心結,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想明白,諾貝爾獎的評選是受到西方政治左右的,不是獨立的。要不然,奧巴馬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不覺得好笑嗎?二戰以後,只有美國在全世界範圍打仗,他的總統總能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評選,並不是你有了成就,就可以馬上參選的,這點從屠呦呦獲獎就能看出來,中間間隔了幾十年。而且很多基礎領域的研究本身可能幾十年才會取得看得見的成果,中國到2019年才成立70週年,中間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以,我們科技人研究的時間和條件都很有限。這些都是原因。

相信未來,中國獲獎很快就會井噴式的出現,要不然美國也不會千方百計的打壓中國的科技。我們看到的是貿易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至於莫言的文學獎對我們的影響,恰恰提現了,中國內部還有很多人在配合西方搞事情,就像最近老畢好像也要復出一樣。值得大家警惕。

所以說兩人獲獎,對中國人的影響很重要,一個是反面的,一個是正面的,就是中國還未掌握國際話語權,另一個就是中國的科技成果正在嶄露頭角。



嫑圐圙烎


誰影響更大不好評論,但確實應當給我們啟發:

一、諾貝爾獎是國際大獎,不論我們認不認同,它的影響和權威就在那裡,載入人類史冊,你不承認不認同,歷史會認同它記住它。因此,諾貝爾獎我們還是應該要重視,爭取,而不是弱化和逃避。弱化諾貝爾獎的宣傳激勵雖然理由充分,即因為諾獎有一些不公平和政治因素,但也會導致國內學者科學家們失去動力,不再以諾獎為人生奮鬥目標。這事實上不利於科研發展。

二、為何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好不容易獲得諾獎的兩個人之前名氣一般,被認同度也一般?屠呦呦得獎前甚至啥都不是,別說院士,收入職位都很一般。這讓我想到當年陳景潤,如果不是國外先發現他的成就,他啥都不是。而國內一些倍受追捧位高權重的人才,怎麼就沒有獲獎呢?我們在評定人才的標準和體制是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們的九年義務建設一直強調各門功課平衡發展,那麼培養出來的我們認可的所謂人才必然是每門功課都出色,但又無法特別突出的人,因為人的精力有限,無法全身心投入某個學術領域研究,想要特別傑出有可能麼?而這樣的人必然另類,無法在國內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因為如今國內所謂的人才,被人評價認可也需要運作、包裝、交際、背景……這就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一些幾乎全盤拷貝侵權過去學術國外學術的所謂專家、藝術家,居然能夠在國內大紅大紫並青雲直上身居高位,甚至最終把持本學科本領域的權威,最終壟斷了本學科本領域的價值評判標準制定權,而本領域學科的真正人才們只能敢怒不敢言,苟且而過。請問這樣屢獲國內大獎的所謂專家人才如何能獲得諾獎?既然獲得不了諾獎,又把持本學科領域的權威,那麼必然阻礙攻擊弱化諾獎!這最終不利於國家科技學術的氛圍和發展!

以上純粹個人囈語,如有不妥忘多諒解。有問題歡迎關注我私聊我!


零凝


十多年前以及更早的時候,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每到十月份諾貝爾獎公佈之際,國內總會有一股討論中國為什麼拿不到諾貝爾獎的聲音。諾貝爾獎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科學類的獎項,因此國內的討論聲音主要集中在科學獎項上。中國也的確需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帶動科學的發展。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官方稱莫言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雖然不是科學類的獎項,也算是國內諾貝爾獎零的突破。中國的諾貝爾獎情結主要集中在科學獎項上,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國內仍然在期盼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

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官方稱屠呦呦是國內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並且,屠呦呦的學習、工作經歷都是在國內,她是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獎得主。這下,中國諾貝爾獎的“零”終於被徹底敲碎了。

屠呦呦獲獎,官方媒體並沒有表現出狂喜,包括之前莫言獲獎也沒有多少歡喜,還不如奧運冠軍凱旋時的歡呼場景盛大,這與國內很長時間的諾貝爾獎情結不相稱。要我評價的話,我個人認為莫言獲獎以及屠呦呦獲獎對中國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和科學獎比來,文學獎有比較大的偶然性,並且莫言的一些作品展現出了中國農村裡並不是很美好的一面。莫言沒有在文學界產生多大的影響力或許與此有關。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已85歲,早已脫離了一線研究,不能起到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也難以和校園裡的學子互動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用的方法非常落後,效率非常低下,這種方法目前已經沒有了繼續使用的價值,更談不上對之後的科學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屠呦呦獲獎後在國內引發的是中醫和西醫之間的討論,這樣的討論容易帶上爭吵,越討論就會越偏離諾貝爾獎的話題。

諾貝爾獎情結是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的一個體現,中國需要諾貝爾獎得主那樣的導師站在科研一線,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對科學的把握能力帶領中國的科技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有了莫言、屠呦呦,還應該期待湧現出新的諾貝爾獎得主。


刁博


個人覺得,兩人能獲諾獎,都不容易,都是中國人的楚翹。屠呦呦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默默無聞,但其中之艱辛自不難想象!曾看過居里夫人發現鐳的過程介紹,覺屠呦呦的過程絕不比她上輕鬆!

莫言多少年來也是筆耕不掇,但其大作未曾拜讀過,只記得《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原著是的他。後來聽說又出本《豐乳肥臀》,也不曾看過,只是看過一些評說,褒貶不一。這次獲獎的作品好象是叫《蛙》,也不曾拜讀,不知其詳細。只是覺得濺起的浪花不大!

醫者與文者,救人的方式不同,屠呦呦的成果自然可以救人無數!

巴爾扎克說:小說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那麼莫言的小說又會教給人什麼,是民族的苦難史?還是傷疤?或者只是一些皮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