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西漢時期騎兵作戰逐漸取代戰車成為主流?是否因為此時馬上裝備出現革新呢?

yoyomahh


這確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國戰車作為機動部隊的主力,一直運用到西漢初年。但是從西漢中早期開始,戰車就迅速的退出戰場,而讓位給早就在軍事舞臺中早就佔有一定分量的騎兵。


之所以這樣,是由內外兩個原因:

內因是因為漢代的冶鐵技術迅速發展,鐵製武器已經幾乎完全取代了青銅武器在戰場上的地位,之後善於馬戰的鐵製武器出現,這就提高了騎兵的戰鬥力。

外因是主要的軍事矛頭已由善於步戰的農耕民族轉變為北方精於騎射的遊牧民,而戰車的機動性相比騎兵要差不少事。

在漢武帝時期,匈奴對西漢的邊境侵擾已經成了最大的外部矛盾。但是以步兵為主的漢軍在和匈奴作戰時並不佔便宜。因為機動性較差,漢軍常常處於被動局面,最後會因為筋疲力盡而被殲滅。而戰車這種專門用來衝擊步兵方陣的兵種,在地形稍有顛伏的漠南草原機動性被大打折扣,根本追不上匈奴的騎兵。因此當時的大漢軍方就開展了以騎制騎的方略,於是整個大漢廣建馬場,訓練戰馬,同時訓練騎兵的騎藝。


那時候漢軍騎兵沒有馬鐙,也沒有高橋馬鞍,但是已經出現了較為牢靠的低橋馬鞍。而且有非常適於馬上作戰的環首刀和長鐵戟。一般來說,進過嚴格的訓練,即使沒有馬鐙,騎兵也可以在馬上較為自由的使用近戰兵器。

可以說,環首刀和鐵戟的大規模使用,是漢軍騎兵發展的一個大前提。因為環首刀刀身長,而且質地堅硬,在飛快的馬背上與其他兵器碰撞不會被輕易折斷。而且鋼鐵的高硬度和韌性要比青銅兵器強得多。此外,鐵器還輕於銅器,更適合騎兵使用。長戟則是因為他的橫支可以阻擋矛刺進一步深入敵人身體而不好拔出,同時橫支還可以將敵人從馬上推下來。也是藉著橫支的這個設定,漢代還出現了一種叫鎩的長矛類別兵器。


火器工坊


首先,據說秦漢之交時,單邊馬蹬已然出現。

其次,經漢初發展,鐵器冶煉已經大大進步,環首刀,漢甲的出現,對於此時的主要敵對方匈奴而言,是碾壓的存在。

第三,戰爭形態改變,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形式多體現為平原會戰,要麼就是城池攻防。

到了楚漢爭霸,機動性的需求日趨強烈。

到了漢匈戰爭時期,漢武強調的戰略方針是"寇可往,我亦可往"。就對機動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西漢常用戰術為"奇正互補",衛青帥主力部隊拉仇恨,霍去病將萬餘精英長途奔襲。

這裡面奇兵,霍去病將兵要求的是高度機動性,自然不會帶兵車。

可是作為正兵的衛青,應該是帶有兵車的,無論行進,駐紮時的快速佈防,還是日常裝載器具,減輕士兵負重,都是非常必要的,從這一點來說,兵車從未被淘汰,只是重要性不如從前,功能也有變化。


胡思新語


個人認為主要是生產力的發展和馬鐙的出現改變了騎兵的尷尬地位。

首先現在已知大規模使用車兵是從商朝開始的。此時車兵主要是由奴隸主貴族充當。由於戰爭規模較後世要小得多,所以以車兵為戰爭主力、以國人(城市自由民為)步兵為中堅的軍隊組成形式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形態的。奴隸主貴族不事生產可以專心進行軍事訓練,由此達到較高的戰鬥水平。孔子所言的“君子六藝”的御就是指駕駛駟馬車輛(有戰車也有為君主服務的六駕)。


此時,單騎走馬被視為異端,這是因為馬鐙馬鞍等能夠極大提升騎兵戰鬥力的裝備尚未被髮明,騎兵無法衝擊步兵軍陣(因為反作用力會使騎兵落馬)。這就是為什麼趙武靈王是胡服騎射的原因。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由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同時由於戰爭形式的改變,參戰各國動員人數較春秋時期有了極大提高,奴隸主貴族人數不夠,而馭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家裡沒有駟馬的也沒法去練啊),所以各國不約而同的開始進行騎兵改革。戰車需要四匹馬,但是隻有一個車左一個車右,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戰場上只要有一匹馬受傷死亡一個車組就得退出戰場。而騎兵受傷死亡並不影響其他騎兵作戰。

等到西漢時期(其實項羽率領三萬人把劉邦打崩了那次極有可能就已經裝備了馬鐙,不然沒法解釋為啥人數佔優的劉邦軍毫無還手之力,但是沒有考古實物證實)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馬鐙出現了,這使得騎兵在馬上終於有一個支撐點了,而這個這個支點最後撬動了地球。西漢與匈奴的戰爭需要西漢的軍隊進行長距離的行軍,而此時車兵速度慢、長途行軍能力弱的缺點暴露無遺,匈奴人來去如風的戰鬥方式使得西漢軍隊需要能夠有足夠速度的軍隊組成形式才可以與匈奴一戰,而和匈奴一樣使用騎兵“師夷長技以制夷”(話是沒錯,清朝經念歪了)無疑是一種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


從此縱橫中國上千年的車兵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圓臉胖雞


應該不是,畢竟這個時候還沒有馬蹬,沒有馬蹬的騎兵就只是跑得快的步兵,正面剛甚至還不如步兵。如果這個時候就有馬蹬,可以想象匈奴四十萬騎兵是多麼可怕的力量,成吉思汗十幾萬騎兵就已經橫掃地球了。

西漢騎兵取代戰車是為了追擊匈奴的需要!漠北大戰,衛青靠著戰車結陣以少勝多大敗匈奴,自此匈奴就學乖了,基本都是漢軍一來他就跑,漢軍一走他又來,步兵戰車根本追不上,匈奴又居無定所,這時候要打擊匈奴就只能靠騎兵了。

正面會戰打敗匈奴之後騎兵追的上,霍去病偷襲匈奴後方更是來去如風,這些都只有騎兵能做的到,因此,騎兵逐漸成為主流!


武林爭霸99999


馬上裝備革新,這個歷史上最早的考古發現只能證明馬蹬出現於西晉十六國,無法證明在漢朝前期就有馬蹬的存在。

個人觀點為何在西漢時期騎兵取代戰車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戰爭需求的變化。中國歷史裡在武王伐紂裡,就有戰車的出現,戰車的優勢就是駕馭起來戰車上的人比騎在馬上擁有更高的射擊穩定性以及在平原地區對步兵方陣更強的衝擊力,但是戰車的缺點也很明顯,第一是過於笨重,在轉向機動和佔領戰場要地的時候沒有單乘騎兵靈活,也沒它快。

第二就是戰車的戰場運動距離沒有單乘騎兵長,畢竟兩千年前的車輪懸掛,可以長途低速行駛沒事,可是要在蒙古草原上來回高速奔馳,估計跑個兩百里地基本就散架了,而單乘騎兵只需帶多幾匹馬,來回奔襲上千裡地都不成問題,總不能要求一個戰車組帶幾輛戰車吧。

第三就是安全性問題,戰車在馭手出現傷亡時,會極大的影響周圍友軍的安全,破壞鄰近戰車,殺傷鄰近友軍,而單乘騎兵這個問題沒有戰車那麼嚴重。

西漢時期的戰爭已經不是春秋戰國那樣僅侷限於中原地區的戰爭,更多的是與匈奴在蒙古高原上遠距離長途奔襲的大規模戰爭,戰爭烈度更大,著名的馬邑之戰,漢帝國失敗的原因除了叛徒洩密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戰車行駛太慢而無法對匈奴單于進行包圍,因此,漢武帝在後期對匈奴戰爭中,基本都是以單乘騎兵作為主力,而戰車只作為輔助兵種,至於西漢並沒有淘汰戰車,戰車最終在兩晉南北朝馬蹬發明之後,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喝茶的小嘍漏


馬蹬的出現和運用,是騎兵完全取代戰車兵的原因,但逐漸取代還是從戰國開始。

騎兵在戰國己成為獨立兵種,但因為缺乏馬蹬,保持平衡很困難,多以弓弩騎兵為主,至少秦兵馬俑沒發現馬蹬。匈奴人被認為最早使用馬蹬,西漢的壁畫上出現過馬蹬的形象,雖然沒有實物出土,漢匈騎兵大戰應該是有的。戰國開始騎兵逐漸取代車兵是事實,並不等於車兵完全被取代,就沒有車兵了。


沉140769451


主要是面對匈奴的軍事威協,騎兵才有了長足發展。雖然騎兵替代車兵是大勢所驅,但若沒有匈奴,怕是也沒那麼快進步。


Rockan1974


西漢時匈奴軍常常南下,他輕騎靈活,機動性強,易撐控戰場主動權!所以騎兵漸漸的代替戰車!


人在旅途之祁連德


你的觀點不對,早在趙武靈王時趙國就胡服騎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軍團,滅中山破匈奴抗秦國,圍魏救趙時齊軍趁魏軍騎兵與步兵分家在馬陵道埋伏擒龐涓消滅魏國騎兵軍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