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明智知禮

讀書明智知理是我們一直以來奉為箴言的至理。每個人呀呀學語伊始,即以諸子名言,作為人們知人事、明天理的的必修課本。

從初識文字到胸中丘壑,我們對於書的認知也從機械灌輸到了慧心感悟。每個人一生之中想必都是要讀書的,也是必然得讀書的,學習需要、工作需要、生活也是需要的。置身現代文明之中,沒人可以不與書本邂逅。

讀書明智知禮

然而,書卻也是有著千千萬萬的繽紛。自上古文字成型以來,就以文字書籍的形式將人類文明的點滴記述成集,傳承發揮,開啟智慧傳遞疊加之旅。

亙古伊始,書就被各色人物當成一種成就時代理想的手段,中外古今皆安此道。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實現了文字同書,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百家獨儒,可謂功過同行,遺滯中華文明綿延今朝。中古歐洲亦是如此,宗教權勢壟斷文書的走向,帶給西方世界千年的愚昧,雖有文藝復興資產階級的鼓吹,民智雖開,但卻也遺毒不淺,傲慢與偏見無處不顯。

書可以被任何擅文者所著,卻不一定全都被用於普惠大眾,加以明智知理。同樣,擅文者也未必全是為了明智大眾而著書立傳。冥冥之中,全有辯證。追溯萬年,人類方稱有型,追溯千年,人類方稱有智。正是這千年時間的智知,能夠通過書籍的傳導,才保民智的不斷、與前行。東方西方亦是如此。

明智,知理,通行卻也有悖。正則,智開,才能知事、懂行,才能將智用於體行,走正路,摒邪念。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反之,智開,雖知理明事,卻也走歧路,存惡理。

讀書明智知禮

世界是多彩的,文化是絢爛的,我們本應順應自然的本源,學會包容與接納,將不同的文明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現實卻又是不那麼盡如人意的,總會有些大統思維者在作怪,凡是你所摒棄的,都是他所推崇的,無他,只是為了所謂意識的惡趣味。雖有故意黑化之嫌,但卻也往往會吸引一撥有智無理的擁躉。正如《廢都》之列,譽滿海外,卻牆內遭禁十數載。作為讀者,我們無意揣度作者的本意,唯故事所引,卻也為內容所思,書或許是真的好,正如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時代烙印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潮之上,當時境況下的作品也多少真實反應著當下的特徵,這就是唯物世界中的時代侷限性,作為明智知理的我們就應客觀的真實的去感知它的溫存,而非是一味盲從的去追隨所謂的開化主流。

文字書籍可以傳承也可以被禁錮,字符可以被磨滅,但思緒卻能長存。時間可以逝去一切的紛爭,沒有什麼能夠久久不變,我們處在一個思潮氾濫的年輪裡,所應保有的應該是一顆包容平靜的心容,用所學之知,去儘量擦明自身之智,還事物本原一個風清氣正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