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石头,可以说是每个园林必不可缺的一个物件,它被雕刻成不同的形状,赋予不同的意义,有神话,有传说,一个自然界中最普通的东西,被人们寄予了非常多的期待。

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这种“期待”一般来说都是好的,但是,却偏偏有一块石头,被人们取了一个挺贬义的名字,“败家石”,它就在如今的颐和园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家园林里要放置这么一块“不吉利”的石头呢?这块石头又是怎么“败家”的呢?

其实这块石头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乾隆皇帝给取的,叫“青芝岫”,意思是它长的特别像一朵灵芝。(如下图)

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明明那么好听的名字怎么会跟“败家”扯上关系呢?

这故事就要从明朝说起了。

当时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官员(太仆寺少卿),名叫米万钟,他可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后代,这位米万钟继承了祖上喜好书法的基因,而且还有一个特别“高雅”的爱好,收集石头,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文石居士”、“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在他的勺园(今北京大学西侧)中,花草不多,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特别多,勺园都可以改叫“石园”了。

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他爱石成癖,到处搜罗石头,偶然的,他听人说在北京房山的大石窝那里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奇石,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来到了大石窝,一见到这块巨石,米万钟就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惊呼此乃世间罕见,同时跪倒在地,各种顶礼膜拜。随后,他就想把这块巨石运到自己的勺园中。

可是石头太大了,怎么运呢?难不倒他,他模仿古时皇家运石头和巨木的经验,在房山到北京城内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打井,等到了冬天,取井水浇于路面之上,形成冰面然后运石。这种方式非常好,可花费特别高,而且需要征用上万民夫一齐开工。没办法啊,这米万钟太爱这石头了,花费再多也无所谓。

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可当这巨石安然无恙的运到良乡时,米万钟因为得罪了朝中魏忠贤等人被下了牢狱,免了官职,也没了收入,没了钱就没法再运石头了,于是这块石头被弃置在了良乡,无人打理。自此,很多不明情况的人就开始以讹传讹,说米万钟因为运这块石头运的倾家荡产,这石头就是一块“败家石”,把米家的家业都败了。

转眼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乾隆去河北的清西陵给雍正皇帝扫墓,回来时路过了良乡,也听人提起了这块大石头,于是他也想去看看,这一看不打紧,乾隆特别喜欢,当即决定将其运到颐和园摆着,而且想运到自己妈妈的寝宫乐寿堂前,也作为一个吉祥物件。

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可当运动颐和园时,工匠们犯难了,因为这巨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而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只有一米多宽,这石头太大,难以进院。于是乾隆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在了现在的地方。

颐和园里有块“败家石”,曾经“败过”皇帝的家

这一进院算是把皇太后寝宫的正门都给弄破了,因为这,乾隆的母亲非常不悦的说道:“这石头这是块‘败家石’,败了明朝米氏的家,现在还来败我的家!”

于是这块石头“败家石”的美名自此算是“正式“形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