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独步古今的汝窑瓷器,自始至终,前后数百年,虽然有多种色釉器存世,但是钦定的绝美天青釉色,横空出世不过二十多年光景,如此惊鴻一瞥的汝瓷,却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鉴赏、鉴别汝瓷,有本可査的古籍,宋代就有(清波杂志)、(老学庵笔记)、(坦斋笔)、(百宝总珍集)等九个版本。明清以来,及至民国也都是以宋本为据,传抄摘录。当今,瓷界各类人士更是苦心鉆研、各舒己见、所敍书论、纷至沓来。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综上所述, 归纳起来,细验实物,鉴赏鉴别汝瓷,大致可分三个方面:釉况、工艺、微观,这其中又有三个要议。

一、釉况:

1,釉色青翠晶莹,色泽特殊,有别于其它青瓷。沉稳凝敛、幽雅恬静,蓝中微闪绿色,属过渡复合色,隨光变化,深浅循替。

2,釉质清澈深穆、纯静滋润、视之若玉。因含玛瑙成份,似透非透,近于乳浊。含蓄清丽,有几分参禅悟道的感觉。

3,釉面匀静蕴润、素爽洁净。抚之如婴儿肌肤,细腻柔和,似有体温之感,与耀州窑、越窑器冷硬的釉面大有不同,这个区别是鉴别汝瓷的要议之一。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二、工艺:

4,胎质细润,体有厚薄。手感稍轻,因胎釉烧结度不匹配,只求釉色取胜,而胎体生烧所至。胎色,古人云:"体略薄、色略灰。无釉之处,所反之色类乎羊肝"。故此又云"铜骨"。

5,裹足满釉,底有"细小芝麻挣釘",多见条状。如遇有园形支钉痕,需要仔细鉴别其它特征,原因是其它窑口的细物,也有用园状支钉的。另一特别之处是,盘碗底部,卷足外撇,与器身的孤线反向卷之,尽显S形曲线韵味。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6,器型,规整典雅、秀美匀称,且有三代鼎彝气象。曾有德裔美国人,将莲花温碗做了数字化定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十瓣莲花曲线重叠精确度,可以媲美任何在电脑出现之前,由最精密机械加工出来的工艺产品。细观器身,又密布细小开片,交织叠错,似是排列有绪的白色短线,状如"夏蝉"翅膀上的纹路,俗称"蝉翼纹"。这是因为胎质生糠,胎体表面出现极其微细的裂纹,应力也极其微弱,引发贴近胎面的釉层相应出现微纹,从釉面来看,视之有纹,抚之无痕。这点,目前今人还仿不好,如果胎体过坚,纹目就过大,纹路就过宽。如果应力过强,纹线就会由秞里开到釉表。所以说,这"蝉翼纹"应该是鉴别汝瓷的第二个要议。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三,微观:(60倍放大镜观察),

7,釉内气泡寥若晨星,隐显自然。因釉内未熔矿质原因,又有云腾雾绕之感。曾经有人断言:宋代瓷器没有气泡,这话有些道理,却是以偏盖全。其实,那是在北宋中期元丰年以前,汝窑发展阶段,未做贡窑之时,曾有部分瓷器釆用撒布法干粉釉剂上釉所至。本文配图三足笔洗,既是釉内无气泡之物。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8,釉内气泡,大小悬殊,泡体比例可达数倍或十数倍,周围业有矿质析晶及颗粒相衬,别具一番景象。这点,与釆用石灰碱釉,而且多次上釉的南宋官窑、哥窑器,釉内的"聚沫攒珠"气泡,有非常显著的区别。

9,釉内最为特殊的是,气泡周边聚有乳白色圈痕,状如土星,奇美异常。而且泡中或泡外,又呈现珍珠状亮点,欲加神奇。这种有别于其它瓷器的釉泡状况,必然应是鉴别汝瓷的第三个要议。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清代,雍正帝能够"知其不能为而不为",乾隆偏偏不信,非要不计工本,不计时间仿制汝瓷,结果事与愿违,不得不叹道:"仿汝不似汝",只得作罢。经过现代研究者比较后,乾隆所仿汝器釉泡,与传世汝器釉泡根本不同。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汝瓷,以纯净的釉色,细腻的瓷质,流畅的线条,脱俗的造型,形成了中国瓷史上的巅峰气韵,可谓后无来者。尽管,一批批赝品伪器、高仿精品,几可乱真,但是根本无法达到北宋汝瓷的境界,遑论超过之?因为气韵是仿造不出来的。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     宋代汝窑器鉴别三要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