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总能让我想起魅力江西的九江市,九江在三国时,属东吴势力范围,当时被称为柴桑,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并且有着“江西北大门”之称。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的记载。

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九江的风景优美,名胜众多,著名的庐山、鄱阳湖、白鹿洞书院、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都在其境内。

九江,被称为“天下眉目之地”,听起来真的挺霸气的,这里自古就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南来北往的人与商船,络绎不绝,不仅带来了繁荣的文化经济,还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美食。久而久之,九江形成了相当发达的饮食业。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九江茶饼

九江茶饼是江西四大糕点之一,它起源于宋代庐山区姑塘镇;繁荣于明清时期。它选用当地茶油、本地麦面、坡地黑芝麻、百年桂花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研制而成。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赋诗赞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其色泽金黄,具有小而精,素以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的特点。由于散发着茶油的清香,丹桂的芳香及纯碱、苏打的奇香,故被人们称为‘四香合一’的茶食精点。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红烧黄丫头

红烧黄丫头是江西九江盛行的一道家常菜肴,黄丫头是江西人对黄颡鱼的俗称,这种鱼肉质细嫩,而且没有刺,入口后味道非常鲜美,在九江的当地菜馆里基本上都能找到这道菜,来九江游玩时,可不要错过这道美味。

鄱湖胖鱼头

九江市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赣菜系浔阳菜一支。其特点鲜辣微酸、肥嫩鲜美、营养丰富,赣味极其浓厚,因主材选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胖鱼头而得名,位列十大赣菜之首。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石鱼炒蛋

石鱼炒蛋是九江庐山的传统名菜,采用庐山著名的三石之一“石鱼”与鸡蛋一同烹调而成。将石鱼干泡软,然后与鸡蛋碎一同炒制,只需加入简单的盐、米酒等调料,就能给人鲜嫩爽口的味觉体验。

二来子油条

二来子油条其实就是回锅重炸的油条,这种油条十分焦脆,香味浓郁,从前,九江的茶馆都有供应。食客落坐后,先泡上一杯茶,叫上几样点心,包子、二来子油条、炸糯米果,一边品茶,一边听艺人说书,一边吃着焦脆有味的二来子油条,一上午的光阴便打发了大半。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炒糯米

这是九江民间宵夜的风味食品,原料是糯米、食油和盐。

加工时先将糯米用开水浸泡搅动,约十分钟左右捞出滤干水。然后在米中加适量生油和食盐,再放入锅中用小竹扫帚炒。火不能太大,在炒的同时蘸油水淋洒,直至松泡全熟。以黄脆状最佳。如果用砂炒的需用筛子筛去砂粒,以免碜牙。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旧时夜晚大街小巷有肩挑小贩叫卖“炒米儿”。既可干吃,也可加入开水冲泡,香脆可口,是九江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传说炒糯米源于宋代。当年岳飞驻军九江,每当操练兵将休息时,岳夫人便会端上一碗炒米让岳飞吃。既饱腹又消乏,以至成了岳家必备的风味食品。不过,近些年来,九江市面上这种炒米已经不多见了。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九江的美食众多,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水煮石锅鱼、石螺、糯米水子(冲蛋)、小担蒸子糕、九江萝卜粑、庐山石鸡、黄豆皖鱼等,都是当地值得一试的民间美食。

九江酿酒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过境迁,当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酒文化。九江陈年封缸酒是江西省的传统名酒,它起源于一千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间,当时称为醅酒(未经榨过滤的米酒)。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九江陈年封缸酒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根霉曲作糖化的酵剂。

前发酵阶段多次加入50度醅酒,当酒度达到20度时,带糟贮入大缸,密封后,发酵6个月。然后压榨得酒液,将酒液再入大缸陈酿澄清,密封陈酿达五年之久即可。是于发酵后生成了大量糖、乙醇、氨基酸等有机物,在长年封存中又促进醋类和其它醇类产生,致使该酒不加任何色素而自然转成琥珀色。封存愈久,颜色愈深,糖分含量也愈高,酒性也愈平稳。

“鱼米之乡”九江的民间美食

九江,八百里鄱阳湖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它是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身的“鱼米之乡”,还是我大中华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