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形容宋朝為“宋鼻涕”,是宋朝人容易患感冒嗎?

“宋鼻涕”這個詞出自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是進入民國後人們對宋朝歷史作出的一種評價。

“宋鼻涕”不是因為宋朝人愛傷風感冒,而是諷刺宋朝內部積貧積弱,被遼、西夏、金、蒙古打得“涕泗橫流”,最後只能議和了事。

確實,有宋一代,在武功方面少有建樹,在對付外患中,它往往表現得軟弱無能,從而導致了一幕幕令宋人痛哭流涕的悲劇。比如1004年的澶淵之盟,北宋不僅承認契丹佔有幽雲十六州的合法性,還每年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開創了歲幣的先例。後來北宋又與西夏議和,每年大方地“賜予”西夏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葉兩萬斤。1126年宋欽宗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乞求女真族的退兵。但最終北宋還是被金所滅,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也成了俘虜。宋室南渡後,與金長期對峙,後來雙方簽訂紹興和議,南宋每年向金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1279年,蒙古軍又全面佔領中國,南宋大臣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bǐng)在廣州崖山跳海自盡。

然而,令我們疑惑的是,宋代的經濟和文化都空前的強盛,為什麼遇到外患就一味妥協退讓,甚至屈膝求和呢?這要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說起。

為什麼有人形容宋朝為“宋鼻涕”,是宋朝人容易患感冒嗎?

北宋、遼、西夏對峙時期全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遼國疆域比北宋要大很多。

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政權。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上演,及國內叛亂的發生,宋代統治者採取守內虛外的政策,就是讓強有力的精銳部隊在京城附近駐防,邊境上只留少數禁軍和地方雜役兵。這種強幹弱枝的國防政策使地方過於軟弱,根本無力抵擋少數民族的進攻。

另外,由於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對戰爭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安於現狀、安定、穩定是他們的首要需求。因此,在戰爭面前,從皇帝到大臣都希望用錢來平復一切。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的弱也不是弱得一無是處,這個朝代少有政治流血鬥爭。宋神宗啟用王安石推行變法,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新黨與舊黨之爭。這期間,新黨和舊黨數度交鋒,但不管哪一方得勢,都未通過肉體消滅的方式讓反對之聲消失。

此外,宋代因為軍事的軟弱,需要高額的稅收維持國家的開銷,所以宋代沒有抑制商業的發展,反而積極開拓對外貿易。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促進了航海技術的提高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比起明清兩朝的閉關自守和海禁,宋代是開放和進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