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鄒魯聖地 孟子故里:《中國影像方誌》鄒城篇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公元前四世紀,正是烽火連天諸侯爭霸的戰國年代年邁的大思想家孟子結束了他周遊列國的生活回到故鄉著書立說他和弟子們共同編著了哲學名作《孟子》併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樞這就是山東的鄒城,鄒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彈丸小國今天卻與孔子故鄉一起成為文化昌盛之地的代名詞“鄒魯”

棄兒幼志 順爾成德 壽考惟其 介爾景福

我們永遠跟隨夫子

成就這片土地的是孟子的盛名還是文化的興盛兩千年前過去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又會怎樣詮釋孟子的思想呢

地名記:2011年鄒城啟動建設“生態科技新城”2013年生態科技新城更名為孟子湖新區

新區之內道路的命名多以仁為主,仁是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是人類重要的德行之一

對鄒城人來說仁更是數千年來鐫刻在他們心中的最高的品質

鄒,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說文解字》公元前614年曾經因戰火兩次遷都的邾國國君邾文公決定第三次遷都嶧山之南易於防守可以很好的抵禦魯國的進攻周圍河流縱橫適合農業生產遷都於此是最好的選擇然而遷都前的占卜卻讓事情變得不那麼簡單,占卜的結果是這樣的搬遷有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對於君王是不好的,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損害他的壽命眾大臣極力勸阻邾文公卻堅持要遷都這個時候邾文公說了一句話,天讓君王做什麼呢,就是要為老百姓服務如果對老百姓有利,那就沒有比這個利再大的所以說對我自己有點壽命上的損傷不是什麼大問題就要搬遷,邾文公毅然把國都遷到了嶧山之南,這一舉措不僅奠定了鄒縣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也使得人民安居樂業邾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如今邾國故城只剩下一段段斷垣殘壁埋沒於荒草中但是邾文公的仁德卻為後世所繼承邾文公逝世兩百多年後孟子提出的《仁政》《民本》的思想正是對邾文公的行為最好的詮釋,魯穆公改稱邾國為鄒國此後這一土地一直以《鄒》為名兩千多年來從未變更

山東省 鄒城市 面積:1616平方千米 人口:約120萬 民族:漢族 回族 滿族等9個民族 特產:皂角 核桃 櫻桃 紅棗

建築記: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十分濃厚的家國情懷儒家主張“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就把家庭建設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一場在孟廟進行的政德教育活動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帝王祭祀孟子之地北宋景佑四年兗州知州孔道輔於鄒城四基山之陽尋得孟子陵墓並在墓旁建廟祭祀從西漢時期開始《孟子》在思想著作中的地位開始慢慢顯現漢文帝曾把《孟子》立於學官設置博士唐代時期政治家韓愈更是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在北宋初年孟子的書就列為了國子監的教材仁宗的時候又把它列為“經”這是孟子

這本書列為經書之始到了被宋神宗年間《孟子》首次被納入科舉考試的範疇開始彰顯它舉足輕重的地位孟子的“民貴君輕”“性善論”以及“五常之道”就像一座寶藏在不同的時代下都熠熠生輝據這座《尚書省牒文碑》記載北宋元豐六年宋神宗追封孟子為“鄒國公”這是第一次有了“公”的爵位自後短短四五十年間孟廟曾經三次增建兩次搬遷“廟制”急劇升格廟址也遷移於現址孟廟東路的這塊碑所刻的內容是元至聖二年頒佈的一道聖旨,聖旨中元文宗稱孟子為“百世之師”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亞聖成了孟子的專屬稱號正是由於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中國的儒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亞聖名歸孟子是歷史的必然 孟廟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儒家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儒家思想傳播和傳承的聖地現在孟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的價值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牌樓,東方上書“繼往聖”大家請看西方上書“開來學”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13年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幹部為政之德濟寧市政府開始探索打造國家政德教育基地2015年孟廟孟府成為了濟寧市幹部政德教育基地這座“仁廉公勤”官箴碑是明萬曆年間鄒縣知縣梁州彥所立《官箴》為南宋著名詩人王邁所作碑文以凝練的語言闡明瞭廉潔仁愛公正勤政等為政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好詮釋

風俗記:尚寨村新村落成,村們都聚集在新村的廣場上 他們等待一場尚寨竹馬錶演,2013年尚寨竹馬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竹馬是一種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廣泛分佈於陝西關中 山西河北江蘇等地,表演內容多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為主與這些地方不同,尚寨竹馬所表演的是軍事陣法尚寨竹馬的陣法與尚寨村東邊這座王陵有關明魯王陵,明魯王陵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明朝第一代魯王朱檀的陵墓,當時守靈的軍隊必須每天操練排兵佈陣附近的村民會經常圍觀久而久之尚寨村的村民便將一些陣法記載了心裡

音律記:明朝洪武年間鼓吹樂隨著山西移民進入鄒城逐漸被當地人們所接受並且在曲調中融進了一些就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調俚曲經過長時間的演練以及受當地風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響到清朝嘉慶末年已形成平派鼓吹樂的基本特點

美食記:煎餅是中國北方特別是山東蘇北一帶的傳統主食,古時關於煎餅的記載多與女媧傳說有關東晉王嘉所著的《拾遺記》記述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不天地也,這是煎餅補天風俗的最早文字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