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HonE一個人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名義上是你的東西。實際上還不一定是。

舉個例子,比如說。三國時候的荊州,名義上是劉備借孫權的,實際上是劉備的。

這裡提到的清朝軍隊也一樣。名義上是清政府的。實際上卻是袁世凱個人的,除了袁世凱其他人都指揮不了。戰鬥力還賊強。


所以說不是溥儀想不想保住他的皇位,而是袁世凱想不想。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袁世凱他的政治意願,其實是君主立憲制,是可以保住皇位的。而南方革命黨卻是完全相反,他們一定要推翻皇帝。一定要推倒重來。

袁世凱本來打算是邊打邊談,談不攏的話等把南方革命黨徹底打服了,然後再談。然而事情卻不像袁世凱預料的那樣順利。

袁世凱還在等待著南方革命黨的談判結果時,突然得到一個消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也就是說兩邊還沒有談攏。然後南方革命黨就私自做出決定了。


最後的結果確實很意外。擁有精兵強將的袁世凱妥協了。雖然很不情願,但是還是認可了這個結果。畢竟袁世凱也不是一無所獲。袁世凱成了中華民國第一屆大總統。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在於袁世凱他不是非實行君主立憲制不可。而南方革命黨卻是一定要推倒重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袁世凱也沒有辦法,不然的話就是南北內戰,其結果很有可能是南方戰敗,袁世凱取勝,所以才有了孫中山讓出中華民國大總統這個位置這出事。

一切以實力論斷。沒有那麼多情願或者不情願。一切都由不得你。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唄。謝謝啦。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有趣豬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溥儀卻還要退位,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漢族官僚與滿清貴族離心離德

縱觀清朝歷史,滿族統治者對漢族始終是防範的。可是雖然說防範,但是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歷來軍機處的滿大臣和漢大臣的數量都是差不多對等的。

可是清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慶親王奕劻等人組織的“皇族內閣”(內閣閣員共13人,其中滿族貴族9人,皇族又佔5人),卻把一切偽裝撕去。這個內閣幾乎將漢族官僚全部排斥在外。而漢族官僚首領之一的袁世凱更是被貶斥為庶人。滿清貴族的這一系類舉措將,使得整個漢族官僚集團與滿清貴族離心離德。

連自己麾下的官員都不支持自己,這樣的王朝怎麼能不完蛋。

2.兵權旁落

武昌起義爆發後,武漢三鎮迅速被起義軍佔領。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迅速調集軍隊對起義軍進行圍剿鎮壓。當時在清軍中最精銳的當屬北洋新軍,武漢三鎮先後有兩鎮被他們佔領。可是這樣一支可以稱為國家柱石的軍隊,它實際上卻並不效忠於清政府,反而聽命於其他人——袁世凱。

原來。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這便是北洋新軍的由來。可袁世凱也是有私心的,在練兵的同時,安插提拔自己的心腹,使得北洋新軍成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只聽命於他個人。

兵權旁落,從而改朝換代,這個戲碼在中國歷史上上演了無數次。

3.列強在利益受到保障的情況下,不在意誰是統治者,採取了“中立”政策

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面前,列強也意識到腐朽的清王朝,垮臺只是早晚問題。

列強對華政策是以本國利益為中心的,只要能保證他們的在華利益,列強不在乎誰統治中國 ,只不過是換一個代理人而已。

武漢起義爆發後,孫中山等革命領導人就發表聲明表示,承認列強的在華利益,並且願意繼續支付各項賠款,同時各種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列強看到既然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證,那麼中國誰當領導人都一樣,因此列強對武昌起義的採取了一致的“中立”政策。

所以在辛亥革命時,列強也沒給予清政府什麼幫助,實施“中立”政策。同時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利益代理人。

4.滿清貴族中沒有人能掌控全局,使南方局勢糜爛

慈禧太后死後,滿清貴族的核心就是核心攝政王載豐、隆裕太后等人。而這些人的才能,手腕 以及威望。都不能像“老佛爺”慈禧太后那樣威懾各方勢力,特別是南方那些幾乎可以說半獨立的地方督撫和實力派們。當那些南方實力派看清楚清政府的虛弱後,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朝統治,割據一方。

南方半壁江上頃刻間瓦解,對清政府威望的打擊是致命的。

5.清政府倒行逆施,主張保皇的立憲派,也倒向了革命

20世紀初,中國存在兩大進步思想。一個是,君主立憲;另一個是,民主革命。

立憲派大都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轉化而來,他們大都是受過傳統教育的紳士,以儒家的思想為正宗(忠君愛國)。因此他們認為君主立憲是當前救國之道,更認為憲政是可以實行的。從1909年起至1910年10月,立憲派舉行了三次國會請願,可清政府對此置之不理。

1911年,清政府倒行逆施組建“皇族內閣”,使得立憲派對清政府徹底死心。從而轉頭與革命派聯合,一起搞清政府。

6.旗人完全腐朽

自清朝入主中原以來,就將旗人視作其統治的基礎。有清一代,都在豢養旗人。清廷每月都給旗人發放月餉,不論天災人禍都能按時得收益,因此旗人也被稱為“鐵桿莊稼”。按理說他們是清王朝統治的最直接受益者,應該是最擁護清王朝的。可是經過兩百多年的歌舞昇平,這幫子旗人早就完全腐朽,平日裡只會鬥雞遛狗,真到有用的時候一個到指望不上。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打個廣告,喜馬拉雅APP搜索“王存旺”,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聽一下。


東斯坦因


這個事情表面看是袁世凱個人政治手腕的體現,實質是歷史車輪前進的趨勢已不可阻擋,中國要進步不能指望換湯不換藥的君主立憲,必須改天換地,重整河山,袁世凱敏銳的發現這一點,成為這亂世梟雄。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對這一事件有詳細的闡述,雖有藝術加工但基本符合歷史。段祺瑞將軍的上疏說的明白:新軍打仗是為了救國,可革命黨也是為了救國,大家不過是個國體之爭,。既然目標一致,完全可以坐下來商量,何苦同室操戈,漁利列強?中國乃中國人之中國,非一姓之天下,清帝已成國家重生之阻礙,如不主動遜位,新軍就幫他一把。

當時民眾對清廷失望透頂,已不抱任何僥倖心理,只要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否則汪精衛也不會死中得活。幸亥革命不過是個催化劑而已,國家新生指望一幫幼稚的熱血青年顯然不靠譜(打敗仗也是情理之中),各路實力派為既得利益粉墨登場,雖有小異,大同都是必須要改朝換代,袁世凱恰好就是各方新勢力最合適的代表,既有威望又有實力與清廷直接叫板。


約翰的甲殼蟲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幾乎都是武力推翻,唯獨推翻滿清是和平演變,袁世凱功不可沒,即推翻滿清也沒殘殺滿清,也沒發生內亂,

袁世凱做到仁至義盡,唯一的錯,就是不應稱帝,弄到最後眾叛親離,但無論怎樣講,袁世凱對中國復興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


手機用戶52419263411


袁項城要推動中國社會轉型必須剷除滿清皇族勢力,內憂外患局面又擔心會四分五裂,權衡利弊逼迫清帝禪讓民國是最佳選擇,然而當時歷史條件恰恰需要君主立憲制最符合國情。後來孫中山多方撤肘,使得袁世凱政經不出中南海。袁世凱又想還回君主立憲制,殊不知神像排位自己親手砸毀,無法再扶起來,最後造成中國外地入侵前後長達40年混亂,,,,


管你愛發佈不發佈


世界上有句話,世界潮流,大事所驅,如果不是袁公,中國人現在也許像印度人一樣,大辮子,長裙子


清荷裝飾房屋出租


當時起義軍的實力和清軍相比還是很弱的,然而清軍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民心思變,清軍的很多將士也是如此,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為清廷賣命了。


蝣之羽


能打仗的清新軍都是袁世凱訓練初來的只聽命袁世凱 之所以溥儀退位是老袁的逼的 他自己想稱帝


劉紅強1


因為最終落入袁世凱手裡


3724686357121


主要歸功與袁世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