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佉盧文是現在的中國新疆地區最早使用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又名“佉盧書”、“佉樓書”。佉盧文是梵語“佉盧蝨吒”一詞的簡稱,該名出於古代佛經譯本,意為“驢唇”。相傳,佉盧文是一位古印度叫“驢唇”的仙人創造的,他形象古怪,文字因名“驢唇”。後經學者考證,佉盧文最原始的意義其實是“像驢唇形狀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是一種死文字,自1867年在中國新疆被陸續發現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又因其出土的遺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頗具神秘感,甚至被後世的一些小說家們當成了“神秘的咒語”,伴隨著一些人為製造的傳說,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傳說。然而,佉盧文真實面目如何,我們將就此一一說明。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將佉盧文稱為“歐洲的甲骨文”不準確

佉盧文字是一種音節字母文字,由252個不同的符號表示各種輔音和元音的組合,從右向左橫向書寫,一般用草體,也有在金屬錢幣上和石頭上的銘文。因為鮮有人認識,所以,佉盧文被一些人稱作是“歐洲的甲骨文”,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公元2世紀初,佉盧文為鍵陀羅國官書,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犍陀羅國是公元前6世紀已經存在的南亞次大陸國家,核心區域包括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其地處興都庫什山脈,人口多居於喀布爾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衝擊形成的山谷地區。這裡不僅是印度大陸文明發源地之一,而且由於地處歐亞大陸連接點上,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作用。其以佉盧文為官書,此文因之廣行中亞。

公元前1世紀,中國始見佉盧文。公元2世紀中葉 佉盧文傳入西域于闐,公元3世紀中葉,傳入西域鄯善,公元5世紀末 厭噠侵中亞,佉盧文絕。但其徹底被遺棄一直到7世紀。也就是說,佉盧文使用和流傳的時間大約經歷了近千年。

這中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是公元3世紀時,伴隨著的貴霜帝國的解體,佉盧文在產生它的印度衰落了,卻突然又在古代西域的幾個國家流行了起來,併成為當時的“國語”。為什麼?我們分析只有一種可能,即是貴霜帝國的解體致使很多的難民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定居了下來,是他們真正把這種文字帶到了中國的。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這麼一說,佉盧文的來源、使用範圍與時間已經非常清楚,它根本不是什麼“歐洲的甲骨文”,而是由中亞流傳至中國的一種文字,我們今天給它的兩個定義是當時絲綢之路在這一區域內通商語文和佛教語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也就是說甲骨文是中國才有的,其他地方是不可能有這種文字的。

曾經,歐洲考古人員在聖托里尼島米諾斯人文明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三層樓的民居,宏偉的宮殿,歐洲最早的鋪路道路,還有供水和下水道系統,並且也在這裡發現了歐洲最早的文字系統。這些文字系統大約有137個,像動植物、人體、武器和船隻形象,與中國的甲骨文如出一轍,已經可以很好表達出當時人類生活的場景。但如出一轍並不等於就是。米諾斯人的語言雖保留了下來,融入愛琴海文明,最終形成了古希臘文字,但是中國的甲骨文以及曾經流傳於絲綢之路佉盧文沒有半毛錢關係。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佉盧文的傳播為什麼與佛教的傳播有關?

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阿育王時期的碑刻《法敕刻文》,值得注意是:在中國境內,有兩種佉盧文字系統,一是表示于闐語的,一是表示鄯善語的。但是,佉盧文在於闐民間不同行,只在貴族和宗教人士之間使用,而在鄯善卻得到廣泛應用。這中間主要的原因在於闐使用的語言不適合用佉盧文,也就是說這種文字不足以盛載於闐語,但因為其與宗教有一定的淵源,才被社會上層使用,而後來佉盧文流傳至今西安、洛陽等地,也一定與佛教的傳播有關。

佉盧文的傳播為什麼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呢?這要從阿育王本人說起。

阿育王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黑阿育王”時代和“白阿育王”時代。前半生為“黑阿育王”時代,阿育王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在約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時,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印度全境得到統一。據說,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他親眼目睹了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阿育王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他使佛教成為古印度國教的同時,遵從於佛教的精神,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使這一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

作為官方文書的佉盧文,此時被用來記錄在佛教辭典成為必然,而作為佛教傳入中國首站的于闐社會上層使用這種文字也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佉盧文為什麼會消失,最終成為死文字?

1873年,一位英國探險家福賽斯(T.D.Forsyth)在新疆和闐發現了一種以前人們從未留意的奇特錢幣,它是一種衝制錢幣(中國古錢中以前還沒有發現有衝制錢幣,它們都是澆鑄的),錢幣中央沒有穿孔,而有馬的圖案,周圍有漢文和拼音類(當時尚不清楚為何種文字)兩種文字。後來,經過仔細辨認,拼音類文字即是佉盧文,初步釋讀為“大王、都尉之王秋仁之”、“大王、眾王之王、都尉之王秋仁之”,為古于闐國的錢幣。這是佉盧文在中國的最早發現。

1901年,熟讀了《大唐西域記》的斯坦因,一路打著“唐僧忠實信徒”的旗號,從和田闖入民豐縣。民豐縣城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是一個簡陋、破敗的偏僻村落,斯坦因在浮土沒腳的集市上閒逛,卻讓自己的馱夫哈桑去遠處打探文物遺址的蛛絲馬跡。沒想到,哈桑為他帶來了千年的古文字——佉盧文。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在斯坦因眼裡,佉盧文是一種看上去像蝌蚪一樣的文字,它們自右向左地被書寫在木牘上,讓人難以讀懂。隨後,他走入于闐的尼雅遺址,沒有費多大力氣,就看到了那些零星散落在沙漠裡的佉盧文木牘,80多件木牘,其數量幾乎是世界上古文字研究者見過所有佉盧文加起來的總和。

其後,中外探險家先後在樓蘭發現了1000多件寫在木牘、殘紙、帛書、漢錦上的佉盧文文書。這種古老的文字傳播到了塔里木盆地時,深受東方文明的影響,變成了書寫在胡楊板上,然後像漢簡一樣穿洞後用繩子捆紮,再用東方泥封印來防止洩密。

經歷了30多年的解譯,語言學家儘管讀懂這種古文字,但卻很難具體讀懂它們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正是它記錄了很多新疆古老的秘密,誰要是能解開這死去文字的秘密,誰就可以解開困擾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很多秘密。因此,這種“天書”便成了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也被一些小說家們當成了“神秘的咒語”,出現在了《鬼吹燈》之類的小說裡。

因為不完全瞭解,所以,很容易被想象,這是很正常的。

佉盧文的最終消失也在拋去想象之後,顯現了出來:一是適用範圍小,時間久了必然會失傳;二是佛教在東進過程中翻譯系統的發展,尤其是佛教典籍被譯成漢文,佉盧文就此失去了用武之地,也便成了死文字。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這種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今天,我們似乎可以給佉盧文這樣的定義:雖然是鍵陀羅的古文字,被西域人民使用過,但最終被漢文代替。它是貴霜帝國崩潰後,難民們帶入中國西域的一種速記,雖然在佛教最初的傳播中有過一定的生命力,但卻在佛教本土化的適應中,註定了一定會消失。

有所淘汰並且不斷本土化才能有更大發展,佉盧文的消失是文明在交融過程中的一種必然。

就像佛教一傳入中國就被中國化,才能在中國有所發展一樣;就像于闐國最早的居民據說來自於阿育王和春秋戰國時代的移民組成的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發展到最後都堅定不移地以為自己是中國人,進而出現了歷史有名的于闐李氏王朝那樣。

所以,就佉盧文本身而言,真無所謂神秘,需要人們研究的是它盛載和記錄的歷史。(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