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南宋宋寧宗時期,在遙遠的塞北草原上,孛兒只斤家族瞬間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勢一統蒙古草原,為首之人是傑出的軍事天才

鐵木真。當鐵木真統一草原,尊號為“成吉思汗”,然後成吉思汗利用戰馬和腰刀,繼續擴充疆域,他滅掉了不可一世的西夏政權,然後踏平了大金王朝,又西征花剌子模國,東亞、中亞、東歐,無不對他望而生畏。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33年之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被推舉為新一代蒙古可汗,忽必烈有著他祖父一樣的雄心,他改汗國為帝國,建立元朝,史稱元世祖。此時,東方的日本國逐漸囂張,忽必烈早有吞併日本之心,於是忽必烈發動了兩次攻打日本的戰役,雖然曾把日本打的落花流水,但最終卻都以忽必烈的失敗告終。多年來,人們對忽必烈徵日的失敗原因進行多方面總結,直到上個世紀末,日本打撈3艘沉船殘骸,發現了奇怪的事實,終於明白忽必烈為何沒能滅掉日本。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當時朝鮮半島已經臣服於元朝,忽必烈一邊南侵宋朝,一邊籌備出海征服日本。公元1274年,忽必烈在朝鮮建立了徵東行省,強徵高麗民夫和船工大約4萬餘人,以驚人的速度,在10個月內打造出了900艘大型戰船,然後以忻都為元帥,帶領3萬精銳,從朝鮮揮師出海,渡海攻打日本。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很多人認為,元朝的大軍擅長騎兵作戰,對海戰並不擅長,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戰爭的思路是相通的,忽必烈的大軍只用了3天時間,就到達了對馬島,而且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不足半天)就把島上的日本守軍悉數殲滅,未留下一個活口。8天后,400位蒙古人悄悄登上壹岐島,一番激戰,島上的守軍又被全殲。又過了5天,蒙古大軍登陸福岡,已經進入日本主島,距離當地的大宰相府僅僅只有一天的行程。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因為對當地地形不太熟悉,蒙古人決定先回船上休息,第二日,日本幕府糾集10萬大軍來增援,蒙古人並不害怕,兵分兩路,將日本援軍殺的血流成河。由於海上風浪太大,後援不濟,蒙古人決定先退回海上,等待糧草支援。為了避免敵人偷襲,蒙古人特地把大船開離海岸線。也就是說,忽必烈的這次遠征,離成功很近了。但接下來的事情,非常可惜。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當天夜裡,海面突然出現颱風,蒙古大軍缺乏對天氣的預判,損失慘重。到了第二日清晨,海面上大多都是戰艦的殘骸。據蒙古人統計,他們的3萬大軍,有一半人因颱風而死。其餘人歷經風浪,終於逃回朝鮮。這次戰爭,發生在日本文永十一年,所以被稱為“文永之役”。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忽必烈認為,蒙古人是敗給了颱風,決定繼續遠征日本,6年後,兵分兩路,帶4萬蒙古精銳和10萬“異族”軍隊東渡日本。因為有了之前的戰爭,日本人早就做好了防禦部署,而且蒙古人兵分兩路,古代通訊不發達,兩路大軍到了日本得不到統一部署,各自為戰,這一次蒙古人並未像上次那樣順利,甚至一個月後,連日本主島都未能登錄,反而受到日本守軍的強烈反擊。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2個月後,颱風再次降臨,上次的悲劇又一次重演,蒙古將領只顧逃跑,留下殘軍敗將被日本人悉數殲滅,生還者十不足一。接下來,忽必烈佔領的南宋發生叛亂,他把重心放在江南“平叛”上,延緩了對日本的第三次進攻。隨後,忽必烈去世,他將日本納為蒙古帝國的“一個省”的計劃,至此終止。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日本“福大命大”,忽必烈兩次攻打,都被颱風擊敗。然而人們疑問,為何元朝軍隊總是遇到颱風,為何元朝的戰船如此經不起海風摧殘?上個世紀末,日本自衛隊在九州島和對馬島之間,打撈了3艘蒙古人的船隻遺骸(下圖),發現了非常奇怪的事情,這些戰船殘骸佈滿了鉚釘,而且還有一些刻有“川船”記號,學者們經過分析,終於知道了忽必烈失敗的原因。

日本撈出3艘沉船,終於明白,島國未被忽必烈佔領有多幸運

因為忽必烈急於求成,強徵高麗人和江南人制造戰船,每次都在數月內完成近1千艘戰船的打造。要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戰船,需要多年才能完成,而忽必烈用高壓政策逼迫船工快速趕工,船工們為了活命,只能想方設法完成任務,包括用舊船改造。那些鉚釘比較多的戰船殘骸,就說明,這些船板實際上是從舊船上拆卸下來直接使用。而刻有“川船”的記號,則說明有些船以前只是普通的河船,在古代“川”是指內河。河船不必考慮颱風等因素影響,當然不如海船堅固。​

忽必烈的大軍,把舊船和河船來當海船使用,這些船隻就像紙皮核桃,樣子好看,但卻經不得相互撞擊。當颱風來臨,他們的船隻相互猛烈碰撞,最終支離破碎。也就是說,忽必烈遠征日本,實際上不是敗給了颱風,而是敗給了急於求成的戰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