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看过的第一部电影还记得吗?是什么电影?

挖电影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里面最早的是成龙的《蛇形刁手》,对于里面的电影情节已经基本记不清楚了,只是朦胧的记得有好几种武功,像鹤的,蛇的之类的。

那个时候父母在县城跑客运,我在老家农村上学,每到周末去县城玩,记得那天是父亲不知道从哪里那来一个二手的VCD,和一些光碟,对于那个VCD感觉应该有个10斤重,对于那时候瘦小的我,搬起它来非常费劲,但是对它很喜欢,每天都会看电影,那个时候我大概在9岁左右,可能是由于成龙的电影情节简单打斗精彩,很喜欢看。感觉那个年代,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很喜欢动作片(真正的动作片,非岛国动作片),童年和青春期时代,伴我们成长的是港片了,80到90年代的港片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两代人的成长,各种枪战的打斗场面和那种兄弟情看的热血沸腾!


ILS卖火柴的7岁小男孩


从小生活在冀东农村,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村里还会组织播放电影,那时候大多数都是地道战,地雷战,以及抗美援朝的一些老电影。具体第一次看的电影名字是啥,我也记不清了。

那时,家家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却看不了几个台,也就是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最清晰。大多数都是在夏天的时候,县里组织下乡放电影,晚上在村里架上一块“布”。一盘盘交卷,街道里人头攒动,我们淘气的孩子都会坐在附近人家的厢房上,门楼上,孩子们当然对电影里的剧情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喜欢小伙伴们在一起的热闹。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些电影台词可能早已烂熟于心,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也一人拿个烟卷津津有味的看着,边看边大声对边上的人高谈阔论。他们之间根本不用剧透,比导演还清楚下一个镜头是谁出场。

1999年我虚岁7岁,我家买了第一台彩电,从中央卫视扩大到了北京卫视等周边城市的电视台,又买了一台VCD那时候特别流行周润发等港台明星武打动作电影,周围邻居碟片互换。印象里我家对门在97年98年左右买的VCD。冬天的时候,满满一屋子人在他家看武侠片。

07年前后是我们村互联网风靡的时代,大批90后家里办了宽带组装装上了电脑。各种电影随时看。再到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人们可以时随地看电影。也可以到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慢慢的电影在我们心中已经没有了那种稀奇神圣的地位,对于电影也越来越挑剔,慢慢的区分出了自己喜欢的类型。不再和原来一样,只要是有画面有声音,只要是个电影都能坐在炕头上聚精会神的看完。

时代发展,淘汰了一些东西,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很庆幸我赶上了那个美好的年代





干造价的


第一次看电影至今难忘。我大概6、7岁,是个白天,我们大队中学教室放电影。当时教室外面已经围了很多人,爸爸抱着我穿过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台上,我一只手搂着他的脖子,一只手扶着墙,趴着窗户玻璃,透过没遮严的窗帘,里面有点暗,跟看大戏似的,也挤满了人,教室前面挂着的大银幕上,人影动来动去,喇叭里传出人影说话的声音,带着音乐《对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那时小,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后来我长大些了,村里白事放露天电影,听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泪汪汪,我才知道电影的名字《妈妈再爱我一次》。



十郎


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几乎没有吧,就记得学校组织了一次,在里面也只顾聊天或者出去逛街了,根本就不记得看的任何一个画面了,有印象的应该是初中那次在操场上放的《暖春》了吧,好多同学都哭了,我天生不喜欢悲剧,总是有一眼无一眼的看着,悲剧只喜欢自己默默看着,默默流泪。
电影主角叫小花,是个孤儿,为了摆脱养父母的虐待,逃出了家里,晕倒在隔壁村子村口,被爷爷收养。爷爷有一个儿子叫宝柱,儿媳妇叫香草,多年未孕并且对小花的到来表示极度反感,本身他们就为没有孩子而闹心,小花的到来使得香草多次闹事,刚开始试图把小花送走,因为骑车摔倒而作罢,随后他们就分家了,各吃各的。


爷爷为了让小花上学,摆脱山里的生活,编竹筐让她上学,小花努力上学考第一来回报爷爷,虽然夫妻俩对她不友善,但是小花也没有记恨,做好吃的,把最好的端给他们,香草为了想生孩子,要吃蚂蚱,小花放学后就去抓蚂蚱,爷爷误以为她逃学,当十几瓶蚂蚱摆出来的时候,香草特别后悔,感动中接纳了小花。
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了顿饭,没想到最大的泪点在最后:村长组织村里人给他们捐钱捐粮,告诉大家宝柱也不是老人的儿子,也是他捡来的,为了他,老人终身未娶,在场的人无一不感动,宝柱香草更是跪了下来。小花最后考上了大学,但是选择了留在大山里,帮更多小孩学习。

老人和孩子的组合,总是能激起我们许多的泪点,后来也拍了一个电视剧版本的,我记得也看了一遍,真的是处处都是泪点,这部剧显示的是爱超越了血缘,让我们看到了任性中最淳朴的一面,大概我不会重温吧,因为泪点太多。


虾虾虾虾米儿


记忆中,模糊的第一部电影是在大剧院,后来母亲下放,回到农村,在农村当时记得六三年上大水,一片泽国,我在姥姥家居住,我姥爷的房子,地势较高,没有淹,门口的大水顺街而过,后来上学,再后来赶上文革,迁往我老家,记得第一部很清晰的是《红灯记》,那是露天影院,我们跟着大人,奔跑十几里路去看电影,再后来是《智取威虎山》随着文禁的放开《列宁在一九一八》《地道战》《地雷战》八大样板戏,电影版的《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鸡毛信》《侦察兵》《野猪林》《艳阳天》《决裂》《盘石湾》《渡江侦察记》外国电影《桥》《卖花姑娘》等等一系列电影。

总之那是个纯真的年代!


狼烟一九三一


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白毛女。当时刚解放,大概是五二,五三年时候,村里说要在戏楼上演电影。那时刚刚经历旧社会的农村,几乎都没有看过电影,起初还以为电影就是灯光照射的灯影。天不黑,人们就早早的排好座,等待着开演。拢黑的时候,只见一辆大车(即牛拉的铁脚车)拉来了演放家什支在戏楼前的空地上,戏楼上则撑起来一块大白布,放映机用光打在上面来回调整,下边早就等不及的孩子们用手在光线中变化各种花样投放在白布上,互相逗着笑着,在玩笑中等到电影开始。

电影开始了,里面的人是出乎意料的清楚(和灯影相比),而且还会说话,话音听得不是太懂(没有听到过普通话),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记得大车来的时候没有拉他们啊?我们几个六七岁的小朋友爬上戏台到幕布后边一看究竟,竟然也没有这些人,这薄薄的幕布他们是如何钻进去的呢?这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好几年。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笑话一样的故事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经历过这个历程方感到祖国变化巨大。


沁水之阳


小时候,(1981年)我6岁,去舅舅家,他们村大队部会议室看电视,一间土瓦房像学校的大教室,里面隔着小房子留个了小窗口上面放着一台日本造的彩色24英寸大彩电,电视打开,电灯就拉灭了,屋子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那是我第一次看电视!

电影,小时候最爱看农村片,《生财有道》《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记得有部电影叫《为什么要生我》,那是今生第一次感动我的电影,喜欢看电影画报,至今我也没明白什么彩色遮幅故事片里“遮幅”是什么意思!呵呵!难忘的童年!


路上有朋


看到你的问题,真是满满的回忆。

可能不是第一次看的电影,但在我的记忆里最清晰,就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老师追着车子奔跑的那一幕!

那时候可能读小学一二年级左右吧,电影放映员是用马背着胶片机过来的,一年可能也就来两三回;虽然是学校组织的,但村人听到,大家都过来围观,不到一会球场围满了人。







V视知新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第一部电影是于荣光和杨丽菁主演的《东瀛游侠》,我记得那时候我才刚上小学,我是在我们村里庙宇的神明庆典看的这部电影,以前只要我们村里庙宇祭拜的哪座神明过生日,就会请人来放电影,那时我们村的村民就会拿着椅子到庙宇的广场上大家坐在一起看电影,开商店的会叫他们的亲戚拿些东西来卖,这是我出生起看的第一部电影,当时我还不太懂事,看见于荣光饰演的倭寇乱杀人,为什么没有人要杀他报仇,长大后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福建情人145652


作为一名七零年代生人,我记得我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闪闪的红星》。

这部电影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等演员主演,并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的。

这是一部红色革命电影,故事发生在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少年潘冬子(祝新运 饰)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红军抗击敌军去了,只剩下母亲与东子相依为命。母亲也是抗敌的积极分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冬子虽然只有11岁,也立下了决心长大参加红军对抗日军。一天,反动地主胡汉三前来捉拿东子的母亲,眼看形势危急,冬子妈决定留下来掩护其他群众撤退,不幸被俘并英勇就义。目睹了妈妈被敌人杀害的惨况,冬子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母亲报仇。冬子凭借自己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暗中帮当地的游击队送盐送信。在与敌人的斗争过程中,冬子渐渐成长起来,也终于在队伍上和父亲见面了。最后,潘冬子终于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


虽然年代久远,但这部电影的内容和那句熟悉的“我胡汉三又回来啦”的台词让人永久难以忘怀。

不知其他小伙伴们,有没有和我一样,人生的第一部电影是《闪闪的红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