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大师——王文鹏(欣赏王文鹏《辕门斩子》选段)

秦腔艺术大师——王文鹏(欣赏王文鹏《辕门斩子》选段)

王文鹏(1884—1953),十岁起入私塾读书五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六岁时入县安县马台镇鸿“泰科班”学戏,习老旦兼小丑。光绪二十九年,搭“四川红”吴正商的戏班,在各地流动演出。王文鹏声音洪亮,唱工颇佳,又有虚心好学,深得班内同行爱戴。该班须生赖赖因患严重胃病经常辍演,王文鹏便代替演出。时间越长,学戏日多,且又受观众欢迎,索性就改唱须生。民国五年(1916)搭入“长庆社”(后改“三意”),他的拿手戏《葫芦峪》等深受观众观众欢迎,上座甚佳,逐渐成为该社的须生台柱。兰州戏班慕其名,邀请去与十二红(旦)麻子红(郗德育,须生)刘金荣(生)陈镜民(旦)等同台献艺,轰动兰州。此后,他便经常去兰州演出。在他出外演出期间,三意社不忘他对该社的贡献,仍按月供养他在西安的家属,给予关怀照顾。而他也感激三意社的恩情,每回西安必然仍在三意社搭班演出。

王文鹏久走江湖,能戏甚多,一生能演六十余本戏,最拿手的戏有《葫芦峪》《洪羊峪》《五子魁》《金沙滩》《俘金牌》《辕门斩子》等久负盛名。尤其是《辕门》和《葫芦峪》中的几大板唱腔,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民谚有“双喜子活孔明,古往今来再不能”。封至模评论说:“适首大板乱弹,或撂板,耍腔的地方,确能给人以淋漓尽致,轻松愉快的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他十分关怀,1950年西北文化部派专人对他慰问,并多次赠送慰问金。他自己虽精神不佳,气喘难支。但为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鼓起劲来争取登台演出。1951年夏季,为了保留他的艺术,对他的《辕门斩子》《金沙滩》《葫芦峪》作了录音。1953年去逝,享年七十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