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中醫教你從脾胃調理

乳腺增生,逐漸成為了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很多女性都將這種疾病視為惡魔,嚴重的要把乳房切掉來控制病情,甚至是由增生演變為癌,隨著人數的不斷遞增,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化。一旦患上乳腺增生,千萬別不當回事兒。

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中醫教你從脾胃調理

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

​1、情緒不佳,都說女性是感性的,然而出現不良情緒的時候,會導致乳腺增生的發生,分泌異常,久而久之就會發展為增生。

2、乳房疼痛,乳房經常有疼痛感,有的甚至會發展到肩下部和背部。

3、月經不調,如果有乳腺增的患者,月經不調,而且不規律,會有痛經及全身疼痛的症狀。

4、乳房有腫塊,自己用手摸乳房兩側,發現會硬塊,像一塊小肉快一樣,摸起來有點疼。

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中醫教你從脾胃調理

中醫對乳腺增生的認識

乳腺增生隸屬於中醫的“乳癖”。 乳癖這一名稱,最早見於《中藏經》,該書有“治小兒乳癖,胸腹高喘急吐乳方”的記載,但這裡的乳癖是指小兒不知飢飽,食奶過多,以致胸腹高喘急吐乳汁,並非婦女的乳房疾病。

關於“癖”字的含義,隋代巢元方等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從病候的角度進行了解釋:“癖者,僻側在於兩脅之間,有時而痛也。”《醫學傳燈》也有“僻者,隱在兩脅之間,時痛時止,故名曰癖,痰與氣結也”的描述,明代醫家李中梓所著的《醫宗必讀》則從字義的角度進行了解釋:“癖者,僻也,內結於隱癖,外不可見也。”

首次將乳癖界定為乳房腫塊的是龔居中,在他所著的《外科活人定本》中有這樣的論述:‘“乳癖,此症生於乳之上,乃厥陰,陽明之經所屬也,何謂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頑核之類。”這明確地指出了乳腺增生是古代的乳癖。

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中醫教你從脾胃調理

脾胃與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機聯繫

現今中醫外科學教材將乳腺增生,分為肝鬱痰凝、衝任失調兩型。

在經脈循行上“胃足陽明之......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人氣街中。”"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靈樞•經脈》)這說明脾胃與乳腺增生的形成有密切的聯繫。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機體氣血津液的生成都有賴於脾胃腐熟水谷與其對精微物質的運化。

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氣血充足,脾氣升則精微物質能夠和調五臟,灑陳六腑,濡養全身,胃氣降則廢水濁液得以排除體外。

如果病家暴飲暴食,以致脾胃難以運化轉輸水谷精微,則可致痰溼內生,痰阻氣機,氣滯痰阻,阻於乳絡則病成;或喜食生冷,耗傷脾胃陽氣,導致體內寒溼內生,脾胃氣虛寒溼不化,阻於乳絡則病成:或勞逸過度耗傷氣血,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水溼阻於乳絡則病成;或憂思不解導致脾胃氣機鬱滯,脾失健運,飲食不振,水溼不化,亦可為病。

總之脾胃虛弱或脾胃運化失常,則易生痰溼,痰溼內生則阻滯氣機,痰凝氣阻,上循乳絡則病成。

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中醫教你從脾胃調理

中醫治病,貴在辨證。餘聽鴻曰:“治乳症,不出一氣字定之......無論虛實新久,溫涼攻補,各方之中,挾理氣疏絡之品,使其乳絡疏通,氣行則血......自然壅者易通,鬱者易達,結者易散,堅者易軟。”餘氏認為乳癖的治療重在調氣。

雖然乳房有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腫塊,但不可見腫塊就消,不辨寒熱虛實,只求速效,以疏肝破氣、活血化瘀之品雜投,或不加辨證大劑使用,全然不顧氣血之盛衰,脾胃之強弱。

若氣血虛弱,反而破氣耗血傷津;若脾胃虛衰,藥效峻猛,反致戕害脾胃,病情更重。臨證則因立足脾胃,辨證用藥,若脾胃氣虛而致津停痰凝而成包成塊,則應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疏肝行氣,化痰散結。脾胃氣足,則氣能行津,痰溼得化,乳塊不化而自消。

若脾失健運,痰溼內生,而成包塊,則應該在運脾化溼的基礎上疏肝行氣,化痰散結。脾胃健運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谷精微運化得常,痰溼自無容身之所,痰濁一消,氣機亦通,乳塊不化自消。

若辨證是肝鬱痰凝,清代高秉鈞的認識可師可法,他在《瘍科心得集》中日:“夫乳屬陽明,乳中有核,何以不責陽明而責肝......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腫自消矣。逍遙散去姜、薄,加栝萎、半夏、人參主之。”

若是衝任失調,則應根據衝任的具體情況調固衝任。無論是疏肝行氣,化痰散結,還是調固衝任都應該顧護脾胃之氣,只有脾胃健運,外來的藥物才能為我所用,才能達到治病必求於本的目的。

女性若有這4個表現,多半是乳腺增生,中醫教你從脾胃調理

小結

脾胃內傷與乳腺增生的發病有密切聯繫。對於脾胃內傷患者,在治療時應立足脾胃,辨證用藥,而不是濫用疏肝破氣、活血化瘀之藥,亦或者長期使用化痰活血之品,甚者大劑使用活血破氣之物,全然不顧病家脾胃。

這樣不僅使病情不能得到改善,反而加重、加深,戕害脾胃。所以筆者認為對於乳腺增生的治療,調理脾胃是一重要環節。若有脾胃內傷,應從調理脾胃入手,針對病情隨證加減,長期服用,定有所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