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那位“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的吴道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注1),而此时身在甘肃陇南的杜甫,正准备开始一段征服蜀道的艰苦旅程。

被后人称为“画圣”的吴道子用画笔记录蜀道山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纪元,而“诗圣”杜甫则将用自己的诗歌对这段艰险的旅途和壮丽的风景做了文学性的描绘。他的山水诗作以及对同时期山水画的品鉴文字,对中国绘画进入“文学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8岁的杜甫,像一块钢板,经过命运的不断锤击、淬炼,反而让他逐渐锋利起来,发出耀眼的光。

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题图:明代 谢时臣 杜陵诗意图之蜀山

壹 同谷梦碎

在抵达成都、修建草堂之前,杜甫与家人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和一段艰辛的旅程。

旅程的起点位于如今的甘肃省,陇南市,成县。

这是座位于秦岭西部余脉中、沿丘陵河谷而建的山城,成县东部与徽县接壤,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连,东南与陕西省略阳县相望。距离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凤凰山麓、青泥河岸,如今有后人修建的杜少陵祠,以纪念杜甫在此度过的短暂时光。

在1200年前,成县被称作同谷县,隶陇右道,是唐帝国与吐蕃之间交错的前沿地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一月,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携家人抵达同谷。在此之前,他以为这将是一段旅程的终点。

来同谷前,老杜的睡眠不太好,他经常在半夜惊醒,同时也不断做梦。

连续几夜,他都梦见那位生死未卜的老大哥李白,也梦见将自己的身体喂食凤凰,以换取太平盛世,等等。这些梦中,也包括对同谷的憧憬。

在秦州时,他早已受够了寒冷和饥饿,于是将同谷幻想为物产丰富、温暖富庶的南方安乐窝。

他听闻这里有肥沃的农田,地里盛产山药、山中有野生的蜂蜜、林间有鲜嫩的冬笋,况且这里比秦州更靠南方,应更暖和,连衣服不足的问题也都可一并解决了(注2)。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他认为去同谷是很自然的选择,理由很充分。于是在那年十月便率领一家子、你挑着担我牵着马,送走了秦州的晚霞。

但是,这一家子刚到同谷县,严寒和饥饿就粉碎了所有关于“南州”的美梦。

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插图:明代 谢时臣《蜀道难》之一

位于秦岭山脉南麓河谷地带的同谷,最低的海拔只有750米,而最高的山顶却达到2377米,是典型四季分明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这座山城给杜甫的印象是阴冷、潮湿,几乎没有看见过天晴,不是刮风就是雨夹雪。安史之乱的战火虽没有烧到这里,但农历十一月的同谷,寒冷浸入骨髓。离开秦州时还是“凉秋”,而同谷则用寒冬来迎接他们。

杜甫的手脚被冻得皴裂、四肢麻木,蓬乱的头发垂过耳际,而且连一件完整的、可以御寒的衣服也没有。

外在形象倒不是最重要的,寒冷也不是致命的事情,最急迫的难题是:饥饿。

传说中粮食没有看见,倒是看见了不少的猿猴、狐狸和毒蛇。他和家人只能捡橡树果充饥,也曾尝试从房东那里借来一把长撅,像当地人一样从山中刨出些野山芋充饥,但无奈大雪封山,徒劳无获。

想想日后老杜能够把大米和瓷碗描写得那么绝美,一定与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关。

诱发他和家人对“南州”——同谷憧憬的原因,不是不小心将脑袋撞在门板后突然蹦出来的主意。在秦州时,杜甫曾收到过一位同谷“佳主人”的邀请函,但自这一家子抵达后,曾热情邀请他的那位“佳主人”却一直没有露面,也没有为杜甫提供任何帮助。在所有杜甫的诗句和其他文献中,都再也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位“佳主人”的信息。

总之,杜甫在同谷度过了一段极为难堪、窘困的日子。

他开始抱怨天,说:“悲风为我从天来”,接着又埋怨地,说:“我生何为在穷谷?”发完恼骚后,又自我检讨:“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在雪地里捡橡栗、挖黄独是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存。十一月底,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召开了家庭会议。杜甫首先做了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想得太天真,没有预计的现实是如此严酷。大家轮流发了言,然后举手表决,通过了继续南下、西进的战略决策。

于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再次翻山越岭,继续上路。

这一行程的终点锚定在另一个传说中温暖而富庶的城市——成都。

贰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有关入剑门、去成都、建草堂的想法,在老杜的潜意识中常常出现,而这也是当时环境中唯一的理性选择。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自华州辞官西去后,从这段时期他所留下的诗作中,我们可大致揣摩下他的心路历程。

离开华州后,他带着家人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希望在这里置一草堂,定居于此,但经济条件有限。于是这年十月底从秦州赴同谷,但很快就又发现:同谷不是梦想的黄金天堂,这里的气候与物质都无法承载他的梦想。

在这段漂泊于陇南的三个多月中,他写过一系列怀念友人和亲人的诗作。这些诗作中,除了连续几日梦见李白后所做的,也包括送给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和张彪这些朋友的诗作。

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插图 明代 谢时臣《蜀道难》之二

当时的高适正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彭州,岑参在虢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杜甫写一首《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首诗中他描写了自己所处的萧条环境: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然后流露出对身处彭州、虢州的高适和岑参的羡慕之意:“彭门剑阁外,虢略鼎湖旁。荆玉簪头冷,巴笺染翰光。乌麻蒸续晒,丹橘露应尝。”

在此之后,他写道:“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这几乎可以说是,在当时兵荒马乱、饥寒交迫之中的杜甫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他想像高适和岑参这两位朋友在业余时间读书时的幸福场景——“床”是指可以倚躺的交椅——这俩哥们半躺在这种舒适的椅子上,在临近水边、鲜花盛开的山坡上悠闲地读书。

要支撑这个理想,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还得在吃饱穿暖之后,有一份闲暇、有一份安静从容的心态。但这,对于困居在陇南的杜甫来说,是多么遥远的奢望。

与此同时,他还写过《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送给当时在湖南岳州(今岳阳)的贾至,和在巴州(注3)的严武。这首诗有为因房琯案被贬的严武等人鸣不平之意,但也流露出对于这些朋友的怀念。此外,还写过一首《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是送给被贬谪台州的郑虔。

而在这些所有朋友中,谁能够为他伸出援手呢?

叁 西行入蜀——唯一的选项

我们设想一下身在陇南同谷县、走投无路的杜甫,如果要投奔亲戚朋友的话,所能够选择的路线。

先看看直系亲属团。

老杜在秦州时有一首《示侄佐》,是写给他的侄子杜佐的,但这位侄子的社会关系和活动能力有限,对于杜甫在秦州的生活并无法提供更多的援助,因此老杜才从秦州南下同谷。差不多同时,还有一首在秦州时所做的《月夜忆舍弟》,这应是老杜流传最广的诗作之一: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同谷县时,在他所作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又继续提到过自己的四位弟弟和一位妹妹。杜甫共有四位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从秦州一直到今后成都的这段行程,只有杜占跟着老杜,而其他几位均因为战乱不能相见——“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因为通讯困难,此时的杜甫恐怕连其他三位弟弟的具体位置也无法掌握。

在其中第四首时,他写道:“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描述了他有一位妹妹在钟离,即是如今的安徽凤阳县,这位妹妹丈夫早已去世,独自哺育不懂事的小孩。但自己无法前往凤阳相见,原因是:“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由此看来,杜甫并没有任何直系亲属能够投靠。

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插图 明代 谢时臣《蜀道难》之三

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时间他能联系上的几位好友:

此时的岑参在河南(杜甫曾经在任左拾遗的时候向唐肃宗举荐过岑参,可见关系不浅(见本号文章《 》)。贾至当时在湖南岳阳、郑虔在浙江台州(有关郑虔可见本号文章《 》),从陇南地区向东去上述这三个地方都要经过战乱区。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像几年前的唐玄宗一样,向西往四川逃避。而且他的另外两位重要的朋友——严武和高适,此时都在四川。虽然要经过艰难的蜀道——就像他的老大哥早就告诫世人的那样““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四川毕竟没有战乱,而且,是一个可以填饱肚子的地方。

实际上,就在一个月后,杜甫率领家人刚抵达成都,就收到了时任彭州刺史高适的问候。他写给暂时安顿在浣花溪寺庙内的杜甫一首《赠杜二拾遗》: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

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昕法还应难,循经剩欲翻。

草玄今己毕,此后更何言?

杜甫也回赠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赠》: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有杜诗注者认为,对于初到成都提供帮助最大的,应是当时四川军政一把手裴冕。这一论调的主要理由是,当杜甫达到德阳所做的《鹿头山》一诗中,用了四句诗恭维裴冕镇蜀得力,庆幸抚蜀得人(注4)。

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插图 明代 谢时臣《蜀道难》之四

据《旧唐书》记载:“至德二载十二月,右仆射裴冕封冀国公,乾元二年六月,拜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也就是说,裴冕到四川的任命,是在杜甫于乾元二年七月从华州辞官之前,那时候他还在体制内,对于裴冕的情况应是清楚的。

杜甫与裴冕在政治立场和追求方面,都有很大距离。不排除初到成都时杜甫与他有间接的接触,但裴冕是否直接资助过杜甫,尚无定论。

总之,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和家人离开了冬日中的同谷。

迎接他们的是另一段艰辛的旅途和壮丽的风景。


附录:

注1:吴道子大约生于公元685年左右,卒年大概为乾元年间。有史料显示吴道子在乾元年间看过弟子卢棱迦画作,(如《宣和画谱》记载:乾元初,尝于大圣慈寺画行道僧,颜真卿为之题名,时号“二绝”。又尝画庄严寺三门,窃自比道玄总持壁。一日,道玄忽见之,惊叹曰:“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乃相类,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居一月,楞伽果卒。)这时吴道子尚健在,而此后并无记载,因此推测吴道子卒年约为759年前后。有关吴道子写蜀道山水的典故可参阅本号文章《 》

注2:见杜甫同年十月所做《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注3:巴州位于今四川巴中。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曾改巴州为清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清化郡复为巴州。

注4:杜甫《鹿头山》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

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

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

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本文画作者简介:谢时臣(1487—1567年后),字思忠,号樗仙,苏州人。明代画史对他有简略记载,“善画,颇有胆气,长卷巨障,纵横自如”。是当时不少兼具吴、浙两派面貌的画家。

题图画为谢时臣杜陵诗意图之:“栈悬斜避石,桥断复寻溪”。出处为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二: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该册页一共八幅, 绢本 水墨 设色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其中每幅尺寸为:纵22.2厘米 横18.5厘米。

插图来自谢时臣《蜀道难》,纸本,水墨设色,纵336.5,横101.5厘米。

杜甫的西行漫记:在最窘困的日子里,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谢时臣《蜀道难》

该图为王季迁旧藏。据网络资料,此画曾亮相北京匡时2009秋季拍卖会,名为《关山行旅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