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文化運動前期和後期的比較

1.共同點

①從性質上看,前後兩個時期都帶有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性質;

②從領導者方面來看,前後兩個時期有些領導者是相同的;

③從形式上看,兩個時期都是通過著書立說開展文化宣傳,同時都經過了長期激烈的爭論;

④從作用來看,都是當時社會先進思潮的主體成分,都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提高了人們的認識。

2、不同點

①從性質上看,前期屬於純粹的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後期則帶有大部分無產階級新民主主義性質。

②從領導者上看,前期是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來倡導,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後期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繼續領導,但已經轉化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或馬克思主義者,同時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如毛澤東等。

③從內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學,提倡新文學、新道德;後期主要是宣傳馬克思主義。

④從陣營上看,前期表現的較為一致;後期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人引起了一些爭論,尤其是問題與主義之爭,使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化。

⑤從範圍上看,前期主要侷限於局部地區、少數知識分子;後期則進一步擴大了區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運動當中來,且馬克思主義還與工農運動結合起來。

⑥從作用上看:前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會啟蒙作用;後期影響深遠,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為傳播,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因素。

高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二、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

1、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

2、內容

新文化運動分前後兩個階段:

前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三提倡三反對”,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李大釗極力地宣傳馬克思主義。

前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三提倡三反對”,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李大釗極力地宣傳馬克思主義。

3、特點

①與當時關係到中華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密切的聯繫在一起,從而使自己獲得了藉以開拓前進的契機和力量。

②在文化選擇上,敢於面向世界,在破舊和開放中銳意立新。

③以“科學”與“民主”作為旗幟,使當時那場異常複雜的文化運動有了相對統一的走向。

④抓住了要害,對當時作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之主要惰性精神力量的封建傳統文化,進行了空前徹底的批判。

4、進步性

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④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⑤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侷限性

①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侷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而當時的文學革命,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②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鬥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③對東西方文化的態度片面化、絕對化。

新文化運動徹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錢玄同為了反孔而主張“唯有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廢滅漢文”,採用世界語。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首倡:

1918年,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

2、發展:

(1)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①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研究專號》其中有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的介紹馬克思主義。

②隨後各地還出現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如北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湖南的俄羅斯研究會。

(2)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宣傳

意義:這些宣傳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①辦補習學校等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勞動界》《勞動者》《勞動音》

3、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五四時期,毛澤東回到湖南後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實踐——建立中國共產黨

(1)醞釀:1920年8月以後,各地共產黨組織先後成立。1920年8月,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上海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同年,在北京成立共產黨組織,李大釗為書記;

(2)建黨:中共“一大”:1921.7.23 組織上建黨——宣告中共誕生。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高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高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