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范仲淹功成名就归故里,为何对母亲惭愧难当,决定终身不享富贵?

北宋名臣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所以范仲淹从小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的母亲考虑到儿子的处境,给予他鼓励和关怀,范仲淹也很能体会母亲独自带大自己的辛苦,发奋读书,立志要让母亲过上好生活。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范仲淹读书感到疲倦了,冬天用冷水洗脸来让自己清醒,家中穷得叮当响时,只能靠喝粥来维持生活,就这样昼夜苦读,范仲淹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考上了进士,从此出人头地。进士是科举中学位较高的一种,基本上都可以派官了,可是一个尚且没有门路的穷进士还需要一个机会,他通过提倡改革一事引起了多方注意,后来又在西夏入侵时有所表现,苦心经营边防终于取得政绩,升任枢密副使。这个时候的范仲淹处于上升期,但是他的心思从来没有放在敛财上,俸禄不多公务上的必要开销很大,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存下多少钱给母亲过上好日子,更没有时间陪伴母亲。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在西夏事件中,朝中的人对于范仲淹的才能有目共睹,但是并非都会对其举手称赞,当时享誉文坛的欧阳修正担任谏官,大概已经很久没有在举荐人才这方面有建树了,而向皇帝推荐人才是他的责任,见到范仲淹后欧阳修大为欣赏,当时有一个胆小怕事的副宰相王举正,欧阳修建议皇帝罢免了他而改任用范仲淹为相。虽然后来朝廷只是让他做参知政事,可是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可是范仲淹却说:“这种官职是靠谏官的话就能得到的?”于是坚决辞受,请求和韩琦一起到外地视察边防。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到范仲淹独特的一面,人穷志不穷,对于功名利禄他不会迎头扑上去,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实现抱负。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一个把天下放在心里的臣子不愿靠人推举而坚持以最踏实的方式进取,就好比我们现代提倡大学生下基层,这样的举动这样的人品令人尊敬。而这样的品质要出自于穷苦人家,必然是有一个好的榜样,这个人除了他的母亲又能是谁呢?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对于范仲淹来说,他从政的宏远理想就是实现改革,在给宋仁宗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改革措施,内容多围绕选官公正和民计民生方面来说。宋仁宗看后很高兴,除了建立府兵制一条外,其它的都应允了。范仲淹心愿得偿,想来终于可以安心孝亲,把改革按部就班地落实下去了。然而,令范仲淹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改革引来许多人的不满,反对派对他展开了肆无忌惮的攻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范仲淹只好辞去官位,当时他已经官至宰相,辞职后没有多久,他的改革措施就被废除了,这对于宋朝来说是一大损失和遗憾。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辞职归乡,范仲淹虽然没有让自己的改革之策成功实施,可是他的另一个心愿不能落空,就是要孝敬母亲。忠孝两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理想人物的要求,范仲淹对于自己也正是如此要求,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范仲淹的母亲没能等到儿子发迹就离开人世,当范仲淹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想到母亲生前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受着自己的拖累积劳成疾而离开人世,范仲淹愧悔自责,决定终生不享富贵,所以即使后来自己已经有了许多钱财又享有名望,可是仍旧过着和过去一样艰苦朴素的生活。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忆苦思甜,回首过去的贫苦,范仲淹深知穷人的不容易,所以经常在家乡设义庄救济本宗族贫苦的人。这些举措说明范仲淹不仅没有厌恶过去的贫穷,反而感恩于过去的穷困,怀念那时候的苦日子。有人说,过什么样的日子不是重点,重点是跟谁一起过。我想,范仲淹一定拥有一个好母亲,跟着她过苦日子,范仲淹也觉得满是甘甜。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以前我们没有相机,没有和母亲的合照,如今相机、手机都很方便,留下你和妈妈最亲密的拍照吧,分享你在母亲身上学到的品质,向伟大的母爱致敬。

为向母亲致敬,一大文豪终身不享富贵,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