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肅順

愛新覺羅·肅順(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任,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

初起爭執

1856年,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戰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進逼北京,形勢緊急,朝廷大臣已經分裂為留守和逃跑兩派。留守一派以恭親王奕訢為首,主張咸豐皇帝“坐鎮京師指揮”。逃跑一派以肅順為首,主張咸豐皇帝“木蘭巡幸”,實際上就是逃往熱河。

懿貴妃(慈禧)試圖阻止皇帝逃往熱河,大膽提出反對意見:

皇上在京,可以鎮攝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蹈。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逮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但是此時的慈禧沒什麼勢力,最終肅順的意見佔了上風,肅順和慈禧就此結下樑子。

倉皇北逃

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於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前,攜後宮妃嬪、皇子、親信、王公大臣從圓明園逃往熱河行宮。

因為是倉皇出逃,每次出遊必備的御膳、帳篷和鋪蓋等生活用具都沒有帶出,一路上狼狽不堪。

聖駕倉皇北巡,隨行王公大臣皆狼狽莫可言狀,若有數十萬夷兵在後追及者。當日西初,大隊行至南石槽行宮,暫駐小燻,晚飯只以梗米粥和燒餅充飢,下人們只能吃老米膳。平日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這些粗食實在難以下嚥,又兼心火上升,多是望食嘗嘆。自第二天起,膳食供應才見肉和蛋類,食物供應逐漸豐富起來。

皇后、懿貴妃等膳食,原有“宮分”,由本宮太監宮女自行負責。倉促逃亡,車輛和物資不夠用,嬌生慣養的妃嬪如今嚐到飢餓的滋味,怨憤都集於內務府大臣肅順。

後來膳食逐步供應正常,妃嬪按例進膳。皇后慈安認為現在是國家蒙難的特殊時期,不應該鋪張浪費,生氣對咸豐皇帝說到:“現在巡幸在外,就不用照宮中循例進膳,請撤掉。”

帝因以轉詢肅順,肅順知後意,則對以庫款供應無虞,若減省,反令外驚疑。帝心喜所對,即迢後曰:“肅順雲不可。”不意因此又增加雙方惡感。一個月以後各處進呈鹿肉黃羊燻肉滷蝦等,帝分賞,例有皇后,而常不及憋貴妃。帝意如何,不可得知。

但是懿貴妃(慈禧)因此更銜恨內務府大臣肅順。

沉迷聲色

咸豐皇帝體質贏弱,內憂外患,更使其憂憤咳血,在北京時整天觀劇自娛樂。如今倉皇北逃,顛簸流離,抵達熱河後就病倒,常常吐血。

等咸豐皇帝身體好些,北京議和完成,肅順就安排昇平署從北京到熱河行宮表演。咸豐皇帝三天兩頭就在“煙波致爽”觀看錶演,而且親自制定演出清單。

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等大臣上疏咸豐皇帝,極力要求“迴鑾京師,以安民心”。但是當時英法聯軍雖然已經退兵,但是還留有五千人軍隊駐紮天津,等清政府完全履行《北京條約》後再撤出。

咸豐皇帝不願意在威脅還未完全解除的情況下返回北京,為此恭親王奕訢多次請求前往熱河行宮問安,但是肅順千方百計阻撓咸豐皇帝回京,甚至乘機進讒言:

“恭王別有圖謀,欲聯合外人挾制朝廷,且權力太大,必須預防”。遂諭恭王:“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帝與恭王從此未再見面而永決。

拆散母子

隨著肅順與懿貴妃(慈禧)的矛盾日益增多,肅順及其同夥千方百計讓咸豐皇帝遠離懿貴妃,決定把懿貴妃和親生兒子載淳(唯一的皇位繼承人)分離開來。

肅順一黨通過旁敲側擊,勸說咸豐皇帝不讓懿貴妃親自照顧兒子,建議咸豐皇帝把懿貴妃的親生兒子載淳交給怡親王的福晉撫養,並讓皇后(慈安)作為監護人。

咸豐皇帝瞭解懿貴妃的野心,於是就同意肅順的請求,把懿貴妃和皇子載淳分開,但是並沒有處罰懿貴妃,也沒有限制懿貴妃看望皇子載淳。

立子殺母

咸豐皇帝后期由於身體不好,有時讓懿貴妃(慈禧)代批奏摺,懿貴妃逐漸掌握如何處理政務。肅順對此大為不滿,在咸豐皇帝病重時肅順曾經勸說到:懿貴妃“母壯子幼”不是國家之福,建議參照漢武帝鉤弋夫人典故賜死懿貴妃以絕後患。但是咸豐皇帝於心不忍,從此懿貴妃更加懷恨肅順。

權力之爭

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同治皇帝


咸豐皇帝身體每況愈下,最後沒能撐到“迴鑾”,於咸豐十一年七月病逝熱河行宮,遺詔命皇太子載淳即位,是為同治帝。

未正,煙波致爽晚膳後忽暈厥,囑內中諸侍緩散值;至晚蘇轉,始定大計。十六日子初三刻神情清楚,乃再召見御前諸臣,遂傳命:“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渝盡心輔弱,贊襄一切政務,特喻!”

咸豐皇帝臨終前分別給皇后(慈安)和懿貴妃(慈禧)別留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作為制衡顧命大臣的辦法。

兩宮皇太后召見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肅順等商議詔諭疏章默涉刑賞事。肅順等初議:諭旨由贊襄政務大臣擬定,太后但鈐印,弗得更易;章疏不呈內覽。太后持不可,最後乃決定:章疏呈覽,諭旨由贊襄政務王大臣擬進,皇太后皇帝閱後,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所有應用硃筆處均以此二印代之。

起初兩宮太后和贊襄政務王大臣和睦相處,勤勉共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在政務處理方面的分歧不可調和,甚至在朝堂上怒拔劍張。

貶低慈禧

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慈安

咸豐皇帝去世後,贊襄政務王大臣下令,從今日起皇后寫皇太后,皇太子寫皇上。在給大行皇帝(咸豐皇帝)祭奠時,肅順只安排安排皇太后(慈安)和琳貴太妃到靈前祭酒,沒有把懿貴太妃(慈禧)放在祭酒名單上。

第二天肅順才以皇帝的名義封懿貴太妃為聖母皇太后,前一天皇后以被尊封為母后皇太后,肅順故意貶低慈禧的地位,抬高慈安的地位,因為慈安沒有主見更容易控制。

驕橫跋扈

御史董元醇奏請太后垂簾聽政,被肅順等人以皇帝的命令駁回,慈禧太后看了肅順的人擬的諭旨後,發現諭旨的意思跟董元醇的奏摺意思相反,不肯同意印發。

御史董元醇條奏皇太后垂簾等事宜,載垣等非獨擅改訕旨,並於召對時,有伊等系贊襄脫躬,不能聽命於皇太后,伊等請皇太后看折,亦系多餘之語,當面抱哮,目無君上情形,不一而足。肅順擅坐御位,於進內廷當差時,出入自由,目無法紀,擅用行宮內御用器物;於傳取應用物件,抗違不遵;並自請分見兩宮皇太后,於召對時,詞氣之間,互有抑揚,意在構釁。

發動政變

肅順如此對待慈禧,難怪慈禧上臺後執意要把肅順腰斬於菜市口。

恭親王奕訢

在回京的路上,恭親王奕訢聯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逮捕並處死載垣、端華、肅順,確立垂簾聽政制度。恭親王奕訢獲封議政王頭銜,軍機處首席大臣,宗人府宗令,內務府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權傾朝野。

恭親王奕訴領銜各部院大臣聯合簽名的奏摺呈給皇太后和皇上案前,共擬肅順等人六條罪狀:

第一條,辦理交涉不善,失信於各國,致使先帝北狩,圓明園被焚;

第二條,阻擋回蠻,致使先帝聖體違和,病死行在;

第三條,假傳詢旨,造作贊襄政務名目,諸事不請示,擅自主持:

第四條,暗用離間,聲言太后不應召見親王,對兩宮皇太后也互有揚抑,居心巨測;

第五條,肅順擅坐御位,自由出入內廷,對宮內傳用物件,抗違不進:

第六條,肅順拒捕,抱哮狂肆;恭送梓宮,攜帶著屬行走。

八大顧命大臣中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三人罪大惡極,初步裁定以謀逆罪將他們三人凌遲處死,其他五位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渝或革職,或流放。

一方面,肅順一黨涉及太廣,恭親王奕訢為了穩定政局,打算著輕處理。另一方面,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都是大清朝九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身份尊貴,凌遲處死有失朝廷臉面。

魂斷菜市口

最終批准命旨下達後,派肅親王華豐和刑部尚書綿森兩個滿族大員到宗人府向載垣、端華宣佈諭旨,令其以絹自溢。又派睿親王仁壽和刑部右侍郎載齡在菜市口監斬肅順。據當時記載,圍觀法場的人如山似海。當肅順囚車穿越人群時,不知誰大呼一聲:“肅順也有今日乎?”頓時,人們躁動起來,頃刻間,肅順的白胖面孔就被紛紛擲去的磚瓦泥塊打得模糊不可辨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