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往事:石碼鎮的“三番薯”

文 | 雪玲瓏

龍海往事:石碼鎮的“三番薯”

番薯也叫地瓜。是貧苦年代的主要糧食替代品。可是今天我們要談的番薯不是食物,而是人名。時代不同,早期的石碼人給孩子取名很隨意。經常能聽到大人直呼小孩為乞丐,甚至是阿豬、阿狗,也有以食物給孩子命名的,如芋頭、番薯等。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名字越俗越容易帶養。這些標記性的名字折射一個時代,然而,就有那麼巧合,曾經在老石碼叱吒風雲的幾個富商巨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俗稱叫“番薯”。也許,“番薯”這個名字真的可以給人帶來大富大貴。你看藍番薯,錢番薯,徐番薯等等,這三番薯在老石碼絕對是擲地有聲!

我們先說藍番薯,前輩們都知道,他就是曾經的富商,老石碼人眼中的“土皇帝”藍汝漢。藍汝漢,又名藍庭金,俗稱藍番薯(1869~1928),龍海港尾隆教人。曾經寄居在烏礁洲滸茂城內。早期在石碼經營“民麟”土煙店,產品主要銷往臺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了創辦佛堂,藍汝漢特意從臺灣引進日本和尚,輾轉來到石碼。藍汝漢成立佛教教會並自任會長。民國4年(1915),開設茂川船務行和茂興、茂順、三閩魚行,生意觸及多個領域,包攬進出口貿易和水產市場。他獨具慧眼,遍地生財。開設賭場、娼館、鴉片館,承包釐全局,包攬全鎮17種苛捐雜稅。儼然就是一個地方稅務機構。不難看出,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有敏銳的嗅覺,善於抓住商機和市場。他四海結交,八面春風。藍汝漢頗有些像孟嘗君,他的交友沒有三六九等的界限,生冷不忌,水陸俱陳,社交範圍從日本人到地方軍閥、官僚,乃至土豪劣紳、地痞流氓。他也豢養打手。他的權勢在當時的石碼真可謂一手遮天。

後來,他還組建石碼商會,並自任會長。當上商會會長後,藍汝漢確實也為石碼的發展做了一些實事。首先,對於老城區的分佈和建設規劃他是費盡心思的。他找來當時的一些專家,精心策劃,借鑑國外的建築風格和理念,對石碼老城區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規劃和改造。民國8~10年(1919),為了讓拆遷順利進行,藍汝漢夥同軍閥洪兆麟,借勢強制拆遷。據說,他的柺杖一比劃,就是一條街的建設規劃。該拆的全拆,該建的全建,你只能照他的意思去辦。懾於其威力,百姓有怨言也不敢吭聲。不服也得服!當然,拆遷的同時,他也不忘搭上順風車,在新行街大肆興建自家的樓院。從那時候起,一座美輪美奐的石碼古城誕生了。這個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小鎮,舉目都是嶄新的紅磚騎樓,東方的紅,南歐的灰,紅磚、紅瓦、紅廊柱,既有南洋的格調,又有閩南的元素,這種中西合璧,絕無僅有的建築風格,在石碼形成了全城的規模和建築體系。

龍海往事:石碼鎮的“三番薯”

因為暴富且獨霸一方,藍汝漢平時的一些所作所為曾經激起公憤,甚至引發群眾反抗。北伐期間,當時的農會在國民黨左派的支持下,組織力量控告藍汝漢,並清查藍汝漢非法所得,聞到風聲的藍汝漢逃往鼓浪嶼。結果只抓到其子藍步青,當即押送往漳州駐軍廖鳴歐團部。此舉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和支持,但廖鳴歐私下接受藍家賄賂,偷偷放走藍步青,從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憤,並釀成大規模的"倒藍反廖"運動。

藍汝漢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惡霸,但也有人說他是紳士。特殊的時代,是非功過已成雲煙。但是對於藍汝漢給石碼留下的市政建設,我們是心存感激的。獨特的騎樓建築體系,讓石碼小城增添了一份厚重。騎樓特有的長廊貫通成排,為我們出行提供了無限的便利。行人逛街時,既可躲避風雨烈日,又可一邊悠閒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你不得不佩服他獨到的眼光,在一百多年前,他就那麼有規劃地將二橫二叢的主幹道,把石碼巧妙地區分為上碼、中碼和下碼。街中有巷,巷中有埕,埕中有厝。整個排列錯落有致。我們更佩服他非凡的遠見,在早期的拆遷改造中,他已經超前地植入了下水道建設的理念,同時堆砌江堤駁岸、碼頭,一系列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時至今日,全城依然還在使用他當年埋下的下水道。

龍海往事:石碼鎮的“三番薯”

與藍番薯齊名並提的還有錢番薯。錢番薯真名錢甚德,生於1875年,卒於1951年,紫泥城內錢厝人。民國初期,在石碼十六間自營“春發棧”紙箔作坊。民國27年,錢番薯瞄準廈門這個貿易黃金地段,在廈門設立紙箔工場,同時還創辦了“振茂”進出口商行。經營紙箔出口業務。產品暢銷南洋、香港、臺灣等地。民國35(1946),在香港開設合盛行有限公司,經營紙箔、紗布等進出口業務。事業如日中天。發達顯赫的他從來都不忘回報社會。錢番薯平素樂善好施,主要表現為“施藥,施棺、施賑”等善舉。並設立基金會,長期資助孤寡老人。錢家把慈善當成家風傳承。1987年,錢番薯的兒子錢豐盛(俗名錢大豬),為幫助家鄉的孤寡老人安享晚年,錢豐盛決定在石碼創建社會福利院。他向當地民政局捐出一批價值30萬的童裝,後經民政局折價賣掉,摺合人民幣27萬多,(不夠部分由政府承擔)建造了龍海首家社會福利院。福利院佔地5畝,最先收入27個孤寡老人,除負責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外,每月還給每位老人分發20元的生活費,讓這些孤寡老人從此生活無憂。2016年,錢番薯的孫子從外地再次來到石碼,專程前往福利院看望並資助這裡的孤寡老人。幾代人的慈善愛心接力被傳為佳話,民眾對錢家一直讚賞有加,同是番薯的錢甚德,贏得了一生的好口碑。

叫番薯的人似乎都不簡單。除了上面介紹的兩位商人,與他們相提並論,號稱“石碼三番薯”之一的是武藝高強的民間藝人徐蓮蒲,人稱徐番薯。徐番薯長相英俊,帥氣。關於他的事蹟也許我們這一代人都瞭解得很少,但我相信,原中國女排的主教練陳忠和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陳忠和曾經這樣說:" 在我中學時代以致進專業隊之前,有兩位德高望重的教練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第一位教練就是徐番薯,他曾是中國第一代國手,其大輪臂扣球手法堪稱國內一絕。”陳導念念不忘的正是我們石碼著名的“徐番薯”--徐蓮蒲。

龍海往事:石碼鎮的“三番薯”

徐番薯的一生有點傳奇色彩。建國前他是石碼民間一個年輕的武術館長,也是遠近聞名的拳頭師。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排球教練柯登科,這個偶遇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此與排球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的排球還處於真空階段,少有人練。改行入道的徐番薯勤學苦練,在扣球技術上融合了武術中的彈跳、發力和運氣,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力量排球"。很快地他在排球界盛名遠揚。他以"握拳式"的手法 ,扣出的球勢大力沉,令人膽寒。新中國成立後,徐番薯一路從龍海隊打到華東隊,一直到國家隊。他曾在國際比賽中,用扣球把對方攔網隊員的手掌虎口砸裂,"蓮蒲師"的美名傳遍國內外排球界。徐番薯為人低調,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國手"的派頭。身為教練的他,訓練隊員總有他獨特的方式。他善於根據隊員的特長,因人施教,從不千篇一律。中國排球發展至今,有他灑下的一份汗水,軍功章裡有他立下的一份功勞。

番薯這個名字,貌似有點俗,但深得石碼人喜愛。除了藍番薯,錢番薯,徐番薯這些名人,老石碼還有番薯埕,番薯小學。下筆至此,我想小石碼是否該多個暱稱,叫“番薯鎮”如何.....(歷史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