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三國良將系列之趙雲(尾聲,其二)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趙雲重大事件之十一——勸阻東征未成

章武元年(221)四月,季漢建立。在痛失荊州後,劉備一直在厲兵秣馬,整軍備戰。稱帝后劉備把向東吳復仇當做第一目標,意圖與背後捅刀的孫權展開決戰。

趙雲耿直的性格使他無法坐視,上前勸諫:“國賊乃是曹操,並非孫權,我們應當先滅掉曹魏,東吳自然會臣服。曹操雖然已經死了,可他兒子曹丕篡漢盜國,如今我們應該順應民心,進攻關中,佔據黃河上游地利居高臨下,關東心懷漢室的義士必然裹糧策馬迎接陛下。實在不應該把曹魏晾在一邊,先找東吳開戰。要知道一旦雙方打起來,勝負不是很快就能見分曉的。”

趙雲一如既往地秉忠直諫,心懷大義而毫無私心。然而,趙雲的話再有道理,劉備也不聽。雖然很多人指責劉備假仁假義,但筆者從來不這麼認為。正相反,劉備是最具有綠林江湖氣息的皇帝之一,與他的先祖高皇帝劉邦一樣,都是從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從無到有,直到人生大半已過才步入輝煌。

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孫權勾結曹操偷襲荊州手段太過陰險,而且得手後居然敢殺死關羽,這是孫權擺明與劉備徹底決裂的標誌。事實上早在215年孫劉雙方就因荊州發生過沖突,當年就是孫權派出呂蒙偷襲了荊州三個郡,當劉備率領大軍趕到後雙方各退一步,孫權撤出零陵,等於劉備讓出長沙、桂陽兩郡,這便是著名的湘水劃界。這次衝突雙方已經爆發戰鬥,只是規模不大而已。

講趙雲的專題文章已經到第六篇,筆者一直力求對歷史人物的介紹保持公正,進行褒貶時要有理有據。之前筆者專門就趙雲在蜀漢的重要地位,以及五虎將的由來進行了介紹,目的是為講清楚趙雲在蜀漢的實際地位。而勸阻劉備東征一事,筆者則要告訴大家,對於喜愛趙雲的朋友們來說也不必過於看中。

如筆者之前文章所言,與入主成都之初對府庫、百姓的掠奪道理相同,對伐吳與伐魏的選擇也屬於非常淺顯的問題,凡是蜀漢人士都知道其中利弊。

不同之處在於,上一次趙雲因搶奪田產一事勸諫劉備,屬於戰後利益分配問題,在整個劉備集團發展順風順水時,其他人沒有反對,只有趙雲站出來勸諫。而這一次涉及到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存亡關鍵,站出來勸阻劉備的文武大臣有很多。

《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裡前一句說得很清楚,很多大臣都有勸諫,可劉備一概不聽。後一句諸葛亮的感嘆,明顯指出他也並不贊同東征,至於諸葛亮有沒有勸諫,筆者認為,是有勸的。作為劉備最倚重的大臣,群臣勸諫之時諸葛亮如果不表態,沒辦法為群臣做表率。關鍵時刻退到一邊絕不是諸葛亮的性格。正因自己沒能阻止劉備東征,諸葛亮感嘆法正不在的話語裡,其實藏著深深的自責之情。

說回趙雲。《三國志》對蜀漢人物的記載是不充分的,除了極個別人物有詳實描述,絕大多數都粗略概括,且語焉不詳。所以“群臣多諫”的具體內容我們無從得知。至於趙雲的諫言,因為有裴松之注引用的《雲別傳》片段,我們才能有幸得知。

《雲別傳》載: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雖說是群臣紛紛勸諫,不過也有直接與婉轉的區別。向來有話直說的趙雲當然不會委婉表達,他的風格從來都是大義為先,言行一致。其他事都可以,唯獨伐吳這點是劉備的底線,誰也勸不動。我們可以想象直率的趙雲因為說的話太過直接,必定使劉備心中不悅。所以在這場最大規模的決戰中,劉備竟然沒有帶上趙雲。

這讓筆者想起袁紹帳下重要謀士田豐,官渡之戰前因勸阻袁紹進攻曹操而被袁紹關押起來,荀彧評價田豐“剛而犯上”。趙雲沒有剛到田豐那種程度,劉備也沒有袁紹那麼小肚雞腸,所以最後還是讓趙雲擔任江州都督,負責劉備東征的後方安全。

有人認為讓趙雲擔任江州都督是委以重任,並非劉備對趙雲不滿。筆者以為,江州都督位置固然重要,但決戰在即,連坐鎮閬中的張飛都被徵調,趙雲沒理由缺席。因為江州是巴郡治所,閬中是巴西郡治所。同為三巴之地,劉備帶張飛卻留趙雲,特別是張飛出師未成身先死,劉備仍然不帶趙雲。守衛後方固然重要,但在與東吳決戰時將趙雲放在後方,用人之際放著大將在一旁,劉備的這個任命顯然帶有很大情緒。

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趙雲重大事件之十二——劉禪繼位,終獲提拔

章武二年(222),劉備在夷陵慘敗。這場大戰成了東吳將領們功勞簿上的重要一筆,以陸遜為首的一批東吳將領在史書中被記錄事蹟;相反,蜀漢方的將領中能夠留下傳記的人,極少記載夷陵之戰。原因在於,參與夷陵之戰的主要將領紛紛陣亡,有限的資料不足以單獨立傳。其中為首的兩人分別是馮習與張南。

馮習與張南也是荊州系將領,但之前事蹟不詳。隨著這一時期蜀漢創業期老臣迅速凋零,劉備手下經驗豐富的大將確實不多。但劉備顯然對自己的軍事水平有信心,也對自己識人眼光有信心,所以與入蜀時提拔黃忠、魏延一樣,希望馮習、張南能夠迅速成長起來。

只可惜孫權不是劉璋,陸遜也完全不給機會,以馮習、張南為首的大批蜀漢中生代將領陣亡,直接造成蜀漢多年人才斷檔。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對多數大臣都是換著花樣讚揚,但對馮習、張南二將,卻進行了指責。

《季漢輔臣贊》載:休元輕寇,損時致害,文進奮身,同此顛沛,患生一人,至於弘大。

馮習字休元,張南字文進,上面的話有些不好理解,我大致翻譯一下:“馮習輕視敵人,沒能及時發現敵人詭計而致損害;張南作戰奮勇,但也沒能取得戰果導致潰敗。戰爭的危機就這樣因一個人而出現,最後導致全局的損失。”馮習輕敵,指的是沒能及時發現吳軍動向,導致被火攻又遭到包圍。張南徒勞,指的是率軍進攻孫桓把守的夷道城,久攻不下毫無建樹。

如果能夠帶上“嚴重整齊”的趙雲,劉備即便不能取勝,也不會露出如此巨大的破綻導致全軍覆沒。蜀漢慘敗消息傳來,趙雲立即帶兵接應,在白帝城迎接劉備。

建興元年(223),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逝,劉禪繼位。新皇帝登基自然要封賞群臣,趙雲被提拔為中護軍、鎮南將軍,封永昌亭侯,旋即遷為鎮東將軍。通常認為蜀漢的四鎮將軍大於四徵將軍,其中又以東為首位。

有觀點認為,趙雲在劉備時期官職偏低,是劉備有意把趙雲的晉升留給劉禪去做,筆者認為不是毫無可能。更何況劉備稱帝后一門心思撲在復仇上,唱反調的趙雲得不到劉備提拔也就順理成章了。

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趙雲重大事件之十三——箕谷疑兵,進退有序

建興五年(公元227),休養生息多年的蜀漢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出兵漢中,準備北伐,趙雲也隨軍出征。

建興五年(公元228),諸葛亮判斷曹魏多年未與蜀漢交手,關中、隴右地區防守鬆懈,己方在漢中練兵近兩年,又經歷平定南中的歷練,認為時機已到,於是親率大軍伐魏。

諸葛亮放出風聲由斜谷道出兵直取關中,實際卻西出祁山攻打隴右五郡。至於斜谷道,則安排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領偏師牽制魏軍。

魏軍主將曹真果然中計,親自率軍迎戰趙雲,救援隴右各地的任務則交由張郃去辦。得到消息的諸葛亮安排馬謖把守戰略要地街亭,其餘兵力繼續用於攻略隴右。這便是著名的街亭之戰的由來。結果我們很清楚,因為馬謖的嚴重錯誤,導致本不該發生的街亭慘敗上演。諸葛亮的全盤戰略被打亂,唾手可得的隴右五郡功虧一簣。

東線方面,由於趙雲部隊與曹真主力兵力相差懸殊,所以很快也被擊敗,發覺諸葛亮意圖的曹真火速掉頭趕往隴右。已失去街亭險要的蜀軍面臨張郃、曹真的兩路夾攻風險,只得撤回漢中。

雖說趙雲、鄧芝在箕谷敗給曹真,但畢竟本來兵力就不多,目的也只是牽制魏軍主力,如果不是馬謖敗得太快,可以認為基本實現了既定目標。

《三國志·趙雲傳》載: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這句史書原文也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實,歷史上的趙雲並非一生無敗績的“常勝將軍”,他也打過敗仗。儘管先決條件不利,然而敗就是敗,這一點無可否認。筆者要強調的是,趙雲面對強敵,即便戰敗退軍也能平穩有序,可見其治軍之嚴明。趙雲為人之嚴整,貫穿其一生始終未變。

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根據《雲別傳》記載,蜀軍回到漢中後,諸葛亮問道:“街亭的部隊撤退時,士兵與將領都亂作一團,箕谷的部隊撤退時,士兵都沒有脫離自己將領的指揮,這是為什麼?”

鄧芝回答道:“趙雲親自斷後,撤退井然有序,連軍用物資都沒有丟棄,所以部隊編制也完好無損。”

諸葛亮大為讚賞,表示要獎勵趙雲的部隊。聽說趙雲部隊裡有剩餘的不少絹布,諸葛亮讓趙雲分別賞賜給眾將士。趙雲回應道:“這次出征並未勝利,為什麼要賞賜呢?還是把這些東西放到倉庫裡,等到十月份天氣轉冷,再拿出來給將士們做衣服吧。”諸葛亮對趙雲大公無私的言語非常欣賞,“亮大善之”。

諸葛亮因北伐失敗自貶三級,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有觀點認為實際趙雲是地位上升俸祿下降。因為鎮軍二字並不尋常,之前的文章筆者講過“軍”這個字用在將軍名號中的特殊性,“副軍”、“翊軍”,而“鎮軍”顯然是指代全軍,比之前的“鎮東”實際是提升了的。這也合乎諸葛亮的賞罰分明,畢竟趙雲是整個第一次北伐中最大的亮點。

建興七年(229),趙雲去世。

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結語

在筆者寫過的諸多三國曆史人物中,趙雲是第二位花了足足六篇文章才講完的名將。有別於《三國演義》中從無敗績,武藝出神入化的形象,歷史上的趙雲更加側重於良好的品德,對劉備的忠誠,對理想的堅持的記敘。不論是《三國志》趙雲本傳還是其他史料,對趙雲優秀的德行記載的文字甚至比他作戰的記載還要多。趙雲雖為武將,卻有國士之風。

趙雲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筆者已經用六篇文章去介紹,趙雲在蜀漢歷史地位如何,五虎將是否名副其實等問題就不去重複了。冷靜客觀地去看三國曆史其實很困難,大多數人對三國人物的認知早已形成思維定式,筆者無意爭論也不指望糾正什麼,見仁見智吧。

為何趙雲在當下遭遇許多人反感,出現很多過分貶低的文章,除博眼球、吸引關注度之外,最重要的是歷史上的趙雲就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文武雙全、赤膽忠心、愛護百姓、治軍嚴整、堅持大義,如此面面俱到的三國人物,真的很難找出其他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部分人不願相信趙雲的優秀,受演義過於神話的影響產生牴觸心理,所以產生許多否定趙雲的文章。

另外,貶低趙雲的很多人通常會拔高另一位蜀漢將領——陳到。談論陳到時必然要拿趙雲來對比,觀點越聳人聽聞似乎越懂三國曆史。那麼筆者很快就會講陳到,屆時可以看一下與您印象中的陳到有沒有差異。

最後,筆者想談一下《雲別傳》。“孤證”二字是許多愛好歷史又沒有深入瞭解的朋友喜歡提到的詞。似乎孤證天然帶有原罪,孤證不足信。

其實我們今天能接觸到的史書,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之外的都是官修史書,即國家主導編纂的史書。包括《三國志》在內的前四史則是作者個人完成的私修史書。不論官修還是私修,是人就有偏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三國志》、《後漢書》等東漢三國史書出現的同一時期,在陳壽、范曄之外還有很多歷史學家,他們也撰寫了不同版本的史書。可惜由於《三國志》、《後漢書》的流行,其他歷史著作絕大多數已經散軼。我們不能保證陳壽、范曄的記載完全沒有偏見或誤差,這首先是個問題。

幸運的是出現了裴松之這個人,他蒐集掌握了許多歷史資料,他推崇《三國志》,又遺憾陳壽行文太過簡略,所以將很多史料以註記的形式附在正文之後,為後世留下寶貴的參考資料。有佐證,有反證,有補充,有個人見解,是否採納全憑後人自己的理解。

說回孤證的問題。時間越早的史料,孤證越多。秦漢三國時期的史料,在具體到某個人的時候,每個人的傳記裡幾乎都會有孤證存在。甚至可以說孤證是普遍的,互相印證的才是少數。我們讀史書,既不能機械地全盤接受,也不能什麼都懷疑。如果孤證記載的事情與人物性格、相關事件順序、相關人物關係都不發生矛盾的前提下,那還是應該選擇相信。否則你會發現,只要是孤證就剔除的話,那裴松之注基本都得剔除,只看《三國志》你會發現人物形象一片模糊。

趙雲戎馬一生的尾聲,以及由《雲別傳》展開的歷史觀

有人說《雲別傳》是專門為趙雲所寫,是吹捧趙雲的文章,不值得信,那我建議最好還是多瞭解一些歷史常識。實際上裴松之注引用的“別傳”有很多:鄭玄有《玄別傳》,荀彧有《彧別傳》,荀勖有《勖別傳》,邴原有《原別傳》,程曉有《曉別傳》,孫資有《資別傳》,諸葛恪有《恪別傳》,甚至華佗也有《佗別傳》,此外還有許多三國人物擁有“別傳”,就不全部列舉了。

很明顯,《雲別傳》毫無特殊性,別傳只是古代歷史學家對單個人物撰寫的傳記而已,並非是趙雲有任何特別待遇。讀到這裡,相信筆者的意思表達得已經很清晰了。《三國志》本質上與各種別傳沒有區別,都是私修史書,到底是否可信,還是要綜合多種因素去看,沒有明顯矛盾的話卻仍然要反對,豈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以主觀思想修正客觀事實,本末倒置。

題外話講了很多,總之,還是希望感興趣的朋友繼續支持,敬請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