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最后不能善终,失败原因《道德经》中早有答案

吕不韦,一提起这个人,马上想起的自然是秦始皇。秦始皇曾经称呼吕不韦为仲父,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在秦国绝对是一言九鼎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最终却被秦始皇逼令自杀。为什么他不能得到善终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知常容今天就来聊一聊吕不韦。

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最后不能善终,失败原因《道德经》中早有答案

吕不韦当初在赵国见到的子楚地位低到什么程度呢?秦国常常攻打赵国,你想想看作为秦国在赵国的人质能有好日子过吗?当然不可能了。

作为商人的吕不韦看中子楚是一个潜力股。他先对子楚的条件作了分析。

第一、子楚的父亲被立为太子,就意味着是未来的国君,这样子楚的身价在未来就有升值的潜力。如果悼太子没有死,安国君不是太子,那么吕不韦肯定不会投资子楚。

第二、安国君也就是子楚的父亲有一个正妻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和安国君很恩爱,可惜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如果子楚成为华阳夫人的儿子,那么子楚的价值将会进一步增值。

第三、没有人发现子楚的价值,连子楚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这是估值最低的时候,吕不韦此时买进将会买到子楚的心和信任,这是最大的价值。因为大部分人对雪中送碳是心怀感激的。

第四、子楚为人软弱,不是反复无常之人,容易操控,这样煮熟的鸭子飞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吕不韦经过分析之后,发现子楚绝对是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最后不能善终,失败原因《道德经》中早有答案

此时商人吕不韦就开启他的低买高卖的行动,开始囤积子楚。

第一步,他取得了子楚的信任,第二步,他帮子楚打通与华阳夫人的关系,第三步,贡献自己心爱的赵姬,巩固感情。

吕不韦的运气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当上秦国国君三天之后就挂了,子楚就接任王位,也就是历史上的秦庄襄王。

吕不韦的投资完全是成功的,子楚从一个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在吕不韦的包装打造下成了一国之君,吕不韦收获就是出任相国。子楚全身心地信任吕不韦,封为文信侯 ,作为一个商人做到这个程度无疑是绝对成功的。

吕不韦当上相国之后,他钱有了,地位也有了,那就需要扬名天下,所以花重金打造《吕氏春秋》,因为当时战国有四君子,却没有吕不韦的位置,所以吕不韦希望能挤进这四君子行列。

他打出的最好的广告:《吕氏春秋》如果有人能做到增加或者删减一个字就赏一千金。一千金是什么概念?他花了一千金帮子楚争到了太子的位置,六百金助子楚逃离赵国,救回一命。所以一千金是一巨款。这里也可以看出吕不韦此时的财富不是富可敌国,而是深不可测。

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最后不能善终,失败原因《道德经》中早有答案

如此精于计算的吕不韦最后为什么会将这么好的牌打烂掉,甚至自己不得不选择自杀呢?

他犯了这么几个错误:

第一、当初赵国人想杀子楚时,吕不韦只帮着子楚逃命,却扔下秦始皇与他的母亲赵姬,秦始皇和赵姬在赵国过的是提心吊胆的生活,每天如同过街老鼠。年幼的秦始皇你说他恨不恨吕不韦不清楚,但最起码不会是感激吕不韦。

第二、吕不韦与赵姬私通,后来还送嫪毐给赵姬,虽然秦国受西戎影响挺大,所以这方面较中原舆论压力少很多。秦国曾经一度时期就被视为西戎,这也让秦始皇受不了,光凭这一点,秦始皇就可以恨上吕不韦入骨。

第三、嫪毐还与赵姬生下二个孩子,不但如此还想谋反,作为介绍人的吕不韦自然难逃干系,所以这一切都是吕不韦这个始作俑者,作为秦始皇不恨根本不可能。

第四、秦始皇想拿回权力,吕不韦想继续把持权力,这又是不可调和的死局。

所以吕不韦的确是投资了子楚,而且很成功,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忘记投资秦始皇,因为他觉得秦始皇并非奇货可居,只是货物衍生的利息。吕不韦不但没有投资秦始皇,而且还收获满满的秦始皇的恶意。秦始皇此人又是一个寡恩之人。尉缭子曾经说秦始皇这个人是少恩有虎狼之心,一旦得志之后那就要吃人了。

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最后不能善终,失败原因《道德经》中早有答案

这是由商人贪婪的本性决定的,因为吕不韦是商人,玩的是一本万利的活,在他的眼中既然投资子楚,自然就可以顺利地继续收利息。因为这个货物就是自己的,谁还会继续在货物上投资呢,只剩下收割了。

但国之重器怎么可能仅仅只是一件商品呢?又怎么可能被奇货所居呢?

如果吕不韦激流勇退,这样吕不韦自然可以安享百年,比如像范蠡一样,详细的不展开说,你可以看《 》。但是怎么可能呢?不榨干这件货物的所有价值怎么可能放手呢

类似的还有清朝的胡雪岩,他投资成功左宗棠,在左宗棠的提携下,官至二品,风头无二。所以他在左宗棠那里收割到了无尽的利息,使他的人生走上了巅峰。问题是胡雪岩不愿意放弃眼前得到的一切,继续想做大,结局自然很清楚,最终一生财富如泡影,从贫困中来最后还是在贫困中死去。

这就是商人达到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最后不能善终,失败原因《道德经》中早有答案

为什么他们无法做到功成身退呢?因为商人本质是追逐利益,独占和吝啬是天生缺陷,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讲的争。但是争的结果就是使得自己的欲望一天一天的膨胀,到最后欲望肯定会超越自己的能力。比如吕不韦为了长期把持权柄,居然想出送嫪毐给赵姬这种馊主意。胡雪岩也是一样希望企图垄断丝茧贸易,最后导致资金链断了。

《道德经》29章明确指出商人这种本质,也预示他们的结局。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吕不韦的目的是欲取天下,胡雪岩也希望如此,最终只能执者失之。

这就是商人最大的局限性,也是吕不韦一手好牌打成糊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为而不争而不是奇货可居,吕不韦在一开始就注定他最终失败的因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