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記載一種能讓草木自燃長達一年的石頭,到底是什麼石?

《舊唐書》中記錄了一種石頭,草木覆蓋其上就會自燃,達一年之久

《舊唐書·本紀第三·太宗下》記載:

“壬寅,雲陽石燃者方丈,晝如灰,夜則有光,投草木於上則焚,歷年而止。”

也就是說,在雲陽(江蘇丹陽)這個地方出現了一種一丈見方的石頭,白晝之時如石灰石,但是到了夜晚卻能發光,將草木投到它的上面,草木就會燃燒,這種現象持續了一年才終止。

注意:個人以為,“晝如灰”不是說這種石頭白天像灰燼,而是說樣子像石灰石。如下圖。

《舊唐書》記載一種能讓草木自燃長達一年的石頭,到底是什麼石?

其他古書中的“燃石”,用水可將其引燃

那麼,這種石頭是什麼呢?

應該不是煤炭。首先顏色和特性就不是煤炭的樣子,煤是黑色,而這種燃石類似石灰的灰色。而且它在夜晚發光和能直接點燃草木也不是煤的特點。其次,中國古人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煤炭的國度,稱之為黑丹或焦石。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石頭呢?

可惜的是古人向來惜墨如金,且不愛繪製詳圖,更沒有留下照片,便只能讓我們今天的人猜謎解悶兒。

《舊唐書》記載一種能讓草木自燃長達一年的石頭,到底是什麼石?

先來看看唐人寫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一段記載:

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這可以看做是對《舊唐書》中“燃石”的一個佐證。

而在更早的晉朝人寫的筆記小說《拾遺記》中,也提到了一種“燃石”:

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我們可以發現,在《拾遺記》和《酉陽雜俎》中記載的燃石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遇到水就會燃燒:“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以水灌之則熱”。

而《舊唐書》雖然沒有說這種燃石遇到水才燃燒,但是把草木覆蓋在上面會燃燒,很可能是草木上的水分激發了石頭燃燒,所以也可以理解為這種石頭遇到水會燃燒。

也就是說,《舊唐書》《酉陽雜俎》《拾遺記》中記載的燃石,都有“遇水燃燒”的特性。

那麼,世界上有遇水燃燒的石頭嗎?還真有。就是乙炔石,也叫電石。如下圖:

《舊唐書》記載一種能讓草木自燃長達一年的石頭,到底是什麼石?

最可能的真相——乙炔

乙炔石俗稱電石或嘎斯石。

乙炔石中含碳化鈣,遇水則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生成乙炔C2H2,也就是我們電焊用的乙炔,又稱電石氣,俗稱嘎斯氣。這是一種極易燃燒的氣體,受熱、震動、火花都會引發它燃燒、爆炸。

過去人們曾用過一種嘎斯燈,即利用電石產生的乙炔照明。但是乙炔第一極度易燃,容易引發火災;第二,對人體眼、鼻、皮膚等都有刺激性傷害,第三電石稀缺,所以這種燈並沒有被廣泛應用。

《舊唐書》記載一種能讓草木自燃長達一年的石頭,到底是什麼石?

乙炔石天然礦石很少見,礦石為黃褐色或黑色的塊狀固體。這是不是和《酉陽雜俎》中所說“色黃理疏”很像。

但是乙炔石不穩定,不可能那麼純粹地存在於自然界當中,更不可能燃燒一年左右。現代工業乙炔石都是需要用特殊化工手段用煤和生石灰石等原料加工製成。

《舊唐書》記載一種能讓草木自燃長達一年的石頭,到底是什麼石?

所以這裡大膽猜測,《舊唐書》中記載的燃石,很可能是含有乙炔石、煤、石灰石等的混合礦。因乙炔石燃燒後導致煤的燃燒,所以經久不息。

因涉及多種相關科學知識,這裡只是一個大膽猜測,還需要專業人士予以指正。

另外不得不說,在多種古籍對於一種未知事物的物理化學特質並不是特別願意深究,古人彷彿更在意這種事物所具有的神話象徵特性,往往將其比附為祥瑞或者災異的信號,或者當作神仙帶來的物品。比如,《舊唐書》中的“燃石”就是按天有異兆而記錄在案的。

或者,古人即便深究過一些特殊事物,也不願將所得之結論儘可能詳細地記錄於史書,哪怕是筆記當中,只在民間私下流傳。這讓很多絕學慢慢失傳,也讓一些也許並不離奇的事物變得非常離奇。

參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