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寧七年,也是“王安石變法”

的第五年。

這一年,北宋全國多地發生了大旱災。從上一年秋天開始,東京開封城附近連續十個月滴雨未下,莊稼顆粒無收,以至於連天子腳下也開始流民四起、餓殍遍野。

一個名叫鄭俠的開封城門官,決定站出來為民請命,他直接越過N級向宋神宗上奏。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宋神宗

而他的奏章也別出心裁,除了一份言辭激烈的奏章以外,他還畫了一幅畫。

鄭俠在奏章上如此說道:

如陛下觀臣之圖,行臣之言,自今已往,至於十日不雨,乞斬臣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謾天之罪。”(《宋史》)

當時,鄭俠的這份奏章,無法通過正常渠道上呈宋神宗。於是,他假稱此乃緊急密奏,從“綠色通道”銀臺司送進了皇宮大內。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宋神宗看到這幅圖後,長吁短嘆,以至夜不能寐。

第二天一早,他下令開倉放糧,暫停正在實行的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項新法。同時,他還下達了《責躬詔》,號召臣子們要向他講真話,說實話。

而巧合的是,三天以後,天降大雨,旱情得到了大幅緩解,果然如鄭俠所言。

古人迷信一種說法,叫“天人感應”:如果國家出現大的自然災害,那是上天對於人間帝王出現過失而做出的譴責。

而鄭俠這一幅畫所帶來的立竿見影的變化,也就成為了人們攻擊王安石和新法的理由。

同年四月,宋神宗將鄭俠的這幅畫出示給群臣觀看,王安石也同時被罷相。他的這場變法遭遇了重大挫折。

這個小小的城門官鄭俠,為什麼要和王安石過不去?他的那張畫,畫的又是什麼呢?


一、王安石的知己——鄭俠

王安石曾經十分器重和欣賞鄭俠,而鄭俠也對王安石充滿感激,甚至“感為知己,思欲盡忠”。

用“相愛相殺”來形容這對冤家,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在熙寧七年,鄭俠只是一個小小的城門官,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政治“出身”很差。

鄭俠生於公元1041年,26歲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可以說,他在官場的起點是非常高的。而鄭俠之所以少年得志,與王安石多少有些關係。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王安石

鄭俠與王安石在江寧(今南京)相識。當時,鄭俠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書生,而早已名動天下的王安石則是因為母親去世,在江寧的家中守孝丁憂。

然而,當王安石聽說了鄭俠的才學以後,竟然不恥下問,主動派人去拜訪鄭俠。於是,鄭俠才得以與王安石交往,並經常受其點撥指導。

公元1067年,鄭俠進京趕考,高中進士,赴光州任司法參軍;而2年以後,王安石也入朝為官,官拜參知政事。

因為兩人之前的交情,王安石對鄭俠在光州審訊上報的疑難案件,一律全部批覆照準,對他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鄭俠在感動之餘,也把王安石作為自己的知己和未來的希望,時刻想報答王安石。而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王安石與鄭俠

二、從互為知己到形同陌路

鄭俠在光州任滿後,按照北宋制度,需要到開封聽侯調遣安置。而這時,他恰好也有越級提拔到朝廷為京官的機會,這就是宋神宗為招攬人才而推行的“官試法”。

王安石便想借此機會,讓鄭俠留在京城,以便自己日後能提攜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耿直的鄭俠卻以自己業務素質欠佳為由,婉拒了王安石的好意。(“俠以未嘗習法辭”(《宋史》)

此後不久,鄭俠就被授予了開封安上門監門一職。這樣一個守門小吏的差使,自然與王安石對他的期望相差甚遠。

於是,王安石再次動用自己的能量,準備拉學生一把。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王安石

《宋史》記載:“(熙寧六年)三月,置經局,命王安石提舉”。

熙寧六年,宋神宗設立了“經局”,實際上就是專門為王安石變法招攬人才的機構。於是,王安石再次利用這個“職務之便”,向鄭俠伸出橄欖枝。

然而鄭俠卻再次以能力不佳為由,拒絕了他的好意。這次,王安石對鄭俠很失望,也就不再有提拔他之意。

二人的關係降到了冰點,走向形同陌路。

而真正讓他們關係破裂的,或者說鄭俠不願意在王安石身邊工作的真正原因,還是因為他所推行的新法。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王安石

三、從關係破裂到冒死進諫

鄭俠因為曾在地方任職,所以對新法有非常深的感性認識,這也讓他成為新法的堅決反對者。

由王安石親手製訂的新法,到底好不好呢?

從理論上講,他的為政舉措,無不是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為大宋王朝的長治久安而考慮的。

比如最讓大眾熟知的“青苗法”,本意是“以廣蓄積,平物價,使農人有以赴時趨事,而兼井不能乘其急飛”(《宋史》),也就是說,由國家發放貸款給農民,可以防止豪強之家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向農民放高利貸。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王安石

對於“青苗法”,王安石也親自在一個縣裡做過實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當他把這項法令推廣到全國時,卻出現了各種各樣始料未及的問題,比如:

1、有的農民不識字,需要花錢請人填寫申請;

2、農民到衙門辦理貸款,還需要再掏錢上下打點,方能獲批;

3、朝廷規定的利息為二分,一些貪官汙吏卻要在中間層層盤剝,最後使得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貸還高;

4、王安石用“一刀切”的辦法推行“青苗法”,青苗錢的發放一度成為考核地方官吏的標準之一,因此一些官吏便強制向農民分發青苗錢,並收取高額利息。

而這些問題造成的嚴重後果是,一旦到了災年,農民因為沉重的經濟負擔,無法償還貸款,最後只能變賣田宅,賣兒鬻女。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對於新法推行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王安石並非全然不知。可當其他大臣以這些問題向他發難之時,王安石卻說出了“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這句名言。

有過幾年基層經歷的鄭俠,當然也對新法頗有微詞。在他進京初見王安石時,曾經向他直言不諱的說:“青苗、免役、保甲數事,與邊鄙用兵,在俠心不能無區區也。”(《宋史》)

而《宋史》記載,王安石這時的反應是,“安石不答”。他嘴上雖然沒說什麼,但內心裡肯定是憤恨的。

此後,“俠退不復見,但數以書言法之為民害者”,這個耿直的鄭俠,再沒能獲得面見王安石的機會,但他仍然通過寫信的方式,將新法的實際危害相告之。

而王安石被人稱為“拗相公”,他對鄭俠這種言論當然是置之不理。

這也就意味著,因為政見上的分歧,鄭俠徹底走向了王安石的反面,二人關係破裂。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終於,在熙寧七年農曆四月的一天,鄭俠將他在民間所見的災民模樣,繪製成了一幅《流民圖》,冒死奏報給了宋神宗。

而宋神宗看到這幅圖,不禁潸然,他“反覆覽圖,長吁數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宋史》)。

沒想到,他為了富國強兵而搞的變法,最後讓百姓如此悽慘:這些饑民一個個衣衫襤褸、飢寒交迫,攜兒帶女、四處乞討,還要遭受各種酷吏威逼恫嚇,交租納稅。

宋朝“城門官”的一張畫,如何能成為宰相王安石“下課”的推手?

流民圖

於是,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情節,宋神宗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並馬上暫停了青苗、保甲等新法。

不久,王安石被罷相,降職為吏部尚書、知江寧府。雖然王安石“下課”,是新法遭遇危機以後,宋神宗“危機公關”的必然舉措。但如果沒有鄭俠的冒死獻圖進諫,這個過程很可能還要推後許久。

因此,鄭俠的這幅《流民圖》,也成為了“王安石變法”遭遇重大挫折的直接推手。


結語:就在王安石失意離場以後,鄭俠也未落得好結局。他很快因為擅自使用秘密通道遞送公文而被治罪,遭到了流放、罷官,此後甚至還因耿直上書被定為了死罪。

幸好皇帝為鄭俠說好話,說他不為私利,忠勇可嘉。鄭俠這才免於死罪。

鄭俠被罷官回鄉後,於公元1119年去世。鄉人仰慕其清正廉潔、正直高尚,修建了“鄭公坊”以示紀念,其中還留有對聯如下:

“諫草累千言,終信丹青能悟主;歸裝惟一拂,始知琴鶴也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