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做3小時,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磨蹭……

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做3小時,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磨蹭……

為什麼我的孩子做作業很磨蹭?

這個問題實在太普遍。有一次,閨蜜和我聊天時說起她女兒寫作業特別慢,每次都要深夜才能完成。一天晚上,她陪女兒寫作業,都10點了,女兒還在磨蹭。經過無數次的忍耐和講道理後,閨蜜再也壓不住心中的怒火了,一把拽起孩子,大聲呵斥。女兒頓時嚇哭了,她也哭了,當時覺得內心很崩潰。她不明白,為什麼寫個作業這麼難?為什麼孩子總喜歡磨蹭?

那麼,喜歡磨蹭的孩子,他們拖延了該做的事,是否感覺很爽很放鬆呢?讓家長們意外的是,他們並不感到開心!相反都在抱怨時間不夠,而且還會感到深深的內疚——怎麼自己沒有做完該做的事呢?由此可見,瞎玩了時間,留下的只有焦慮、自責、甚至是嚴重的挫敗感。拖延和磨蹭是個黑洞,越拖延越焦慮,越焦慮越拖延。那麼到底怎麼對抗拖延,把時間管理起來呢?

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做3小時,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磨蹭……

一、“磨蹭”的心理機制:騎象人和大象的較力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有一頭大象,在草原上悠閒地走著,它嚮往和夥伴一起玩耍,貪戀豐美的水草。可是在它的背上坐著一個騎象人,騎象人一手握著韁繩、一手拿著地圖,不斷催促大象往前走。可是,這頭大象有著自己想去的地方,不想按騎象人選擇的方向走,於是雙方常常僵持不下。

孩子就像這頭大象,只能看到眼前的好處和快樂,所以他不喜歡艱苦的學習,枯燥的作業。騎象人就像父母,他們坐在象背上,手裡拿著地圖,能夠看到遠方。想要指引大象為了更長遠的目標去跋涉。

孩子長大後,這個騎象人就是他頭腦中的理智自我。孩子小的時候他看得不夠長遠,家長就要做那個騎象人,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當騎象人的要求與大象的需求一致時,也就是我們要求孩子做的事,與孩子想要做的事剛好一致時,就沒有衝突,這時孩子一定不會磨蹭。例如讓孩子看故事書、玩遊戲,他會磨蹭嗎?當然不會。當騎象人的要求與大象的需求不一致時,就會比較麻煩。比如孩子每天從學校帶回來的作業。這些作業會讓他有壓力和挫敗感,不符合孩子內在的需求。家長作為騎象人知道做這些作業的價值,自然會要求孩子、引導他、給他講道理、催促責罵他去做作業。這時,換作大象會怎麼樣?想跑掉,如果跑不掉就只能消極對待,磨蹭著不走。所以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都是一邊痛苦,一邊磨蹭。

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做3小時,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磨蹭……

二、如何改變孩子做作業磨蹭拖拉?

改變“磨蹭”問題的唯一途徑是:騎象人與大象目標方向一致,“騎象人看到大象的需求,找到既滿足大象需求,又符合騎象人要求的路。”也就是:“家長要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找到既滿足孩子內心需求,又符合家長長遠要求的路”,怎麼做到呢?

1、讓孩子看到他內心“想要完成”的力量

孩子內心的需求只是尋求快樂,只要享樂嗎?不是!他還有更重要的需求,那就是內心想學習的力量和對掌控感的渴望。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想要學習的。

我家女兒第一次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是在一年級學寫字的時候,老師要求寫一篇生字。當她自己寫了十五分鐘,仍然沒有寫完的時候,她發火了說道:“我永遠不可能寫完,我討厭寫字,我再也不想學寫字了!”然後她就大哭起來。這次的挫折讓她真的很難過,所以那一刻我就陪著她,站在她的角度對她說:“寫了那麼久還沒寫完,這感受一定不好。媽媽能理解你很想寫但又寫不完的這種著急心情。”

當她的哭聲慢慢小下來時,我對她說:“你先平靜一會兒,媽媽去給你切水果,一會兒來看你。”過了十幾分鍾,她走過來對我說:“媽媽,我需要你幫忙,我還是想寫完作業!”真是讓人感到驚奇,為什麼剛剛還大哭,不要再寫字的孩子,這麼快就想寫作業了?

因為這裡面有一條神奇的情緒發展曲線:寫了半天還沒寫完,憤怒的情緒一下被點燃,迅速到達頂點,然後慢慢衰退,平靜下來。這時內心想要完成的力量又漸漸升騰起來。孩子哭著說不想寫字時,她不是真的不想寫,這個“不想寫”後面一定藏著一股“想要完成”的力量。

所以這時,我首先對女兒說:“雖然寫字很難,但是你想完成,對嗎?”她說:“是。”然後我說:“你讓我想起了你剛學畫畫的時候,你特別想快點學會,所以一有機會就畫畫,嘗試各種方法,雖然中間有困難,但是你一直堅持,最後你是畫的最棒的小朋友,很厲害!現在你想完成寫字作業,你也會那樣努力,是嗎?”

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做3小時,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磨蹭……

這幾句話看似簡單,但其實做著三件重要的事:

一是跟她核對她想要完成作業的力量,將這個力量感強調動出來,並提示她“雖然寫字很難,但是你想完成!”;

二是將她在學美術上成功的經驗遷移到寫字中來,連接她的掌控感;

三是讓孩子承諾,“現在你想完成作業,你也會那樣努力,是嗎?”當她說“是”的時候,這份承諾會在她心裡埋下種子,生出克服困難的決心。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制訂了練字計劃,從那天起,她每天堅持15分鐘的書法練習,堅持了一段時間下來,她已經能自己觀察字體結構,並能臨摹字帖。從此,她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對她來說,想要寫字的力量終於戰勝了逃避寫字的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次較量中,她獲得了跨越挫折的信心,以後再遇到其他困難時她也會勇敢前行。

2、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掌控感

孩子寫作業時,很難的作業會讓他產生壓力和挫折感,所以他堅持不下去,不想做。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很好地鼓勵他堅持了下來,等完成任務、掌握了這項能力的時,孩子一定會獲得沉甸甸的成就感。這時,我們要將這個成就感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內心。對孩子說:“這項任務挺難的,也很辛苦,但是你堅持下來了,也學會了,真好!”(向他豎起大拇指)將語言、動作和掌控感聯結。

下次再遇到難題時,我們就說:“上次那項很難的任務你都做到了,真棒!(這時你豎起一根大拇指給他,聯結那份掌控感)”孩子覺得內心有力量了,然後再說:“這次的任務雖然難,但媽媽相信你一定也做得到。”

幾次之後,孩子便會擁有掌控感,他心中的“大象”就會明白,雖然眼前學習上有挫折,有時還要為學習放棄好玩的事,但是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在前面等著他,那裡有更好的風景,有更豐美的水草。這樣,我們要求孩子去的遠方,與孩子心中嚮往的遠方就是一致的,孩子沒有內在衝突,就會會全力以赴,發揮全部潛能前行。

這樣,孩子做作業不但不會磨蹭,還會歷練出很強的學習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我們把它稱作“學習效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在學習上戰無不勝。

3、採用“行為契約法”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一二年級,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期。 “行為契約法” 非常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建立,家長和孩子一起協商去做,具體操作如下:

a、列出雙方都認為很重要的作業習慣的清單。

b、列出雙方都認為已經做得比較好的行為清單。

例如:父母認為孩子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有:1、作業較認真;2、字跡較工整。孩子認為父母做得好的行為有:1、做得好會表揚我;2、按時完成作業會陪我玩一會……

c、列出雙方一致認為可以改進的作業行為的問題清單。

例如:父母認為孩子可以改進的行為有1、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3、字跡工整漂亮;3、加快寫字速度。孩子認為父母可以改進的行為有:1、不要在我做作業時嘮叨;2、不要隨便闖進我房間……

d、雙方商定,找出最重要的一個需要改進的行為習慣,作為“目標行為”

包括父母要改進的目標行為和孩子要改進的目標行為。目標行為的描述必須是具體的、量化的。

e、列出有意義而且公平的激勵清單,並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喜歡的獎品

例如:1、當天可以看動畫片;2、晚上媽媽可以為你朗讀一個故事;3、媽媽用表揚代替嘮叨和批評……

f、 當孩子實現契約行為時,父母及時讚許和兌現承諾。父母完成自己改進的行為時,孩子也同樣予以評價和讚揚。

g、兩週後,如果第一個目標行為已經得到鞏固,可重新制訂新的行為契約,確定新的目標行為

例如:完成作業的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1.5小時。

4、幫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Tips 1: 對孩子的粗心問題,教給方法比端正態度重要

教育就是解決問題,問題就是孩子做作業粗心,而教給方法比端正態度更重要,因為對於孩子粗心問題,父母反覆叮囑他細心,簡直毫無意義。

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做3小時,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磨蹭……

Tips 2: 利用“目標傾斜”,糾正作業粗心問題

心理學“目標傾斜”原理:人們努力工作的前方應安排有快樂的報酬。這樣,在接近目標之前的時刻,工作學習的曲線會顯著地上升。

比如,把作業時間定在看節目播映前的1小時,這就是“先苦後樂”的“目標傾斜”;倒過來,“目標傾斜”還可以“先樂後苦”,如孩子已經開始看電視了,強迫他去做作業,他肯定心不在焉,錯誤百出,長此以往,更會養成粗心習慣。美國新近興起“好好玩耍,好好讀書”的教育模式,讓孩子自主擬訂遊戲與讀書計劃,其原理即在此。據報道,孩子擬訂的計劃,幾乎都是先玩再做作業,結果作業粗心現象大有改觀。

Tips 3: 孩子粗心,要防備做功課疲勞

心理學認為,疲勞是由於長時間持續活動,導致學習能力減弱、效率降低、錯誤率增加的心理狀態。疲勞不能恢復,粗心問題就難以糾正。

若適當休息,疲勞得以解除,學習“引擎”再度起動恢復效率,粗心問題便能解決。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好不容易定下心學習,休息了,心不容易收回來。殊不知,保持與做功課一樣的狀態休息,心理的緊張是無法消除的。因此,即便休息5分鐘,也要離開書桌忘掉作業。這樣,不僅解決了孩子粗心問題,對他的視力也很有好處。

Tips4:不要太在乎孩子的粗心問題,改了就好

低年級孩子,知識結構尚未形成,思維定勢也不明顯,作業出錯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很大。低年級兒童需要依賴父母的“眼睛”看自己。家長渲染錯誤的嚴重性,不僅不能解決粗心問題,還嚴重地強化了孩子內疚、驚慌、恐懼,進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態。作業做錯了,就事論事、有錯改錯,只要教給孩子自我反思和改正的方法就好。因為,孩子改正錯誤的過程也是探索的過程。

Tips 5:從杜絕粗心的根源著手解決問題

根源1:粗心和知識掌握不紮實有關。當基礎知識的掌握到了能自動反應的程度,粗心會大大減少。

根源2:粗心和習慣有關,比如平時作業馬虎慣了,考試時便不由自主地犯老毛病。

根源3:粗心與性格有關,不拘小節辦事大意,反映在學習上,容易增加失誤。

應對策略:安排孩子做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或遊戲訓練(參照之前鍛鍊專注力課程的方法,比如,穿紐扣、珠子);自查作業時,用反向代入法檢驗;編一本錯題集,瞭解自己易出錯的地方,以便提防,重點檢查。

5、任務分段執行,設置“短期終極目標”激勵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短暫的,一般約為15到20分鐘。如果持續時間太長,大腦會疲勞,學習效率變低。會感到做作業是漫長而痛苦的事。面對總也做不完的作業,孩子最後選擇的結果就是拖拉磨蹭。

因此,可以把時間分割成三四段。比如估計要用1小時完成的作業,把時間分成三個“20分鐘”,每個“20分鐘”一結束,就休息5或10分鐘。由於每次時間短,還有“短期終極目標”(就是一個短期任務完成以後的獎勵)作為激勵,做起作業來感覺有個盼頭,就會在規定時間內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業。

小學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經過歷練,孩子就無法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對學習沒有成就感,不知道自己的潛能在哪裡。

孩子就是那頭貪玩的大象,父母作為拿著地圖能看到遠方的騎象人,不能靠嚴厲、苛責去壓抑孩子心中大象的力量,來讓孩子聽話。應放下焦慮,看到孩子對掌控感的渴望。不斷鼓勵他完成任務,建立特有的行為與掌控感的緊密聯結,讓他在下一次遇到困難時,能夠“召喚”這份征服感,有力量去克服困難,成為更強更好的自己。

很多家長朋友,之所以會積極持續的學習六維深度近視防控法,因為通過這個六個維度的訓練和學習,家長能指導孩子掌握輕鬆高效的學習方法,讓孩子的學習效率短期內得到迅速提升;並能與孩子智慧溝通,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和諧地解決親子衝突,正向促進親子關係;激發孩子的成長動力、學習動力,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提升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