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强大?

提起二战德军,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他们的精密的如同工业品的计划。相对的,说到“计划”这个词,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德国军队。即使两次世界大战他们都是被打败的一方,但是德军强大的形象依然令人肃然起敬,是公认的素质优秀、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德军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强大?

这其中,德国的总参谋部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德国总参谋部有一项特长,就是在战前制定事无巨细、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比如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二战时对波兰的白色方案、对法国的黄色方案、入侵丹麦和挪威,代号为威瑟堡行动的计划和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参谋制定作战计划时的详细和刻板程度,其它人是很难想象的。就拿施里芬计划来说,它居然详细规定到了每一支部队每天的进展。比如,B集团军群的主力,从动员开始后第12天就要打开列日通道,第19天拿下布鲁塞尔,第22天进入法国,第39天要攻克巴黎,一天的任务都不少。每一支部队有多少力量,配备多少武器装备,都在计划中有详细的记录。

在战前,参谋部就预先做了路线勘测,非常清楚哪条路好走,哪条路不好走,对行军速度也有非常精确的要求,像一小时进军多少公里,什么时候到什么位置,连行军多长时间休息5分钟也做了规定,这5分钟是将军抽一支烟的时间。

此外,每个士兵需要配备多少牛肉,多少葡萄酒,多少蔬菜,不能少,更不能多,多了也会拖累行军速度,这些都是经过参谋部严密计算的。在战争开始之后,从驻地到前线的铁路运输计划等等,全都详细规定好了。

制定这个计划的人就叫施里芬,他当了十几年的德军总参谋长,在任期间主要工作就是制定这个计划。据说,到了1913年,80岁的施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我计划中右翼强大就行。”你看,他还是担心计划的执行者擅自修改他的兵力部署。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也确实就有人指责是因为后来的总参谋长小毛奇擅自修改了施里芬原来的那份尽善尽美的计划,削弱了施里芬临死还在担心的右翼军队,所以才败了。

今天我们不评价施里芬计划本身的得失。我们今天关心的是——这些计划是不是德军战斗力强的原因呢?

不好意思,并不是。

一位著名的德国将领坦率地说,战前必须制定作战计划,但一旦开战,所有的计划也就作废了。计划为什么不起作用?

因为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统筹那些复杂的社会事务。可只要是复杂的社会事务,一定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面对有主动性、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行动的人。你可以计划自己怎么办,但是没有办法预测对方会怎么应对,一旦他的应对超出你的预测,或者有其他的意外因素加入,整个计划也就乱套了。

就像老毛奇说的:“作为一个指挥官,仅仅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受过军事训练,并被来自军事历史,或者生活本身的经验所指导的头脑和个性,得到自由的,实际的,和充分的发挥。”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事先制定作战计划呢?

有必要。计划本来就不是要用来不折不扣地实现的,计划实际上另有妙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计划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上上下下的意志和决心,明确战略方向,盘清资源的过程。

就拿施里芬计划来说,它的核心灵魂不是多少军队在哪一天,要具体打下什么什么目标。他的战略精髓是,德国不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必须先快速打败西方的法国,然后利用东方俄国动员速度慢的特点,打一个时间差,打败法国后迅速回头去打俄国。制定计划的十几年的时间,就是德国上上下下统一这个战略共识的过程。

所以,施里芬计划本身在战场上是不是能顺利实施,这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战场上的每一个人,从将军到士兵都知道,德国必须抢时间,必须快,大家在随机应变的时候,也会贯彻这个战略思路。你看,即使计划本身已经打乱了,但是计划的灵魂一直在。

二战德军老兵卡尔乌斯,就在其回忆录中对以上结论做出了经典诠释,“即使是在第三帝国,如果方法得当,抗拒命令是完全可能的,或者,至少命令不会被机械地执行。不用说,这些行为的后果和责任要由那些提出质疑的官兵承担。但,这种态度却是对德国军人的一项要求。”

德军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强大?

计划的第二个用处,是让临时应变者可以有一个资源框架可以利用。

这话说得有点绕,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了事先的计划,所有被动的不按计划行事的人,会大体知道自己周围的资源情况。

比如在战场上,有一只部队因为各种偶然因素,脱离了原计划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因为整个战场上,所有人都努力试图按计划做事,所以总体环境还是有很多确定性的因素可以判断。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可以大体预测,哪里可能有补给,哪里可能有大部队,不至于漫无目的地瞎撞。除此之外,一旦找到了合适的战机,即使是基层官兵,只要得到了明确的指示,就可以利用计划中所标注的资源,马上开始行动。

计划的第三个作用,是形成一个个小型的执行模块。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总体上的计划很容易被打乱,但是组成计划的那些小模块仍然非常有生命力。

比如在二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中的战斗。当时苏军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装备上都处于劣势,唯一的优势就是苏军官兵对于战场非常熟悉(因为很多士兵都是当地人),于是苏联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干脆下放了指挥权,也就是放弃了总体计划,给部队就是一条指示:以狙击手为核心,小组作战,充分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与德国人展开持久战。

德军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强大?

哪里有敌人,苏军士兵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这样的战场上既没有前后方之分,也没有一线二线之别,到处都是部队在穿插、渗透、分割。

在这样的战场上,真正起作用的,是连排营团这样的小模块的战斗组织。他们看似没有计划,但是你想,什么样的军队敢采取这样的战术啊?恰恰是平时计划性比较强,训练比较充分,上上下下对战略目标都心中有数的军队。

德国军队虽然以善于做计划闻名,但是有研究德军的著作指出,德军战斗力强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计划造就的另一个东西,那就是德军基层指挥官的高素质。

德军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强大?

战争前,他们被强有力的计划约束,但是战争中,他们接到的往往反而不是很具体很详细的命令,需要他们根据战地的种种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部署。正是这种出自基层的、当时当地的强大执行力,让德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远远超出了德国的资源能力。

对于真正强大的军队来说,刻板地完成计划,恰恰是为了应对变化。

参考材料:得到,罗辑思维第236期丨计划的用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